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追求适合儿童卓越前行的美好学校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jxl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选择扬州市梅岭小学作为具有70年内涵发展、品质发展、特色发展的典型样本,分别从卓越的文化创新旨在培育儿童的美好精神,卓越的课程教学旨在发展儿童的美好素养,卓越的教师学院旨在形成支持儿童的美好力量三方面,呈现了一所始终追求适合儿童卓越前行的美好学校。
  关键词:适合儿童 卓越前行 美好学校 特色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学校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新思维,新姿态,呼唤人们回归本原、直面现实、向着未来理性思考:作为一所学校,如何倡导适合儿童的美好教育?如何塑造适合儿童的美好文化?如何建构适合儿童的美好生活?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学校教育话题,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美好学校主题。
  《教育研究与评论》杂志视角独特,力求探新,基于鲜明的价值判断,选择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以下简称“梅岭”)具有70年追求美好学校的样本,立体地、深度地探索一所始终追求适合儿童卓越前行的美好学校的主题价值和样本特色。笔者作为特邀撰稿人,试图应对主题旨向,凸显儿童立场,分别从文化创新、课程教学、教师学院三个维度,努力发掘梅岭追求美好学校的样本价值。
  一、卓越的文化创新:培育儿童的美好精神
  一所学校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校,主要的特质就是拥有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因为,特有的学校文化是体现学校生命力的灵魂,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风向标,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引擎,更是学校美好生活的境界。梅岭以陈文艳校长为核心的学校团队,为了70周年校庆,经过长期的“寻根、铸魂、塑形”,理性梳理着学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系统脉络,凸显“儿童中央”地位,坚持在学校的育人理念、办学目标、课程研发、教学变革、管理创新等主要领域,用校本的丰富实践表达着“与美好一切在一起”的教育意蕴与文化品质。以下方面,充分体现了学校通过卓越的文化传承、转化和创新,悉心培育儿童张扬个性的美好精神气象。
  (一)校长的学校文化理解与主张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人的共识。一个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文化的领导,而文化领导的核心是思想和理念的引领。显然,校长的思想就是学校的灵魂,决定着学校卓越前行的方向,其思想的高度,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水平和境界。陈文艳可谓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有远见、有创见的人。从她的身上常常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校长是一个流动的文化符号”,凡是与其深度交往过的人,都比较容易记住她与众不同的地方。陈文艳的主见和远见源于其思想的深度、广度和锐度,尤其反映在她对学校文化的独特理解。诚如她在《梅岭小学的文化建设之道》一文中所说:“学校文化必须是学校的文化,而不是其他什么文化。”学校的卓越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过程,而“文化”的实质又是“人化”,即“以文化人,以人化文”。“以‘文’化之的背后,是以‘人’化之。学校文化形成的关键在于文化背后的人,文化影响的实质是人的影响,梅岭师生是其中最关键的力量。”还有,“学校文化必须具有超越当下的力量,向着未来开放”。
