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探讨

来源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wada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致病药物及疗效,进一步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 对我院消化内科2009年10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75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较多,其中以中藏药为居之首,其次为抗结核药。经过停止使用导致肝损害的药物,给予保肝、解毒、支持对症等治疗,均取得了有效治疗。结论 中藏药是导致药物性肝炎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强重视和预防,尤其联合用药治疗药物性肝炎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药物性肝炎;中藏药;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用药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82-02
  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是机体新陈代谢最活跃的器官。应用治疗剂量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肝组织发炎,这就是药物性肝损害,也称为药物性肝炎(DILI)。由于药物性肝炎表现多样,缺乏特异的实验室检查,所以在临床工作中极易出现漏诊和误诊。对我院收治的药物性肝炎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DILI的认识,以便于住临床工作中早诊断、早治疗,合理治疗,防止漏诊及误诊。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10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75例患者中,其中男48例,女27例,年龄5~67岁,平均年龄42.3岁。年龄>60岁23例。
  2. 诊断方法、标准及分类 结合患者用药史、临床症状、血常规、肝功能、病毒标志物、肝脏超声等资料,75例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 。按分类标准 J,将药物性肝炎分3型:① 肝细胞损伤型,即ALT>2 uLN(正常上限),此类型40例,(2)胆汁淤积型,即ALT>2 uLN,ALT/AKP≤2,此类型15例,(3)混合型,即ALT和AKP均>2 uLN,且ALT/AKP介于2~5之间,此类型20例。
  二、 结果
  1.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纳差、乏力、恶心、肝区不适,少部分患者伴有发热、黄疸、皮疹及淋巴结肿大,尤以老人和儿童表现较为突出。
  2. 导致药物性肝炎的药物 在所统计病例中,导致肝损害最常见的药物中,其中藏药为居之首,其次为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激素药等,共计12大类50余种药物,其中中藏药(中药、藏药)26例(34.67%);抗结核药18例(24.00%);解热镇痛药9例(12.00%);抗感染药5例(6.67%);激素药4例(5.33%);抗肿瘤药3例(4.00%);其他l0例(13.33%)。
  3. 用藥致肝损害出现时间 不同药物及个体不同引起肝损害的时间有所差别。75例患者发病时问最短3 d,最长10个月,其中大部分病例在2周~2月之间。
  4. 治疗与预后 75例患者经诊断为药物性肝炎后立即停用致肝损害的药物,积极给予保肝,退黄,解毒,支持对症治疗。主要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制剂,门冬氨酸钾镁等保肝、护肝药物。75例患者经治疗7~21 d(平均住院11 d),治愈52例,好转17例,自动出院(含转院、死亡)6例。
  三、讨论
  药物性肝损害分为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两种。前者一般通过自由基或代谢中间产物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从而产生肝细胞损伤,常可预测,毒性与剂量成正比,自暴露于药物到出现肝损之间潜伏期通常较短,诊断相对较为容易。抗结核药属可预测性肝损害药。
  大多数药物性肝损害系不可预测性,其发生机制可分为代谢特异体质和过敏特异体质两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代谢特异体质与个体的CYP450遗传多态性密切相关。而过敏特异体质或免疫介导的药物性肝损害,通常是药物中间代谢物通过抗原递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作用,经HLA-I类抗原激活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从而导致肝细胞损伤,本类药物性肝损伤与剂量无关,不可预测,潜伏期不定,诊断较为困难。部分中藏药、抗感染药等属不可预测性肝损害药物。
  中、藏药成为当下肝损伤的主要杀手,缘于人们在认识上存在误解。总认为中藏药安全,不良反应少,对身体损害小,运用中藏药的人越来越多。此类药物导致肝损害的比例相对较高。中药所制药物性肝炎的机制中以中毒性肝损害为主,中药中的生物碱,毒性植物蛋白等作用于CYP2EI引起脂质过氧化消耗谷胱甘肽,损伤了线粒体,或与组织DNA(RNA)酶和蛋白质结合引起细胞坏死和凋亡。我院所处辖区位于川西高原北部,藏医倍受亲睐。近年来,大量藏医药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特别在藏区民间,个体医生私自配制藏药导致肝损害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藏药除含植物药,动物药外,还含部分矿物质及重金属。由于民间大多遵从个人经验制作藏药,缺乏组分藏药研制过程中严格控制其有效性指标、安全性指标和稳定性指标。
  除中藏药导致肝损害外,不可忽视的还有抗结核药。此类药物多为可预测性肝损害药物。近年来,尤其服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吡嗪酰胺按比例配制的组装药导致肝损害的比例有所上升。针对老人、儿童而言,剂量偏大,且未能密切监测肝功能,结果顾此失彼,导致药物性肝炎发生。特别是中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生理功能逐渐减退,机体对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排泄能力减弱,微粒体酶系统活性减低,肝血流减少等原因造成中老年的患病率增高。
