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1-0194-01
我们认为,人力资源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说到底,根本就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化程度。我们确定振兴白塔小学教育的工作思路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近教师发展学校。采取的具体策略是: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以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发挥主课题的辐射作用,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功能。
多年来,我们白塔中心小学课题研究几乎是“空白”,教师对它怀有一种高不可攀的畏难情绪。
2010年秋,我调任学校担任校长以后,亲自主持了《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途径的研究》、《自主、合作、探究的策略的研究》两个市级课题。在这两个课题的指导下,派生了若干个短期子课题。中心小学教师人数较多,专业水平较高,有科研引领人物,便于集思广益,容易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因此,我们重视发挥中心小学在教育科研中的龙头作用,把他们的研究触角伸向村小。目前,我们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覆盖面中心小学达80%以上,村级小学达50%。
因为我们在农村小学开展了一些命题较小、周期较短、又贴住教学需要的研究项目,所以能够直接改善教学实践,解决课改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行动质量。
打造学习型的团队氛围,使教师具有扎实、深厚的文化专业底蕴。
课程改革成在教师,败也在教师。而教师理念的转变更是成与败的关键。我们从学校现实情况出发,对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科研等方面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努力转变他们的基础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估观,对新课程改革产生思想、观念、情感上的认同。
转变教育观念关键要抓好理论学习。我们对教师的学习,除去认真组织集体学习、强调自习外,还采用了“积累卡”的办法。我们设计并印制了大量的积累卡片发给教师,要求他们在平时读书学习、听讲座、同伴相互沟通时,把一些对自己富有启发作用的格言警句、片断理论、精辟经验等,随时摘抄在卡片上。因为卡片携带方便,摘录费时不多,适用性又强,因而大家使用“积累卡”的积极性很高。一个学期,全镇教师就写了近万条,不少教师写了百条以上。
知在行先,不知无以先。在新课程实施已近十个年头的今天,我们仍向教师提出了“在岗多少天,学习多少天”的培训要求,把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与教师的改革实践、体验、尝试、探究、思考紧密结合,同始共终。近年,我们围绕实验课题,先后举行了“团队优质课评比”、“说课评课展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研究活动,组织这些活动时,改变过去简单的优劣评比,巧妙地转化为校本培训的学习提高。
狠抓课堂教学主阵地,使教师课堂教学的专业技在突破性飞跃。
毋庸讳言,我们农村小学为数不少的教师,课堂教学基本上遵循以往的“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互动”的程式。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影响了其它改革的奏效,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把教师培训的着力点放在案例反思上。对案例培训,我们主要采取了学、用演进的方法,沿着“教学实境——理性透析——矫正行为”的思路推进:分科组织教师认真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实录,观后立即进行评点:这堂课好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不足?如果让我来上,我将怎么上?然后,推举教学水平较好的教师,运用案例中某些可资借鉴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然后进行反思对比写出案例剖析文章。因为这是一种现场培训,有鲜活的教学情境模仿,所以,学习起来可接受性很强。这种活动一般让全镇大部分学科教师参加,所以,使那些人数很少的村校教师“独来独往”的课堂教学局面有所改变。
例如,我们在看了孙双金《只拣儿童多处行》的课堂实况以后,通过反思吸收,请中心小学一位语文骨干教师也上这篇课文,让村小老师都来观摩。大家听课以后,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写出案例分析文章。我们从教师写的大量案例中精选部分,编印了《“行动研究”的必由之路》论文集、案例集各一册。因为写案例就要读书、实践、反思。读书,使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思考,使教师“北去南来自在飞”;写作,使教师“领异标新二月花”。案例的写作增强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培养了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
构建和谐协作的研究氛围,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能够良性运作。
课题研究是一种学术研究,它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构筑起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学习合一的新型专业生活和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一种和谐、平等、合作、民主的运作关系,创立起人力、物力、财力等共生推进的基础。对此,我们着重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
一是课题主持人与参与人的关系。课题主持人是课题实施的主要责任人,课题的参与教师是主持人的协作者。因为学校的课题研究涉及到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因此,主持人要善于将参与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都能围绕课题的旨意积极投入到具体的研究活动中去。例如,《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途径的研究》这个课题,我们除去建立校内观察、调查、分析、研究、记录等行动组织外,我们还专门建立学生家庭跟踪调查访问研究组,以掌握学生在家庭语文学习习惯的表现。
二是学校要提供便于研究的工作条件。开展课题研究必须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才能确保其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对老师们的课题研究,都能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如我们学校给教科室配备了台式电脑、手提电脑、打印机、数码摄影机等,为实验老师添置了课堂教学用的无线话筒、实物投影等,为他们购买一些必需的学习书籍、光盘,定期编印有关课题研究信息资料供大家参考。
三是要善于营造宽松的研究环境。课题研究一定要建立起以人为本、和谐运转的管理机制,树立合作的心态,摆正平等的角色地位,体现民主作风。一句话,要为所有研究人员搭建敢于放手的工作平台,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在宏观计划指导下的独立思考、主动出击、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工作局面。
四是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近年来,我们千方百计紧缩其它开支,保证“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师学习活动的经费开支。仅2011年,我们先后请了县内特级教师给教师作专题报告3场,听了几十节课。邀请特级教师参加了我校课题研究促进会,研讨了课题研究中的好多实际问题,大家受益匪浅。仅上学期,我们先后组织教师150人次到县兄弟学校听课学习。部分教师去市内名校、徐州、南京、昆山等地听课、听专家讲座、参加短期培训。没有厚积就没有薄发。本学期县教育局小学视导听课,我校教师课堂教学优秀率位居前列。对此,有位老师说得好,没有平时学校不断地指导我们读书学习、认真研究,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是不可能的。