  基于陈文艳对学校文化的个性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切地感觉到:她是一位充满教育理想、拥有教育情怀、具有鲜明主张、富有较强文化领导力的杰出女性校长。她的核心文化主张就是:积极倡导“美好教育”,集中体现于“向着儿童未來成长”“美的风景,好的教育”和“与美好的一切在一起”的文化认同。她总是憧憬美好未来并且执着地为之努力,力图追求向善的变化和美好的结果。其文化主张的核心内涵:一方面,通过“美好教育”,追求“美好生活”,强调“美好”与“幸福”的近义,突出“美好生活”的自觉理想性、价值导引性、伦理道德性、终极目的性。不仅倡导现实生活中的美好,而且提倡“向美好而生”的终极取向,指引儿童的一生都行进在无限接近美好生活的途中。另一方面,从儿童的生命、生存的角度追求美好生活,将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原本的积极一面界定为美好,通过“美好教育”促进儿童的生命自由充分地展开。凸显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关注儿童的生命,给每个生命的成长提供充足的环境和资源,帮助生命意义的生成。“向着美好”的文化主张给梅岭人一种文化价值目标、文化顶层思考、文化内生动力和文化持久引力。对于梅岭的每个学子,即使离开学校多年也会将“与美好一切在一起”的学校文化内核时刻铭记在心,影响终身。
  (二)学校的历史文化寻根与创新
  任何一所学校文化的创建与发展都需要通过“寻根溯源”式的传承和创新。因为寻根是一切文化创新实践的基础;只有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才是科学而有新质的。当然,传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科学合理地取舍;创新也不是离开历史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对原有文化系统中合理部分的发扬光大。梅岭在陈校长的引领下,经历了“寻找文化原乡”的系统梳理:可法初小建于梅花岭畔史公祠内,历史与现实的相遇孕育了梅岭的精神基因;梅岭的诞生,为了纪念史公和铭记坚守忠勇的文化传承;梅岭获批江苏省实验小学,意味着梅岭的文化气质中蕴藏着教育探索和自主发展的因素;梅岭荣获省模范学校称号,彰显了“四不三了”教学文化特色创生;梅岭成为市首批“三星级实验学校”,基于对学校群体信念和坚守的肯定而提出“重塑文化”口号;梅岭60年校庆,提出“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文化使命;创办梅岭西校区,迈向“高位、优质、和谐、品质”文化开发之路;梅岭进入追求“文化自觉”阶段,指向发掘“可法精神”的新内涵……所有这些,都留下了深深的学校文化印记。
  梅岭的文化寻根是为了更好地文化创新。他们坚持回归“可法精神”的本原,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儒家精神”的实质,尤其能从五个维度对“可法精神”进行创造性的文化传承与转化,提炼出新的文化元素:一是“史可法”,“即历史演进所衍生的经验足以镜鉴”。体现“坚守忠勇”,走向“守正创新”,表现为坚守信念、追求正义、创造勇气、应对挑战的精神。二是“已可法”,“即自我的创造性转化与提升”,“包含从累积的象征传统(文化)、社会的同情共鸣、自然的生命能量以及天道的创造力中去发扬精神的资源”。三是“人可法”,“即建立对话、合作、共享的文化社群”,强调在培养儿童成为“重要他人”时,“具有对自我和他人、自然和社会、家国和民族、人类和世界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四是“今可法”,即在校园生活方式中注入家园、自然的理念,力求为儿童提供基本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发现自然生活中“有序、平衡与和谐”的美好,使“史公精神”注入“育一粒真的种子,做一片美的叶子,成一座善的家园”的时代新内涵。五是“永可法”,“即以天道为自我实现的根源”,弘扬借助“天道”,实现儿童的道德创造、生命意义以及终极自我转化,使“担当责任、泽被天下和勇于创造”的可法精神日久弥坚。   (三)鲜明的学校文化特质与精神
  在理性分析梅岭文化主张和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内涵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明晰卓越的学校文化创新指向培育儿童美好精神的特质。殊不知,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母体,学校教育是对文化特质在一定标准下精当选择的结果。正如陈文艳所言:“学校文化应该反映学校内部隐含的主流价值观、态度和做事方式,也应该是学校深层次内涵和特质的全面概括。”对于梅岭而言,“长期坚守的教育理念和多年积淀的优良传统早已在师生身上形成一种特有的格调和气质,这是历史和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向着美好”的文化理念引领下,始终坚守学校教育的应然追求姿态,始终朝着美好生活的未来方向前行,始终聚焦儿童成长的立德树人过程。并从“向着美好”的积极姿态中透视出梅岭人特有的文化气质:追求一种有意思、有意义、有希望的学校教育价值;追求一种幸福和完整的美好学校生活的人生价值;追求一种“用最好的自己成就最好的教育”的校本价值;追求一种不断实现学校教育品质卓越的内涵发展价值。