  治疗中立即停用肝损害药物,避免使用已知或可能导致肝损害的药物是关键。卧床休息,加强保肝、护肝治疗。治疗中较为常用的药物包括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制剂,门冬氨酸钾镁等。还原型谷胱甘肽除具有促进药物在2相反应中的生物特性外,同时由于还原型谷胱甘肽上的半胱氨酸含有活性的-SH基,可参与抗氧化等多重生化反应,促进药物代谢和炎症的恢复。在治疗过程中,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药物性肝炎较单一使用疗效更突出。我院根据文献报道,采用联合用药使大部分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参考文献:
  [1]王红香.44例药物性肝炎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13.
  [2]陈淑霞.益肝乐颗粒治疗药物性肝炎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3.17
其他文献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带状疱疹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44-01  不同的风湿病对甲状腺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临床遇到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一例,现报道如下:  1.病历介绍  2.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本例符合1987年美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 感染后小儿血常规变化的规律。方法:对40 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和40例同期健康小儿分别检测血常规及CRP,将两组小儿的血常规及CRP进行比较,采用t 检验。结果: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白细胞计数增高(P<0.01),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单核细胞比例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帕金森这种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8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组,实验组40例患者给予中医医的治疗,对照组38例患者单纯选择左旋多巴的医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3%,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行腹腔穿刺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0例腹腔积液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0例,治疗组在超声动态观察及引导下性穿刺术,对照组500例患者在非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术,对其临床资料、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500例全部成功地完成了腹腔穿刺,5例出现局部渗出,局部加压后自行好转,无穿孔、出血、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425例完成了穿刺术,占85%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欣母沛预防和治疗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64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应用缩宫素,观察组应用欣母沛,比较两组产妇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的产后24h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用于儿童糖尿病治疗的临床疗效,以选择安全合理的注射方式。方法:选取近年来我院诊治的糖尿病患儿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方式进行治疗。  【关键词】胰岛素;儿童糖尿病;皮下注射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
期刊
【摘要】目的:讨论减轻绝经后妇女取出宫内节育环(IUD)的痛苦,减少取出宫内节育环(IUD)后子宫出血时间及出血量。 方法:将绝经后妇女取宫内节育环(IUD)7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尼尔雌醇4mg于术前7天顿服,米索前列醇600ug于术前2小时空腹顿服。中药组术前用药与对照组一致,术后当日服用加味生化汤,观察两组术后子宫出血量及出血时间。 结果:中药组术后子宫出血时间及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
期刊
【摘要】目的 对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9~2013年9月收治的6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缬沙坦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5.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消化性溃疡(PU)患者,对其临床治疗方法以及药物作用机理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PU患者80例,设为A1组(观察组),采用四联疗法(奥美拉唑+果胶铋+甲硝唑+阿莫西林)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临床PU愈合情况以及HP感染的根除情况。同期选择PU患者80例设为A2组(对照组),选择三联疗法(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对患者进行治疗,对
期刊
【摘要】目的:对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听神经瘤切除的手术配合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04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40例听神经癌患者,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听神经瘤切除的手术进行治疗,对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听神经瘤切除的手术配合进行分析。结果:40例听神经瘤患者中,有32例患者的肿瘤全切,占80%;8例患者的肿瘤基本全切。10例听神经癌患者在听神经瘤切除术后出现了面瘫并发症,1例好转,2例患者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