加强数学方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h1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方法是帮助学生构建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初中阶段,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自我的感悟与实践,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 数学教师应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之上,因势利导,加强方法指导,由此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教学效果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虽十分刻苦,虚心求教于教师与同学,但是成绩差强人意,并不理想;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些看似对学习漫不经心的学生,他们在数学课堂上轻松自如,“没有付出”的背后却能在考试时得心应手,成绩名列前茅.那么,是什么原因形成这样强烈的反差呢?是方法. 在学习上教师固然要向学生强调主观上的勤奋与努力,但是也不能忽视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点拨. 只有实现巧学、巧记、精讲、精练,才能摆脱题海战术的束缚,让学生学得轻松,用得灵活.
  
   提前预习,提高课堂学习针对性
  客观上讲,学生的智力并无太大的差别,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学习方法的优劣,初中数学学习也如此.而课前预习就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如果坚持每节课前预习教材,会产生或多或少的问题,那么在听讲的过程中学生便会凝神聚力,提高学习针对性.
  1. 读
  学生在预习中要学会阅读教材,并遵循由粗到精、由点及面的原则,对教材进行初步的理解与认知. 特别是一些数学的概念、定理、定义、推理,它们需要被反复阅读,不仅要把握内涵,而且要学会用图形或符号来表达其实质. 例如,在预习七年级上册《代数式》一节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代数式的意义,并能根据简单的数量关系列代数式,能用自然语言表示代数式,解释一些几何意义,发展符号感. 教师应以学案导学的形式设置一些简单习题. 如: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x千米,如果匀速行驶y小时,汽车的行程是多少?
  2. 写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此时学生应将这些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以便课上向教师请教,与其他学生探讨,以此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在预习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时,教材中有一例题“判定y2+2=4y-1与2x2+5x+8是否是方程”时,学生如果暂时无法判断,便可以进行标注.
  3. 练
  学以致用是数学价值的最大体现.在初步了解教材知识后,学生可以就课后习题进行练习. 通过练习,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学会用逆向思维反思这些习题都涉及哪些知识.
  4. 思
  根据预习总体情况进行反思. 强化时间观念,突出预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突破,增强数学知识的探究性
  每节数学课都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这些内容讲透,更要善于及时点拨和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增强数学知识的探究性.
  例如,在讲解因式分解时,教学重点是用提公因式法(公因式要提尽,提到负号括号内要变号)、公式法(符合公式特点,变形后凑成平方差或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教学难点是综合运用两种以上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规律总结时,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如“判断①a(a+b-c)=a2+ab-ac;②x2-2x+4=x2-2(x-2);③a(x2-9)=a(x-3)(x+3)哪个是因式分解,哪个不是,为什么?”根据学生对因式分解的概念进行分析,大家能够判断出来①是乘法运算,②右边不是乘积形式,只有③是因式分解.对于提取公因式法的使用,应引导学生注意公因式要提尽、不要漏掉因式、多项式首项取正号.在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时,要指导学生紧扣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 如9(p-q)2-6(q-p)+1 在进行因式分解时就可以把(p-q)当做一个整体来处理.
  
   精讲精练,提升学生解题灵活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想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提升解题的灵活性,从而在考试过程中得心应手,除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解析难题、新题的能力.以往很多数学教师提倡“题海战术”,认为学生“见多识广”了,解题能力自然会提高. 事实上,这种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不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而且会极大削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因此,教师只有精讲精练,才能让学生“轻装上阵”,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提升学生综合发散思维能力.
  例题:已知△ABC内接于⊙O,
  (1)当点O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时,∠ACB是直角?
  (2)在满足(1)的条件下,过点C作直线交AB于D,当CD与AB有什么样的关系时,△ABC∽△CBD∽△ACD?
  (3)画出符合(1)(2)题意的两种图形,使图形中的CD=2 cm.
  分析:(1)要想使∠ACB=90°,则弦AB必是直径,O应是线段AB的中点;(2)当CD⊥AB时,此结论成立;(3)根据CD2=AD•DB,即AD•DB=22=4,可作直径AB为5的⊙O,在AB上取一点D,使AD=1,BD=4,过D作CD⊥AB交⊙O于C点,连结AC,BC,即得所求,如图1.
  本题是一个简单的几何条件探索题,它突破了过去“假设——求证”的封闭式论证,而是给出问题的结论,逆求结论成立的条件,强化了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猜想、推理、判断等探索活动的要求.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精彩.
  
   及时总结,构建数学知识网络化
  总结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最后环节,是知识巩固与学习反思的关键阶段.要搞好总结,不仅要系统地复习和巩固基础知识,而且要逐步建立知识网络;要对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其中的概念、公式、定理进行重新归纳和整理,建立知识体系库、思想方法库、题型变式库等,立足基础,求新求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及时进行方法指导,才能降低数学学习难度,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立足教材,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随时的推移,各中小企业也不断地成长,在公事财务管理仍处于初级水平,即大多数财务管理还是依托手工记账,致使运作效率低下,而这已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高速运转财务管理的
从自然平衡空间中的结构物体体表的平衡点的集合构成其体表平衡曲面的理论出发,由平动结构的"平衡点距离规律"导出自然平衡空间中自然结构物体的"平衡曲线距离规律"和"平衡曲面距离规律",论证了自然平衡空间中一般性结构物体的"旋转振荡效应"。并讨论了"旋转振荡效应"所包含的旋转点、线、面、体的变速、变形的两变之间互为因果的各自的振荡。详细描述了旋转球体旋转振荡的"旋转减速趋扁效应"和"旋转增速趋圆效应"。
本文通过实例,对函数在开区间上的值域和最值问题进行了探讨.在高中数学里没有给出严格的极限概念的基础上,笔者对运用极限的有关内容求解值域进行了思考与分析.
阐述了以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地形变资料联合解算应变场的方法。利用华北地区 1995~ 1996年GPS观测成果与首都圈跨断层水平形变流动测距资料进行联合解算 ,所得边长变化率的尺度统一归化 ,获得了华北地区水平应变场的分布图像。
在已知地表度量张量的基础上,给出了根据测站的GPS复测值计算地表形变张量、主方向、线应变、面应变、高斯曲率与平均曲率的有关公式,并着重对地表的内蕴与外蕴形变概念作了阐述,最后指出利用地表内蕴与外蕴形变量能较好地描述地表的三维形变。
利用“地震预报计算机专家系统”的思想对大同 -阳高 Ms6 .1地震前每一前兆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以每一异常的最可能发震时间来计算发震概率 ,利用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熵研究了系统熵值与地震的关系。对华北地区的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熵研究表明 ,在大同 -阳高 Ms6 .1地震前 ,信息熵出现了明显的减熵有序变化
摘要: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与运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标下作业布置及批改的研究,会更好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能动性。  关键词:新课标;作业;批改方式;激励;档案    新课程改革正全面实施。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个
公务员激励问题是我国公务员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公务员制度的始终,是激发公务员工作积极性、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能力的关键环节。本文从我国公务员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