  明确学校文化特质是为了更好地彰显学校文化培育儿童的美好精神,为了真正实现始终“向着美好”和“与美好一切在一起”的学校文化愿景。梅岭特别倡导培育儿童三种精神:一是“追求卓越”,“这是梅岭在任何情况下、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标准。在梅岭,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梅岭人习惯于追求一种特殊的成就感,追求一种创造过程中的体验,克服艰难,走向成功”。二是“开启智慧”,梅岭在创造美好的实践中,努力“向下扎根,向上伸展,向外拓延,向内求索”。基于追求美好生命始终向往的高度,以鲜明的“可法精神”支撑梅岭人一起经历着“发现美好、体验美好、成为美好”的实践过程,由此生成出诸如:“学生入学礼”“教师入职礼”“常春藤学院”“‘真的种子’生长记”“如果只有课程标准的教学创新”等体现美好的实践智慧。三是“自觉境界”,笔者深切地认同和体悟到:在梅岭的文化特质中,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对儿童的关注,对儿童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对每一个有差异的鲜活生命的无限尊重,并不断使儿童的生命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和美好,从而真正实现儿童“自觉、自主、自在、自由”的文化精神境界。
  二、卓越的课程教学:发展儿童的美好素养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文化主张能否真正落地,主要在于能否践行适合儿童的、卓越的课程教学,达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美好目标。近年来,梅岭基于儿童的核心素养,进入学校课程教学变革的深水探寻,以课程教学的校本实践为主流载体,坚持从课程教学的源头出发,沿着现实的“跑道”与历程,向着未来美好的方向,理性审视自己的课程教学行为,不断思索、研讨、实施、凝练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分别从以下方面积极探索属于自己的学校课程教学的校本表达和实践方式:
  (一)坚守“让课程教学‘看见’儿童”的理念
  卓越的学校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必须以文化建设为终极目标,因为课程教学文化的形成需要艰辛的沉淀和积累,并在其中形成鲜明特色。正是基于此,陈文艳积极引领梅岭人参与建构学校课程教学文化,激励全体成员产生一种自觉和内驱力,努力构建“‘看见’儿童、向着美好、精品卓越、团结合作、自主发展和务实创新”课程教学文化的校本表达。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体现儿童本位的“看见儿童”理念。因为,儿童始终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价值就在于引导儿童学会审视自我、建构学习、形成带得走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追寻美好的生活。课程教学通向儿童的美好生活,主要是倡导一种人人乐于选择并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生活,一种理想状态的生活。虽然课程教学不可能直接提供美好生活,但可以帮助儿童获得基本价值认同,发展核心素养,体现为美好生活奠基的过程。
  多年来,梅岭人在课程教学变革中,“无数次地探寻教育的本源与儿童的认识”,行走在“寻找回到儿童之路”。“始终遵循儿童发展与成长的内在规律和步调,始终遵循儿童的学习兴趣、成长需求与自主发展的特征”,始终遵循儿童课程学习美好生活的内在逻辑,坚持“以尊重与发现儿童的内在价值为起点,以适应与满足儿童的主动生长为过程、以丰富与激发儿童的生命体验为方式、以实现与体现儿童的内在自由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示课程教学的内在魅力。“让课程教学‘看见’儿童”理念的实质在于:课程教学要真正为儿童铺筑一条促使他们自我成长的“跑道”,需要建立超越单一、适时施教的课程教学思想,强调课程教学的系列规划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差异能力取向,关注学生经历成长的课程教学体验,基于培养有自主能力的人,不断创造时机,丰富有意义的课程学习经历,从而不断获得新的美好体会和经验。
  (二)顶层建构适合儿童美好素养生长的课程
  卓越的学校课程需要基于学校文化、课程理念、课标要求、儿童诉求进行顶层建构。近年来,梅岭已经加盟新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系列,高度认同“卓越课程使人幸福完整”的价值阐释。诚如朱永新先生所说:“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着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着生命的卓越性”。卓越课程涵盖的主要特点是:“应该服务于培养‘幸福完整的人’这一终极目的;应该最大限度地吻合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应该经历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应该充满惊奇,触及灵魂,生命在场;应该实现知识与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基于上述价值理解,梅岭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总要求,根据“美好教育”的特色主题,形成“看见儿童,向着美好:为每个儿童终身发展奠基”的课程理念。结合本校的优势基因与资源,为儿童品格、能力、自由、美好成长铺就适合的“跑道”。
