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li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如学生初读课文时的自读感悟,熟读之后的领悟感知,以及深入理解之后的诵读表达。在教学一篇精读课文的时候,如果能够把握好这三个不同的读,将会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因此我们教师在注重点拨、指导的同时,更要多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去感知体味,然后再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那如何处理好精读课文中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这三个阶段的关系呢?我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以达到逐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自读感知文本内容
  我们所教的小学生因为各个方面的原因,还没有养成太好的预习课文的习惯。而课堂上的时间又很有限,老师就没有太多的时间给学生阅读。大部分老师错误地认为学生自读浪费时间,所以还不如自己多讲些让学生多懂点。于是,学生在没有充分时间阅读文本的情况下,教师就对所学的课文大加分析,岂不知这样反而没有什么效果。这样就造成了小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时间少,对课文的认识不真切,思考不深刻,此时条分缕析地讲解作品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这就如成熟了的果实会很容易地从枝头坠落一般,我们只看到了果实,却没有看到它从播种到发芽再到开花,进而结出硕果的全过程。即使通过老师的努力,我们知道了这一过程,却依然很难领悟如何以欣赏的心态去对待眼前的这枚果实。这也正如一只有着五彩羽毛的鸟想要翱翔天空,却被别人刺伤了眼睛,结果只能徒劳地乱扑騰一样,任凭老师讲得精彩纷呈,而学生只是一个茫茫然不知所以的被动者。
  如教学《狼和鹿》一课时,我没有急于分析课文,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一遍读完后,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因为没有我期望的人数多,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去读课文,看看自己究竟能读懂什么,还有哪儿不懂的做出标记。于是孩子们又开始读了。这次读完后,举手的同学多了不少,有的甚至举着手站了起来。我知道,此时的学生急于表达自己心中所想。正是因为一遍一遍的朗读,让学生们有了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所以在后来的课堂提问中学生表现得特别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也非常深刻,如:“为什么狼没有了,鹿反而也灭绝了?”“人帮助软弱的鹿,赶跑了凶恶的狼难道有错吗?”这不正是在充裕的时间内,自读感悟的结果吗?
  二、通过教学进行精读领悟
  我在教学《三袋麦子》这篇课文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你们觉得小猪、小牛、小猴,谁的做法好?大家都说小猴的做法好。我接着问:好在哪里?学生说小猴把麦子都种下地,收获了满囤麦子。很明显,学生仅仅是因为收获多就觉得好,而对小牛和小猪的做法并没有发现可以赞扬的地方,这是对文本的内涵还没有完全领会。于是我再次让学生读课文,让学生找一找小猪和小牛有没有可以值得学习的地方。通过积极的讨论发言,大家觉得小猪憨厚可爱,能做各种食品;小牛勤劳节俭,有计划……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出了文中三个动物的不同做法,体会到了小猴的做法更值得学习,而不是刚开始朗读时对小猪和小牛那种带有讽刺的语气了。这样的朗读指导,无疑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如果只靠教师的分析讲解,是无法达到的。
  三、利用诵读,升华小学生的情感
  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个冰冷的字体组成的,但是把它读出来,它便有了鲜活的生命。当学生深入了解文本之后,与文本的作者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与对话,又在教师讲解、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更深切的感悟,这时,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就成为此时表达必须的方式。用朗读将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用有声语言来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以读动情,用情促读,真正达到了升华文章主题与情感的目的。《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反映“5·12汶川大地震”时教师谭千秋舍生救护学生的真挚感人的文章。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为了进入那种情境,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这悲怆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所描绘的情感世界。学生们读得有声有色、充满感情,当课文读完了,教室里余音绕梁,还有好多学生仍然沉浸在这感人的课文之中,沉浸在这感人的音乐之中,有的学生早已泪眼模糊……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更是学生走入文本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实践证明,读出声音的朗读有助于人的记忆。阅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多读益于积累,积累有利于知识的贯通。因此,阅读必须成为我们课堂中的必需方式。而精读课文中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读,老师更要处理得当。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以读促讲,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真正做到口诵心惟,知与能和谐发展,以达到逐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高中物理必修课程的内容与特点,建立了以牛顿第二定律为中心,以运动学为基础,以加速度为桥梁的统一教学模式,具体从力的时间累积效应、力的空间累积效应、力的速度反馈效应和力的加速度瞬时效应这四个方面探究F与t、s、v 、a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物理最基本、最原始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达到“减负”的目的,同时也为学习高中物理必修课程提供一种全新的探究方法。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我国新闻事业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被人们普遍接受,传统的新闻媒体主要传播手段——报纸,开始受到冲击,因而报业市场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所以对于报社来说,如何在同类报纸中有新的突破,有新的创新,是报业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对于如何加强报纸版面的编辑工作中的创新运用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并提出几
期刊
所谓“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才,意味着学识、聪明、机灵;德,意味着正直、公道、平和、讲原则。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而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知识面窄,他们中一部分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只能选择读中职,一部分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选择读中职。而愿意选择农学专业就读的又多以农村学生居多。很多学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期刊
【摘 要】何为科学素养呢?科学素养是指对日常生活、社會事务,以及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由于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因而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将关注活动细节与培养科学素养有机结合,才能在科学活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科学;教师;素养  一、把握活动设计前的细节  选择适
期刊
【摘 要】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数学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中专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激发兴趣;实践;思考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能引起学习的需要,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所以只有当学习者本身对学习发生浓厚兴趣时,才能使整个学习积
期刊
德育教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有两亿多中小学生,他们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的第三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强调,要切实增强德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交流、评价中汲取知识,提高能力;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堂;语文教学;主体性;师生观  新课堂能否顺利实施,其理念如何更好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这关键在于教师认识上能否站在新课堂这一高度
期刊
模块分析:  本册教材针对的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本模块主要是学习询问他人周末的安排,以及如何表述自己的周末安排。通过对第一单元的学习,知道询问他人周末的活动,并介绍自己周末的活动,以及扩展核心句子的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询问他人周末的安排,表述自己的周末活动。掌握句型: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能力目标:能用英语在生活中询问他人的周末安排。  
期刊
【摘 要】新世纪,创新能力将作为衡量人才的核心标志,教育工作者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教学活动,研究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对于新时代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本文以创造性思维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环境下,教与学的特点,初步构建了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中,运用多媒体加以辅助的教学模式。事实表明,多媒体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要在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各种能力,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能力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其次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信息技术教学本身就具备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