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构建

来源 :中学生英语高效课堂探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探讨了跨文化意识构建的必要性和构建原则。此外,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中学英语教学中构建跨文化意识的基本策略,即在英语教学中从教材、课堂、课外活动等几个方面渗透文化知识,构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语言文化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出: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理解外国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进而拓展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的传统和信念”。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构建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什么是跨文化意识?它是从英语的intercultural awareness翻译过来的。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出:跨文化意识指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首先举两个例子。很多学生当看到“Don’t be the black sheep in our class,will you?”这个句子时,以为是“不要做一只黑羊”。显然,他们对英语中的“black sheep”不理解,仅仅是望文生义,而此句之意实为“不要做害群之马”。再如,在中国有为老人让座的传统美德。但是在美国,如果你乘公交车看到身边有六七十岁的老人时,不要轻易让座。否则,他们反而会说“Don’t worry about me,I don’t think I am old.”并且会面带怒色。因为在西方国家中“老”是一个不好的字眼,意味着衰老了,将不会被社会所用。所以外国人特别是外国老人到处都会体现出这种不服老的精神,以表明自己还是有用人才,还没有被社会抛弃。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学习英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而且还要知道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社会思想、习惯行为;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文化。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教授每一个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比如,在词汇教学中除了教授词汇的基本意义外,还应教授或帮助学生理解它的情感意义、地域色彩及文化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避免以“中文思维+英文形式”来套用所学词汇。
  综上所述,文化知识的传播应该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密不可分,并且要同步进行。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好英语基础知识,还要传授好文化知识,并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构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
  三、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构建的原则
  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构建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我们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积极有效地构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平等性原则
  从宏观文化的意义来说,英汉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相同大于相异。当它们表现相异发生冲突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可对文化的差异进行归纳和分析。重要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采取文化平等观,避免按照本民族的观点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当然还要避免因为我国经济落后于主要英语国家而产生的崇洋媚外心理。
  2.实用性原则
  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语言,语言的使用是为了交际。所以我们在英语文化的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和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生活、认知能力等方面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语言和文化的密切联系,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就是让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际,以教师与学生作为不同文化表现者的互动组织教学,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实践中感知异国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的态度和交际能力。
  4.文化要素原则
  不同的文化都具备共同的要素,即价值观念、信仰、思维方式、历史地理、道德观念等。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文化要素原则,要对目的语的这些内容做适当的导入,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要素。
  四、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构建的策略
  1.以教材为主线
  2011年人教版《新目标》其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文化渗入”。此教材逐步介绍西方文化,其材料真实、广泛、蕴含着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文化点可能蕴藏在一个单词、一种表达、一个对话或者一篇文章中,也有可能在背景介绍之中。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介绍英美国家的相关文化。
  (1)诠释词汇中的文化含义。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因此词汇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英汉语言中都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词汇。
  比如,在教“dog”这个英文单词时,它的意义明显就是狗的意思。但是中国人与西方国家的人赋予狗的文化意义是不同的。中国人一般在心理上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它来形容坏人坏事,如狗腿子、走狗、狗仗人势等;而英国人大多对狗有好感,把它当成朋友和可爱的人。英国人却说“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用“a lucky dog”指幸运的人,用“clever dog”指聪明的小孩、伶俐的小伙子等。   (2)明晰对话中的文化差异。教材中的对话是学生了解和接触英语文化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对话中展现了中西方在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比如,在一个对话中是这样的:
  —You have a most beautiful skirt!
  —Thank you.