  梅岭在整体建构学校“美好教育”课程时,突出了学校作为一个儿童成长发展的学习场和生活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地位,在不可复制、不可重来的学校公共生活中,根植于学校历史和发展愿景、具体情况和特色优势,关照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课程规划、开发、建设,尤其是以体现“美好教育”校本表达的核心素养为纲,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素养课程目标:即“培养心向美好、坚守信念、主张正义、智慧创造、追求卓越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通过整合建构学科课程,形成了“求知与发现、实践与创造、合作与适应、发展与改变”四大门类课程。尤其是强化了跨界、综合课程的开发,如“男孩·女孩”、“模拟联合国”“可法”“未来”等课程,“建立在儿童与外在世界深度关联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有价值的活动主题,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学校课程基于“适合儿童生长”的整体建构,课堂教学源于“适合儿童生长”的变革思考,课程评价展示“适合儿童生长”的动人图谱。   (三)探索指向儿童核心素养的教学真正发生
  卓越的课堂教学需要着力体现“知识中心时代”转向“素养中心时代”,从而实现指向儿童核心素养的教学的真正发生。让儿童进入“真实的”学习状态,并在真实学习语境中解决问题、习得知识、获得技能、丰富交往、形成品质。回溯近年来梅岭课堂教学变革的过程,从积极倡导“给学生能够带得走的能力”,到基于“如果只有课程标准……”,再到“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深度探寻学习的秘密——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尽管在具体探究主题的提法上略有差异,但始终不变的是为了儿童的发展,不断逼近教学和学习的本质,力求走出一条属于梅岭自己的教学变革之路、学习求真之路和发展素养之路。实践表明,每一个梅岭人都是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的人,能够站在一个更加宏观、广阔的层面上思考这些指向教学本质的基础性问题,从而引领学校的教学变革,为每个儿童真正提供一种崭新的、丰富多彩的美好学习生活,不断提升他们的品质和素养。
  梅岭在课堂教学变革实践中,经历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学变革主题。比如,选择“教材:儿童的起跳板”这一特殊视角,围绕教材应与儿童深度关联、教材应与课标深度结合和教师应与儿童深度相长,旨在体现基于新的教材观的课程再构、教材再构、课堂再构,诠释了梅岭对于“课堂革命”的深度思考与探索。又如,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进入深水区,梅岭大胆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教学命题:“如果只有课程标准”……倡导基于课标的教学变革。这是一个极富时代特征的挑战命题,是极富校本特征的创新命题,也是坚持儿童立场极富活学特征的实践命题。“梅岭人”以积极的校本实践姿态,主动回应了如何在教学变革中逐步形成“如果只有课程标准”的先进教学理念和积极探寻“如果只有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路径等现实问题。再如,“基于核心素养,让学习真正发生”的主题论坛,为了聚焦培育学生“学会探究”的核心素养,在展示的课堂现场中,倡导“发现真问题、学会真观察、导向真思考、恪守真表达、创意真建构、独立真追问”,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卓越的教师学院:支持儿童的美好力量
  一所学校卓越的文化创新和卓越的课程教学能否真正落地生根,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是广大教师主体能否具有支撑儿童素养发展的美好心智和强大专业力量。面对新时代学校教育的转型性变革,如果教师不转型、不改变、不专业,学校的文化创新和课程教学变革等一切都会落空。学校的卓越往往取决于教师群体道德境界、学术水平、生活方式的卓越。为此,以陈文艳为首的梅岭教师团队独具匠心地创建了“常春藤学院”,作为培育教师专业力量的校本研修主要载体、平台和场域,并重点关注了以下三个核心视点:
