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静脉窦经永存左上腔静脉引流入左锁骨下静脉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jic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性,50岁,因“发作性心悸9年”入院。心悸发作无明显诱因,每月发作1~5次,每次持续时间多为数分钟,最短数秒钟,最长约3 h,皆自行终止。偶伴头晕,无黑矇、晕厥。多次心电图检查均诊断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房速频率为210次/min左右。既往无心脏病史。入院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体征。超声心动图未显示心脏结构和血流异常。临床诊断为特发性房速。计划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并在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系统指引下行射频消融术。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后,送入7 F血管鞘。送6 F 10级冠状静脉窦(coronary sinus,CS)专用标测电极至右心房,反复尝试均未能探到CS开口。之后,先后经右颈内静脉和右股静脉途径送入标测电极,多次尝试后仍未找到CS开口。穿刺右股动脉,送入7 F血管鞘。送5 F冠状动脉造影导管至左冠状动脉开口,行冠状动脉造影。延迟显影示CS明显扩张、迂曲,并未开口于右心房,而是经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引流入左锁骨下静脉,汇入处接近右侧上腔静脉(图1)。分别送6 F标测电极至右心房、希氏束和右心室。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未见房室旁道和房室结双径路电生理征象。反复心房S1S1和S1S2刺激,未诱发出房速|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反复心房S1S1刺激,诱发出房速,其形态与自发房速一致,但仅持续数秒钟即自行终止,且重复性不佳,难以进行标测,故未进一步行射频消融术。给予维拉帕米80 mg/次,每天3次。随访6个月,患者偶有心悸,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非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NOD)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至2007年度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的101 510例职工中空腹血糖≤7.0 mmol/L、无糖尿病史、未使用降糖药物、空腹血糖资料及静息心率测量资料完整、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舒张压<90 mm Hg、无高血压病史、未使用降压药物、未服用调脂药和β受体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和慢性心脏病发病率的增高,因患房颤住院的患者人数越来越多[1]。而慢性肾脏疾病在全球的发病率在过去10年增加了1倍,其所带来的公共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2]。除外需要考虑慢性肾脏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外,高风险的心血管事件是这类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证实慢性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二者存在明显的双向联系[3-4]。
期刊
目的在未诊断为糖尿病的心内科门诊患者中进行规范的血糖筛查,以了解心内科门诊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患病情况及临床门诊筛查流程的现状。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1家符合资质的综合医院心内科,选取年龄18岁以上,且具有较高糖尿病患病风险的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收集一般资料及人口学数据、疾病诊断及病史信息,在随机血糖检测后,对空腹随机血糖≥6.1 mmol/L和餐后随机血糖≥7.8 mmol/L的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
目的通过筛查发热致Brugada样心电图(ECG)患者的基因突变,探讨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以及致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方法收集发热诱发的Brugada样 ECG 患者,筛除高血压病、冠心病、电解质异常、药物以及其他因素所致的复极化异常征象后,获取患者临床资料和血样标本,进行临床随访。利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候选基因SCN5A、SCN1b、SCN3b、GPD1L进行基因测序,寻找基因突变或单核苷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缺血时段心脏不同部位心肌细胞增殖变化,探讨增殖发生时间和部位、分布特点及增殖细胞是否与心脏干细胞有关联及其在修复损伤心肌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成年SD大鼠6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n=44)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对照组(n=20)开胸置缝线而不结扎。于术后第3、5、7、14和60 d处死大鼠(第7和14 天两组各9只,其余各组均为5只),
血栓形成是引起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最主要原因,抗血栓治疗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内容之一。抗血栓治疗包括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在抗凝治疗中临床最常用的传统口服抗凝药物维生素K拮抗剂(以华法林为代表)疗效确切,但存在药理作用不可预知、需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并调整剂量、易受多种食物和药物影响、出血风险增加等不足,使得临床治疗复杂化,患者依从性差。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公布的一项对全球不同地区高危心房
期刊
例1,患者男性,60岁。因发作性胸痛1个月,疑诊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于2013年1月22日入院。否认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史,吸烟40年,每日平均20支;饮酒40年,每日平均250 g。入院时查体无特殊。心脏超声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于1月23日行经导管CAG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测量
期刊
“2013全国心力衰竭学术会议”于2013年10月26—27日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主办,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辽宁省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和辽宁省人民医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300多位专业同道和知名专家共襄盛会。大会开幕式由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李占全教授主持,辽宁省卫生厅董
期刊
患者男,57岁,1990年8月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置入VVI型埋藏式心脏永久起搏器,2000年6月因“脉冲发生器电池耗竭和起搏器导线功能障碍”,更换新的脉冲发生器并重新置入新的右室心尖部起搏器导线(旧的起搏器导线未拔除)。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尚可。2010年10月患者出现活动后胸闷、乏力、呼吸困难,后逐渐出现端坐呼吸及双下肢轻度凹陷型水肿,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脉搏60次/min,血压 132/90
期刊
目的回顾性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非肺静脉触发灶的临床特征及消融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86例患者入选本研究,男性48例。年龄27~73(52.3±10.2)岁,阵发性房颤的病史为(64.4±58.1)月。26例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3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例术前发生脑栓塞。入选患者的左心房直径(36.3±4.5)mm,左心室射血分数(63.2±5.2)%。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肺静脉前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