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勇强:让软件拥有“生命”的温度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zhilun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一个心中有梦的人,因为有梦生活才会狂奔,因为有梦生命才会精彩。山西大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软件主任设计师宋勇强,从2002年9月走出太原理工大学的校园、踏入山西大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所软件室的那一刻起,就走在了追梦的路上。17个年头,他激情满怀、笑语流年,将自己的全部青春和智慧都燃烧在了软件编程这一悄无声息的事业里,毫无怨言、勇于创新。

1 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早生的白发,严重睡眠不足导致的双眼浮肿是宋勇强给人的第一印象,用他的话来说,搞软件开发从来就不是一个轻松的活计。搞软件开发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状态?有人说,五加二白加黑,无外乎于此。但是到宋勇强这儿,还有回不了的家,睡不成的觉——“豪不夸张地说,去年我有300多天都在外出差,很多人都说,能在单位见你一次,真的是得碰运气!一年来我至少有200多天半夜12时以后睡觉,甚至熬通宵。不是我不想睡,真的是天天想软件上的事情,想睡都睡不着。”宋勇强对《科学导报》记者说。
  “全室的人都知道宋勇强是拼命三郎。”室主任刘晓宏这么评价他,“他非常能吃苦,但什么时候见他都是嘻嘻哈哈、大大咧咧的。其实,他承担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很能知重扛重,是当之无愧的主力之一。”
  白山黑水,齐鲁大地,江南水乡,雪域高原,大漠戈壁……2018年,宋勇强完成了一次次人生旅途的“漂泊”,最长的一次出差竟然连续辗转5地,持续了两个多月。他深入部队驻地、协作单位、试验基地,解决了一个个棘手的技术问题。他穿着夏装出发,回来已是仲秋时节,就连换季的衣物也是委托家人邮寄过去的。
  不懂他们工作的人,总以为能全国各地出差是好事,能公费欣赏各地风光,但是宋勇强的遭遇却远非大家能够想象的。翻看他的日程表,记者发现,8月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他离开了凉爽的太原,奔赴火炉重庆,当重庆本地人都耐不住热,躲在空调下的时候,他蜷缩在近40℃的狭小车舱内,调试软件,常常是汗流浃背。同去的张兴升告诉记者,热还是其次,每天被那里的“极品”黑蚊子咬,才是最令人难熬的。张兴升抬起胳膊,指着一些黄豆大的伤疤告诉记者,这就是当时的“杰作”。宋勇强的身上,像这样的疤更多。
  去年1月,宋勇强前往北京怀柔做跑车试验。怀柔在北京北部,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就相当于杀虎口之于山西,正是风口,天天风沙蔽日,滴水成冰。宋勇强坐在冰冷的车里,手还得不停操作键盘,基本每天都是“僵、冷、红”的状态,每天跑车400公里,连续12天,他甚至思考过万一手不顶用了,是不是应该下载一个语音录入软件,方能不影响工作。
  提起西藏,人们谈到的都是蓝天白云,巍峨的布达拉宫,是信徒们朝拜和祈福的地方,但对于宋勇强而言,西藏可不是这些,如今回忆起来都心有余悸,因为在那里,他差点失去一只眼睛。“很多人不是都说,如果你想去一个地方,要是不断有重重困难,可能就意味着老天在暗示你不应该去哪里,过去我不懂,这次我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西藏之行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联调联试,像这样的联调,软件人员从来都不能缺位。宋勇强在去之前就得了重感冒,感冒加上高原反应是非常要命的,但是他不去,单位当时派不出更有经验、更能胜任的人了,他觉得自己得克服困难。在到达西藏的第二天晚上,由于感冒加高原反应,宋勇强突然晕倒,磕在卫生间的石头台面上,眉骨破裂,差点失去一只眼睛。如今,伤疤还清晰可见。然而受了伤的宋勇强仍然带着伤又攀上了海拔5000多米的试验场地,继续参与试验。