  (一)应对时代挑战,追求卓越的价值选择
  随着梅岭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先后经历了“品牌复苏、品牌扩容、品牌输出和实施区域集团化办学四个重要的发展节点”,作为拥有300多名教师的“三园一校”一体管理的庞大群体,如何才能保持学校高标准、高品质、高效益的常态运行?如何才能解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大量需求和学校优质教师资源严重稀释的矛盾?如何才能突破不同层次的教师源自外在与内在所累积形成的困境和阻力,实现专业素养可持续发展?这是梅岭人共同面临的新时代追求教师卓越的严峻挑战。同时,经过梅岭教师集体的理性反思,梅岭人清晰地意识到:“单纯的校本研修和片面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无法让教师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聚焦于学科教学的教师培训,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是,面对教育界相当部分教师使命缺失、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大、幸福指数低的客观现实仍然束手无策。面向时代对教师的直接诘问,需要“常春藤学院”做出方向的调整、方式的变革和价值的选择。
  对此,陈文艳说:“对于一个独立存在的学校而言,维护学校发展的生态平衡是命脉。一所学校保持良性发展所需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不断优化的人力资源,而维持这种发展所需的最根本的能力在于办学者要善于整合多种资源,营造一种依靠自身生态不断孵化、放大、提升优质人力资源的场,继而使学校具有一种促使自身不断产生积极内生力量的能力,足以维护和优化学校的生态。”因而,教师的卓越发展依赖于学校支持教师专业力量培育的生态场域,需要借以“常春藤学院”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更需要重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美好学校生态,力求调用各方力量,将学校内外各种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创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美好教师生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良好气场:一是重建教师主体地位,将发展权还给教师;二是创建教师共同体,突出培育的价值引领;三是解放教师,倡导教师学术自由和专业自尊,真正体现“学校需要建立一个强大完善的教师自身造血系统,以发展的方式解决发展问题”的价值选择。
  (二)凸显研究品质,体现卓越的专业生活
  苏霍姆斯基早就说过:“无论就其本身的逻辑来说,就其哲学基础来说,还是就其创造性来说,教师的劳动都不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据此,无论是面对教育变革转型的时代挑战,发展素质教育和支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还是适应课程教学实施的深水区运行,提升学校教育的内涵与品质,都需要不断激活教师自觉成为教育变革、质量提升的促进者、实践者和研究者,积极倡导“研究”真正成为广大教师的职业状态和工作常态。梅岭在9年多的“常春藤学院”建设与发展中,始终关注“教师的研究状态”,强调走向专业研究,就是将自己从事的职业当作事业去追求,最大限度地克服职业倦怠,克服对现实中问题的麻木不仁,克服简单地重复“昨天的故事”,力求使教师对教育教学现象保持持久的探究兴趣。通过变革校本研修方式,重建教师的专业生活,激活教师的研究热情,定位教师的研究取向,优化教师的研究状态,提高教师的研究成效。
  梅岭人通过实践研究发现,体现卓越的“常春藤学院”校本研修的品质内涵主要在于:以倡導文化自觉、激励教师专业发展、追求适合学生健康成长为价值旨归,以系统化的校本研修为行动方式,以遏制学校人力资源结构性贫血为突破口,以创造更好的教育生活为愿景,不断发掘、有机整合资源,善于理性探索问题,应对现实变化,化解发展困境,生成支持学生素养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坚持以各类省、市级课题为引领,以课程教学变革为核心主题,以前瞻性项目为校本实验探究重点,正视教师研究专业生活中发生过、发生着和将发生的诸多问题,如:你的教学观念是否与课改理念一致?你的教学设计是否依据了课程标准?你的教学行为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注重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自己专业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着力引导教师在经历美好专业生活过程中,感受自己勃发的生命存在;在以研究品质为核心指向的教师群体专业生活中,体悟校本研修“诗与远方”的召唤,最终抵达专业生活美好幸福的境界。   (三)培育专业力量,成就卓越的多元样态