我们认为,人力资源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说到底,根本就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化程度。我们确定振兴白塔小学教育的工作思路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近教师发展学校。采取的具体策略是: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以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发挥主课题的辐射作用,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功能。
多年来,我们白塔中心小学课题研究几乎是“空白”,教师对它怀有一种高不可攀的畏难情绪。
2010年秋,我调任学校担任校长以后,亲自主持了《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途径的研究》、《自主、合作、探究的策略的研究》两个市级课题。在这两个课题的指导下,派生了若干个短期子课题。中心小学教师人数较多,专业水平较高,有科研引领人物,便于集思广益,容易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因此,我们重视发挥中心小学在教育科研中的龙头作用,把他们的研究触角伸向村小。目前,我们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覆盖面中心小学达80%以上,村级小学达50%。
因为我们在农村小学开展了一些命题较小、周期较短、又贴住教学需要的研究项目,所以能够直接改善教学实践,解决课改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行动质量。
打造学习型的团队氛围,使教师具有扎实、深厚的文化专业底蕴。
课程改革成在教师,败也在教师。而教师理念的转变更是成与败的关键。我们从学校现实情况出发,对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科研等方面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努力转变他们的基础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估观,对新课程改革产生思想、观念、情感上的认同。
转变教育观念关键要抓好理论学习。我们对教师的学习,除去认真组织集体学习、强调自习外,还采用了“积累卡”的办法。我们设计并印制了大量的积累卡片发给教师,要求他们在平时读书学习、听讲座、同伴相互沟通时,把一些对自己富有启发作用的格言警句、片断理论、精辟经验等,随时摘抄在卡片上。因为卡片携带方便,摘录费时不多,适用性又强,因而大家使用“积累卡”的积极性很高。一个学期,全镇教师就写了近万条,不少教师写了百条以上。
知在行先,不知无以先。在新课程实施已近十个年头的今天,我们仍向教师提出了“在岗多少天,学习多少天”的培训要求,把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与教师的改革实践、体验、尝试、探究、思考紧密结合,同始共终。近年,我们围绕实验课题,先后举行了“团队优质课评比”、“说课评课展示”、“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研究活动,组织这些活动时,改变过去简单的优劣评比,巧妙地转化为校本培训的学习提高。
狠抓课堂教学主阵地,使教师课堂教学的专业技在突破性飞跃。
毋庸讳言,我们农村小学为数不少的教师,课堂教学基本上遵循以往的“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互动”的程式。课堂教学质量的低下影响了其它改革的奏效,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把教师培训的着力点放在案例反思上。对案例培训,我们主要采取了学、用演进的方法,沿着“教学实境——理性透析——矫正行为”的思路推进:分科组织教师认真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实录,观后立即进行评点:这堂课好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不足?如果让我来上,我将怎么上?然后,推举教学水平较好的教师,运用案例中某些可资借鉴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然后进行反思对比写出案例剖析文章。因为这是一种现场培训,有鲜活的教学情境模仿,所以,学习起来可接受性很强。这种活动一般让全镇大部分学科教师参加,所以,使那些人数很少的村校教师“独来独往”的课堂教学局面有所改变。
例如,我们在看了孙双金《只拣儿童多处行》的课堂实况以后,通过反思吸收,请中心小学一位语文骨干教师也上这篇课文,让村小老师都来观摩。大家听课以后,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写出案例分析文章。我们从教师写的大量案例中精选部分,编印了《“行动研究”的必由之路》论文集、案例集各一册。因为写案例就要读书、实践、反思。读书,使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思考,使教师“北去南来自在飞”;写作,使教师“领异标新二月花”。案例的写作增强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培养了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
构建和谐协作的研究氛围,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能够良性运作。
课题研究是一种学术研究,它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构筑起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学习合一的新型专业生活和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一种和谐、平等、合作、民主的运作关系,创立起人力、物力、财力等共生推进的基础。对此,我们着重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
一是课题主持人与参与人的关系。课题主持人是课题实施的主要责任人,课题的参与教师是主持人的协作者。因为学校的课题研究涉及到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因此,主持人要善于将参与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都能围绕课题的旨意积极投入到具体的研究活动中去。例如,《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途径的研究》这个课题,我们除去建立校内观察、调查、分析、研究、记录等行动组织外,我们还专门建立学生家庭跟踪调查访问研究组,以掌握学生在家庭语文学习习惯的表现。
二是学校要提供便于研究的工作条件。开展课题研究必须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才能确保其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对老师们的课题研究,都能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如我们学校给教科室配备了台式电脑、手提电脑、打印机、数码摄影机等,为实验老师添置了课堂教学用的无线话筒、实物投影等,为他们购买一些必需的学习书籍、光盘,定期编印有关课题研究信息资料供大家参考。
三是要善于营造宽松的研究环境。课题研究一定要建立起以人为本、和谐运转的管理机制,树立合作的心态,摆正平等的角色地位,体现民主作风。一句话,要为所有研究人员搭建敢于放手的工作平台,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在宏观计划指导下的独立思考、主动出击、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工作局面。
四是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近年来,我们千方百计紧缩其它开支,保证“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师学习活动的经费开支。仅2011年,我们先后请了县内特级教师给教师作专题报告3场,听了几十节课。邀请特级教师参加了我校课题研究促进会,研讨了课题研究中的好多实际问题,大家受益匪浅。仅上学期,我们先后组织教师150人次到县兄弟学校听课学习。部分教师去市内名校、徐州、南京、昆山等地听课、听专家讲座、参加短期培训。没有厚积就没有薄发。本学期县教育局小学视导听课,我校教师课堂教学优秀率位居前列。对此,有位老师说得好,没有平时学校不断地指导我们读书学习、认真研究,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