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变频器的输入侧和输出侧谐波分析与抑制

来源 :电工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one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变频技术的不断发展,变频器对电网造成的谐波污染问题,得到更多的关注.分析了通用变频器的输入侧、输出侧谐波情况,并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谐波抑制方法,为变频器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
其他文献
阐述了暂态信号包含的故障方向信息,深入研究了故障方向行波(前行波和反行波)的波形特征,分析了影响前行波、反行波时域波形的关键因素,为利用前行波、反行波的时域波形特征构建超高速暂态量方向元件提供了理论依据.
电缆井管道封堵器的封堵效果、维系时长关系到电缆敷设前抽水时间的长短以及穿管电缆的运营安全性,亟需予以提升.首先通过对封堵器使用现状的大量调查,找出封堵器脱落的主要症结是“高水位封堵器完好脱落”,从而确立研究范围.其次运用因果分析树原理,勾画多层级致因体系,并经由实际试验确立三大要因.再次对各要因拟定对策集,仍以试验为依托,择定最优对策.最后为新型封堵器制作及效果检验.数据表明,该项研究成果促进了封堵器脱落率的大幅下降,可予以推广.
介绍了某电厂220 kV备用电源系统的保护配置情况.分析了一起线路保护误判事件的原因,结果为保护逻辑不完善.校核了开关失灵保护辅助判据的灵敏性,剖析了失灵保护启动条件的合理性,发现了拒动隐患,提出了改进措施.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数字化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自动测试系统的关键技术,并对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流程进行探讨分析,供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参考,并减轻工作量.
目前对新建智能变电站监控信息的核对仍采用人工手动对点方式,即通过电话联系调度主站,由调度数据网核对监控主站和场站信息,效率低下且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为此,采用模块化思想,提出一种基于模拟主站的智能变电站远动信息快速核对系统.该系统通过SCD文件获取IED模型,远动信息点表以Excel格式导入模拟主站.模拟主站与监控后台、远动装置通过M M S通信协议进行通信,并能接收远动装置转发的IEC 104信号,从而提高远动信息核对的效率.
电力物联网背景下海量异构配用电数据接入边缘终端,为了提升边缘终端对配用电数据的辨识分析能力,提出一种基于配用电数据流特性的边缘终端协议识别方法.在分析配用电数据特点的基础上,从多角度提取配用电数据流特征,接着对K-means聚类方法进行改进,以适应配用电数据流识别的需求,最后形成了一套配用电边缘计算终端协议识别方法的完整流程,能够有效进行配用电数据的协议识别.
针对风光出力的不确定性,在日前、日内、实时多个时间尺度下,通过对需求侧可中断负荷和分布式电源的灵活调度,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各典型运行优化场景的多时间尺度、多优化目标的多阶段协调优化策略.经过仿真验证,所提的主动配电网多时间尺度优化调度方法能有效平抑可再生能源出力不确定性对配电网的影响,缓解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带来的电压越限、线路过载等问题.
长编组动车组接地系统比标准动车组更复杂,接地方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动车组运行性能的好坏.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建立了8编组及16编组动车组的接地回流仿真模型,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基于长编组动车组接地回流仿真模型,分析其接地电流的分布规律,发现工作接地电流占比与编组形式无关,约为总接地电流的60%;16编组头车、尾车接地电流是8编组的2倍;两种编组形式接地电流相位基本相同,在8车处接地电流相位相反.以上结论为制定长编组动车组接地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传统电力企业调度主站侧频发信号监控及时率低,因此设计电力企业调度主站侧频发信号治理和监控方法.通过光字动作,治理电力企业调度主站侧频发信号,设置目标函数,监控电力企业调度主站侧频发信号.设计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监控方法监控及时率明显高于试验对照组,能够解决治理和监控及时率低的问题.
针对用户电量采集过程中数据缺失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正则化矩阵补全的用户电量缺失值填补方法.首先,基于原始用户电量缺失值进行特性分析,构造初始化矩阵;其次,搭建一个新的近似矩阵,采用低秩矩阵分解策略将近似矩阵拆分为两个潜在矩阵;最后,引入随机梯度最速下降法对目标参数进行优化,求解近似矩阵模型,完成缺失电量数据的填补.算例采用真实电网数据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准确补全用户电量缺失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