  无论是教师应对时代挑战、追求卓越的价值选择,还是凸显研究品质、体现卓越的教师专业生活,都是为了形成支持儿童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培育的强大专业力量,呈现成就学校教育卓越发展的美好状态。梅岭在“常春藤学院”校本研修的反复运行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力量肯定不能只是从“术”的角度、从单纯的操作层面去界定,甚至也不能满足于在衡量的计量表中加入所谓理念建构的元素,而是“引领教师自我厘清教育的本原,鼓励教师自我拓延学科的内涵,推动教师自我提升职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尤其是将“常春藤学院”校本研修的核心关注点定位于“对所有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学校传递的文化内核正是对他们鲜活生命的无限尊重和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向往”。最终期望能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态素养结构,即教师专业力量=学科专业素养+体悟生命素养+读懂儿童素养。很显然,这种模型指向是以体悟生命素养提升为核心,以学科专业素养和读懂儿童素养提升为基点,从而立体地彰显教师的专业力量。
  因此,梅岭试图通过“常春藤学院”的校本研修,引发教师专业力量培育的一场革命,呈现出体现成就卓越的教师研修的多元样态。如“高位专业引领样态”。每年都有设定主题,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著名特级教师举行讲座、执教,旨在变革理念,修炼专业内功和改变教育行为,“帮助教师实现从凡庸的自我向杰出自我的蜕变”。又如“专业能力建构样态”。整体注重培育教师的专业阅读能力,善于在众多的阅读信息中吸取有效营养,并进行取舍、提炼、加工,使之为我所用。培育教师将现实问题上升为理性思考能力,善于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捕捉问题,从困惑中寻找问题,从传统的行为习惯中发现问题。培育教师体现真实常态的行动研究能力,善于科学设计自己的研究主题,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再如“多元主体联动样态”。通过聚合多方教育资源,构建教师、班主任、管理者、家长四大主体,四个学院,四类课程,四维课题等联合行动。它们均有各自的研修主张,各自的研修课程,各自的研修方式,为成就卓越的教师专业力量培育、支撑儿童核心素养的养成、创造美好的学校生活进行有意思、有意义、有成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文艳.与美好的一切在一起——扬州市梅岭小学学校文化深度解读[J].江苏教育,2017(7).
  [2] 杨九俊.相伴美好[J].江苏教育,2017(7).
  [3] 陈文艳.梅岭小学的文化建设之道[J].扬州教育学人,2017(4).
  [4] 陈文艳.基于教育均衡背景的“学院式”校本研修实践与思考[J].扬州教育学人,2017(4).
  (辜偉节,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名师工作室导师团团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扬州大学教育硕士导师。江苏省首批名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有《特色校长与校长个性》《小学管理学概论》《中学班集体建设与活动》等著作30余种,在省级以上教育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其他文献
摘 要:风筝制作有三步:材料准备,材料组织,奔放放飞(简称“奔放”)。执教鲁迅先生的《风筝》,也一如制作风筝,可分类似三步:(1)材料:找到与课文相关的必要文本。(2)组织:根据课文与必要文本的相关度、紧密度、显性或隐性,考虑这些文本适当的搭配组合。(3)奔放:课堂上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此过程,以一线牵引,人与“风筝”彼此借力,融为一体。  关键词:鲁迅 《风筝》 中学语文教学  风筝制作的第一步,
期刊
摘 要:青年舞蹈家许鹏就舞蹈的排演、舞蹈演员的品质、舞蹈作品的编创、舞蹈尤其是现代舞蹈的欣赏、导演对作品的重新解构、儿童学习舞蹈等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是舞蹈表演要跳出一种文化的质感的见解,对儿童学习舞蹈艺术颇有教益。  关键词:舞蹈 文化质感 艺术欣赏 儿童舞蹈学习  許鹏,青年舞蹈家。2005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演员,全国舞蹈比赛文华奖获得者,现为江苏省文联舞
