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被引爆的旅游新业态

来源 :风流一代·TOP青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x19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創意;个性、自由。
  民宿,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态近年来开始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根据去哪儿网的数据,从2015年10月底到2016年9月底,国内登记民宿客栈数量从42658家增加到48070家,不足一年时间内增加了5412家。另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民宿从业人员近100万人,市场规模达2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内地民宿行业营业收入将达到360亿元。仅厦门一市,民宿就由2006年的13家扩展到2015年的1800多家。
  何谓民宿?
  百度上称,民宿是指利用自有住宅空闲房间,或者闲置的房屋,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事实上,更文艺一些的表述,应当是山水人文与现代资本进行联姻,以创新手段构建旅游新业态。民宿除了具备风土人情、地域特色、创意文化之余,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管理较完善、服务有品质,不同于粗放型的青年旅馆、农家乐。
  民宿产业火热的背后,是“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发展客栈民宿、短租公寓、长租公寓等细分业态”,将这些业态定性为生活性服务业,为非标准住宿经营模式提供了法律支撑。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费需求、消费方式出现了很大的转变,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休闲度假逐渐成为常态化消费,也成为居民的生活方式之一。单一的观光旅游、景点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休闲度假需求,旅游需求必然随之细分、升级。独特体验、个性化需求、非标准化产品、中高档消费也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选择。民宿恰恰满足了这种需求。
  此外,还有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便是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已成为眼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径,被认为是破解一直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着眼点。而承载着吃、住、行、游、娱功能的民宿毫无疑问会是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一个载体,是彰显小镇“特色”的一扇窗口。
  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酒店企业和资本力量盯上了民宿这个“香饽饽”。如家、绿城、绿地等企业均已开展实质性的投资布局;国内知名的民宿连锁品牌,如花间堂、宛若故里、幸福时光等品牌民宿管理公司也纷纷开始了连锁扩张。2016年3月,如家正式启动民宿运营,以合作形式将符合条件的民宿业主纳入旗下品牌“云上四季民宿”。同时,在全国8个城市签约了33家民宿作为样板店试点系统运作和管理模拟。此后,将会在滇、苏、浙、沪、琼、闽、桂等地重点布局。
  资本的介入必然会推动民宿进一步发展,“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民宿项目正在遍地开花。据称,国内目前已形成了滇西北民宿群、川藏线民宿带、湘黔桂民宿群、海南岛民宿群、浙南闽北民宿群、徽文化圈民宿群、客家文化圈民宿群、京津毗连区民宿群、珠三角毗连区民宿群、长三角毗连区民宿群、浙闽粤海岸民宿带等11个民宿群带。
  所以,亦有业内专家认为,从某种程度而言,民宿虽小,却是撬动当前旅游供给侧改革、乡村发展的杠杆支点。民宿能促进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要素进行良性互动,增强乡村的文化自信、生活自信。透过民宿这一业态,折射出新型特色小镇宜居、宜游、宜创业和就业的新生活方式。
其他文献
近年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组织与教育家进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关注要点,我国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也日益增加。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确立和发布无
近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争议不断,中央屡次调控效果欠佳,地方政府作用失效,民生得不到切实保障。因此,只有通过矛盾表象,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内在缺陷,才能真正找出问题症结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被征地农民数量与日俱增,其生计可持续问题也摆在了政府面前,如何才能让城市化和工业化顺利进行,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并逐步提高被他们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