2 特别善传承 特别乐助人


  宋勇强对待工作认真大胆有魄力,在同事眼里,他真诚无私,是好同事更是好师傅。他在工作中执着坚毅,人称“打不死的小强”,他也是同事嘴里深受爱戴的“强哥”。
  “强哥对人没有私心,有啥好事都能与你分享,跟他相处很简单。”刚来不久的新员工谈起宋勇強,像打破了话匣子,争着抢着给记者介绍,“他特别会照顾别人,能让新人快速度过适应期,很快上手,他从旁帮助,从不嫌烦。”“他没架子,又乐观,知识丰富,又风趣幽默,让人容易接近,特别好相处。”室主任刘晓宏告诉记者,他还特别会教人,是个好老师。“有些刚来不久的年轻人提的问题,可能不太专业,你如果用那种专业术语给他们讲,肯定理解不了,宋勇强就会想办法看怎么能把它‘翻译’成口语化的东西,就像讲故事一样手把手地往出带。所以科室虽然新人多,但是大家成长起来都很快,这和老师们甘当人梯的做法分不开。”“他不仅在单位能和大家融洽相处,去了部队或者合作单位,也能很快和对方打成一片,经常是上午去了,人家还宋师傅长、宋师傅短地喊他,到下午就成了强哥强哥的。他这样的性格,能够和用户单位很好相处,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使用情况,很好地与对方进行沟通,将很多问题解决得很得体。仅去年就因为他保障得力,受到部队两次颁发的奖状和锦旗。”单位领导告诉记者。
宋勇强在电脑前工作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软件室这个团队,宋勇强是排头兵,也是骨干中的骨干,不仅仅要发挥技术优势,带动项目,也要身体力行影响别人。“我经常跟年轻人说,软件设计本身是一项比较枯燥辛苦的工作,如何能够长久地从事下去?那就是把他当成爱好,把每次解决问题当成嘉奖和鼓励,这样才能走得长远,要耐住性子,要甘于寂寞,才能最终有所成就。”宋勇强说得轻描淡写却也掷地有声。
  也正是因为宋勇强的坚持,在集团公司多个重点型号研制任务中,宋勇强都是核心人物。他作为软件项目的负责人、主任设计师,主持了多项重点工程项目的程序设计、文档编写等,为公司军品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7年间,他累计编写代码超过百万行,完成重要软件的主持设计,多次受到嘉奖,他用努力和拼搏,为自己加油。
其他文献
在近日举行的“国家生态环境高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综合服务平台)开放日”上,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副主任禹军介绍说,由生态环境部开发建设的综合服务平台上线3个多月以来,日常访问量和用户反馈需求数量不断提升,总访问量达7万多人次,日均访问量700人次,在线提交需求数百项。   随着中央环保督察的开展,七大环保攻坚战持续打响,地方生态环境治理的压力巨大。“地方政府和企业想抓环保,但地方技
期刊
A、大同古城保护的典型经验   人民网:结合大同的实际情况,谈谈在古城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其感悟。   安大钧:大同保护古城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立法保护阶段,二是恢复性修建阶段。立法保护阶段制定了大同古城保护决议,让破坏性建筑活动一律停止;制定了《大同古城保护条例》《大同古城保护规划》。恢复性修建阶段是做出修复大同古城的决定,并恢复修建了关帝庙、华严寺和云冈石窟周边环境治理等。对古城历史文
期刊
11月27日,开封市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正式成立。联盟将开放共享资源与产业衔接,畅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平台之间、各科技创新平台之间对接渠道,推动技术平台资源共享,培育和发展新型科技创新模式,进一步加大对开封市科技創新平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支持力度,促进开封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探索和创新史。每当出现颠覆性的创新,世界的命运、人类的命运就会随之改变。但无论是蒸汽革命、电力革命,还是互联网革命,其技术均不是由某个国家所独有,而是经过分享、转移、转化,然后形成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   如今,第四次科技革命迎面而来,科技革命会推动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会引发经济全球化的重构,这个过程就是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变成一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乃至生命方式的过程,就是人
期刊
“全国只有我们一家企业能够做出这么细的无缝药芯钎焊材料,这个材料在技术先进性上获得行业内的一致好评,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说这话时,身为江西金世纪特种焊接材料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朱卫群语气中充满着自豪。  据介绍,江西金世纪特种焊接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产品为金属钎焊材料,主要有铜基、银基、铝基、焊膏、焊剂等系列,形状有棒材、丝材、扁材及环状等百余个品种规格,产能和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市场都排前三名。江西金世
期刊
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在流水线上工作 ■ 曹力摄  最近在合肥参会的郑盛根,体验了安徽科技的硬核。这位来自深圳鹏城实验室量子计算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感叹,那么多量子计算公司在这儿,这里或许会被打造成“量子的硅谷”。  近日,笔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安徽是刚性的,其硬核不止于量子技术,还有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芯片、电子屏、智能语音合成、机器人、通用飞机……  今年国庆亮相天
期刊
為将“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落实到科技创新一线,辽宁省沈阳市科技创新管理平台日前独立上线,此举为沈阳市科技创新工作阳光、高效、规范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据了解,该平台具备无纸化、全流程、全留痕、全平台的“一无三全”功能,实现了科技计划全部项目信息化管理、可追溯查询的目标,有效提升了项目各环节的管理流程和效率。
期刊
张全兴 资料图  他是我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发展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树脂吸附法治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领域的开创者,为我国太湖、长江等流域水污染治理以及重点化工行业污染控制和节能减排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家亲切地称他为“绿水青山的卫士”。  81岁高龄的他,依然意气风发地说,“科创报国的道路没有止境,我还在和学生们一起向‘白色污染’等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环保问题发起挑战”。他就是中国工程院
期刊
11月22日,天津高新區首个科技创新加速器平台——启迪之星(天津·海洋园)加速器正式亮相。据了解,作为启迪之星与滨海高新区联合打造的首个科技创新加速器平台,启迪之星(天津·海洋园)加速器是高新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孵化器功能向后端的延伸。
期刊
多萝西·霍奇金为X光晶体学先驱、英国女生物化学家,196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多萝西·霍奇金 资料图  1928年,多萝西·霍奇金进入英国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学习化学。1932年,她到剑桥大学师从贝尔纳。贝尔纳善于使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来研究重要的复杂的有机分子。贝尔纳团结了一批有朝气的科学家来研究特定的技术,在贝尔纳的小组里,多萝西·霍奇金大概是最有天赋的,她比贝尔纳更为专注(贝尔纳后来从事科学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