  在此处中国人往往会以“不”等否认或自贬的方式回答,而西方人则不同。这是因为中国人在对待别人的赞扬时常因谦虚而故意“否认”对方的称赞;西方人则认为别人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所以认同并致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向学生表明。
  (3)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文化信息。新版教材中有许多阅读材料。教师需要根据材料的具体内容,就里面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予以挖掘。并且还要介绍一些与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提高阅读能力。
  2.以课堂为主阵地
  构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除了要利用教材中的文化信息外,我们还要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文化知识,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方法传授文化。
  (1)对比法。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将西方文化中的形象和标志与中国文化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比如春节与圣诞节的异同、西方的教堂与中国寺庙的异同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2)直观法。在英语教学中要教授代表西方文化的物体的内容时,比如圣诞树、面具等,我们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实物,同时我们还可以制作或下载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看。通过直观的方法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英语文化。
  (3)讨论法。定期就课文涉及的内容和最近发生的中西文化现象组织学生讨论。比如通过活动来讨论两种文化的打招呼的方式、时间观念、购物习惯等,进一步强调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
  三、以课外活动为补充
  学好英语只靠教材和课堂是难以实现的。这还需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下面列举主要的三种。
  (1)适量引入阅读材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一些英语国家出版的涉及这些国家文化内容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作为课外阅读材料,或者由原著改编的简写读物,以扩大学生文化知识的广度和增加他们对文化了解的深度。
  (2)举办英语角和英语晚会。这些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用英语直接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娱乐活动中感受、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对异国文化的敏感度。
  (3)学唱英语歌曲。英语歌曲是英美文化的精髓。学生可以在课外经常欣赏、学唱英文歌曲,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4.提高教师文化素养为根本
  跨文化的输入主要依靠教材,依靠课堂。而课堂的组织、教材的讲解则依靠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高低。跨文化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还包括肢体语言。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适应跨文化教学的要求。
  总之,文化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离开了英语文化要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英语是不可的。所以我们要在英语教学中积极构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李婷.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8,117- 118.
  3.廖慈慧.跨文化意识构建刍议[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41- 44.
  4.祥珍史.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10,(10):124- 194.
  5.肖川.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6.姚凤琴.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缺失及培养[J].教育研究,2008,(5):95- 97.
  7.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 Spair. E.,Language:An intru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 NewYork: Harcourt,Brace&Company,1921.
其他文献
“十三五”期间,我国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来自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网络环境、技术环境等变化的影响,并且全新的发展环境对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十三五”期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中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必经之路。新课程改革目标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而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分析高中英语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积极作用,并探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利用英语教学来培养新型创新型人才,以促使英语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关键词:高中英语 创新能力 主动性  一、高中
21世纪以来,人类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低碳行为深入生活、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2002年10月,多家国际性金融机构在伦敦举行会议草拟了“赤道原则”,倡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向项目提供信贷时考虑和审核其对环境和社会可能形成的不良影响。2007年7月,《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拉开了我国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序幕。那么,实施十年之余的绿色信贷政策效果如何引发本文的思考。本文将从政策的推行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通过信息化建设,政府开通了电子政务,企业开通了电子商务,高等院校开通了网络教学。党校作为党的干部教育培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风险因子越来越复杂,风险理论的研究变得更为重要。破产理论是风险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因此本文在经典风险模型及其推广模型的基础上,致力于研究多险种风险模型的破产概率问题,为保险公司降低破产概率提供更加符合实际的理论依据。针对这类模型,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的破产问题进行分析:考虑保险公司会将多余的资本投入到金融市场,以提高赔付能力,避免破产,同时考虑到干扰因素对保险公司的影响,建立了带
介绍了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的现状,重点分析了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壁垒。同时,通过对亚麻行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亚麻企业对无配额时代的到来应采取的
有弹性的、可伸缩的3D打印气管可以帮助婴儿呼吸,或许这预示着未来人体的任何部分都可以按需求打印。刚出生六周的卡伊巴·吉恩弗里多(Kaiba Gionfriddo),突然在一个餐馆里停
崔松伟。1967年出生,禹州市神后镇人。中共党员。现为中国陶协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河南省陶瓷艺术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2000年建
有人说,巴黎也许并不是世界上是美丽的城市,但她肯定是世界上最浪漫、最奇特、最有魅力、最难以割舍的城市.我想,这种感觉与新巴黎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