期刊
摘 要:以安徒生经典童话《海的女儿》的教学为个案,涉及教学研究过程中的文本优选、语文学科语言与文学关系的重新定位、学科与学科关系的勾连、学术探研的重要等,揭示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风雨人生”。  关键词:童话教学 格雷马斯符号学 悲剧美学  我一直以为童话不过是童话,是给小孩子读的故事,只有小孩子才需要童话。经历了《海的女儿》这堂课二十多天的磨课之后,发现了童话里所蕴含的哲思与道理,带给我的是巨大的头
期刊
摘 要:吴然儿童散文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有着对美和生命的独特体验。其创作风格自然、清新,有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散文观念。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吴然儿童散文都追求“使人阅之自生美感”的美学原则。吴然在儿童散文的题材内容上坚持美的追求,在表现手法上探寻表达美感的途径。其作品选择具有浓郁云南特点的事物为表现对象,坚持对儿童散文语言的磨炼,尝试多种笔墨多种文类的融合,探索虚实相交的表现手法,为中国的儿童散文创作
期刊
摘 要:一所无比丰富的学校,学校的丰富性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校长的丰富性。以扬州市梅岭小学70年波澜壮阔的办学历史为样本,重点聚焦其办学经验。经过70年办学历史的积淀,这所学校在文化创新、教育管理、校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绿色质量的学生评价等领域都展示了超越人们想象的创造力。  关键词:梅岭小学 文化自觉 生态管理 绿色质量  正如陈文艳校长在梅岭小学70周年校庆活动上的致辞,“当记忆像河流缓缓穿越7
期刊
摘 要:确定乡村教育的方向必须建立在儿童权利本位的基础上。乡村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以每一个儿童的权利保障为前提,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和乡村文化的价值,以主体身份参与乡村文化课程,培育公民的品质与素养,成为新一代文化乡民。乡村文化一定有城市文化没有的功能,乡村教育也一定有城市教育欠缺的内容。对于政府来说,让乡村教师有尊严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关键;而对于乡村教师来说,自我改善是乡村文化变革的开始。  关键词:乡
期刊
2019年第2期教育研究与评论关注关注教育研究与评论2019年第2期【编者按】 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整本书阅读是一项重要内容,许多教师和学校纷纷展开实践探索。曹勇军老师和他的团队是其中的先行者和佼佼者,他们的读书课程在同行中和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们是怎样开发建设读书课程的?走过一条怎样的艰辛探索之路?取得了哪些成果?他们的读书课程包括哪些常规内容和做法?有哪些特色和亮点?今后还有什么
期刊
2017年,我读到的最有启发的一句话来自这个小故事:一位十岁孩子,第二天要交作业,是一份鸟类研究报告。此前他有三个月的时间写作业,但一直不顺利,没有进展。他坐在餐桌前,周围散放着作业簿、铅笔和一本本翻开的鸟类图书。面对眼前艰巨的任务,他不知如何是好,简直快哭出来。爸爸到他身边坐下,把手放在孩子肩上,说:“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伙伴。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按部就班地写。”爸爸讲的是写作业,其实读书也一样
期刊
喜欢电影,那种透过光影默默表达的冷与暖、情与爱、喜与悲,就像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在无声地表达,哪怕一句话都没有,但就能直抵你的内心。优秀的电影总是有多元的信息传达:情感、文化、审美、艺术……目不暇接,令人痴迷。总想着把这样的美妙带给学生,于是,从一节光影读写课开始了这样的尝试。  选择之一:电影的内容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短小精悍的微电影非常适合课堂的限时教学,但选择的过程很纠结。  影片一:《鹬》。
期刊
摘 要:对未来学校的思考有很多角度,梅岭选择回到儿童,以“婴孩的目光”眺望未来学校。在以回到儿童为价值立点的未来学校建设上,以发现与尊重儿童的内在价值作为未来学校的逻辑起点,以适应与满足儿童的主动生长作为未来学校的行动旨归,以丰富与激发儿童的生命体验作为未来学校的实践方式,以实现与发展儿童的内在自由作为未来学校的终极目标。基于这样的思考定位,梅岭尝试从学校的空间、课程、文化三个纬度开展重构。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