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降温效应与构造-气候旋回

来源 :山地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qianlo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辐射平衡的原理,提出“高地降温效应”假说,阐明高原隆升与全球气候变冷的机制。地球如同被玻璃(大气层)包裹的、接受太阳辐射的球体,这层玻璃易于太阳短波的透入,不易于地面长波的散出,起到了很好的保温作用。玻璃越厚,保温效果越好,地球表面的热能量水平越高,地面温度也越高;反之,地面温度越低。估算了青藏高原和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的逆辐射量差值,用以表征高原隆升的逆辐射量减少值,进而又估算了全球高原隆升的逆辐射量减少值及占地球接受太阳辐射总量的比例。“高地降温效应”假说可以较好的解释寒武纪以来三次重大的构造
其他文献
以海南岛为例,在区域层面上选择高度、地形坡度、土地覆被等影响工业用地的关键因子,构建工业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评价模型,并在G IS技术支持下进行工业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为将来区域工业开发区及重点工业项目布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海南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呈现出由中部山地向四周逐渐增强,限制利用区占25%,不适宜利用区占28%,基本适宜区占41%,优先利用区占5%。其中优先利用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沿海
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的基础依据。根据对实施四川紫色土丘陵区陡坡荒地典型水土保持措施区,即自然封禁或自然封禁+等高种植林草、坡改梯农耕种植和对照区即
根据小江流域1956~2002年的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M—K)非参数检验法和自相关函数,发现1990代降水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其降水年均值比前期年均值增加96.5mm(16.2%)。并结合37a气候
汶川大地震灾后的重建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综合性很强的重大系统工程,重建工作自始至终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
山地是熊蜂最重要的栖息地,而熊蜂是山地环境质量的重要指示生物,被广泛应用于指示人类活动对生态质量的影响。2002~2007年在四川西部4种生境中随机选择地点采集野生熊蜂,记录熊
在重庆南部南川市境内,按不同侵蚀强度取^137Cs样品,用于研究岩溶坡地不同侵蚀程度的土壤侵蚀强度与特征。结果表明,林草地侵蚀速率变化范围49.3t/(km^2·a)~230.5t/(km^2·a),
利用广西全区90个气象台站1971-2000年的气候观测资料和站点地理信息资料,采用全区和分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广西热量、光照和降水等气候资源的数学推算模型。并在GIS支持
对某公路滑坡的变形特征、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表明:此滑坡为推移式滑坡,坡体的地形及物质组成是滑坡发生的地质基础,大量的降雨是
以镇胜高速公路晴隆县K85线路建设中所诱发新滑坡为例,分析了古滑坡体发育特征和新滑坡成因特点,表明了古滑坡的地质特殊类型对公路建设的危害。研究结果表明,晴隆古滑坡具有
2007-08~09从西藏色季拉(也称色齐拉)山采集不同植被、不同海拔的土样,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研究了色季拉山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组成、与生态因子的关系以及部分菌株的生理生化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