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碑村试验:借你一个震后新家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m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刚刚发生的时候,大家看电视,一流泪、一冲动,就捐钱。时间一天天过去,冲动总会平静,我们希望有一种理性的方式,让灾民的住房能早点建起来。”
  
  不是捐钱,是借钱
  
  “不要客气,有事的同学可以先走。”何志毅教授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哗啦啦走掉了,阶梯教室里100多人只剩下10多人。
  场面有些“残酷”。顶着“著名教授”的光环,何志毅在日常的讲课中,从来不曾遭遇如此的冷场,但为了给方碑村筹款,他常常要面对这种现实。
  何志毅已经见惯不怪,脸上没有一点尴尬。毕竟,四川“5·12”地震过去一周年,所有中国人对来自灾区的信息都有点“疲劳”,大家变得冷静甚至冷淡。对此,何志毅说他很能理解,但他并不会停止游说。
  管理学教授何志毅,曾经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一块“金字招牌”,年初就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后,又成了安泰的“招牌”。4月中,何志毅一堂名为“经济危机下的战略新思维”的讲座,吸引了100多位安泰CEO总裁俱乐部的学员。学员们听了何教授4个小时的讲座,等到何志毅要介绍他的“一帮一”计划时,留下的人少得可怜。
  “其实,在其他的讲座上,情况也差不多。我觉得很正常,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地震以后已经捐款捐了三四次了,再提到帮助灾区,很多人都不愿意再听。”不过,何志毅恰恰并不是要别人捐钱,他的方碑村试验,探索的是一种借钱重建的模式,是一种理性代替冲动的扶助方式。
  计划的正式名称叫“一帮一方碑村灾后重建项目”,何志毅喜欢叫做“方碑村试验”,他说不能叫模式,模式是已经成熟的方式,而方碑村试验成败未知。
  遇到方碑村,完全是偶然。
  地震后不久,何志毅到灾区考察,作为教育工作者,他原意是去看看受灾学校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向灾区教育系统的负责人了解后,何志毅知道,由于社会的关注,学校的重建已经受到重视。于是,他试图去寻找一个没有被关注到的地方。
  到了安县黄土镇方碑村,何志毅发现,这个1500多人的村里,尽管死亡人数只有13人,但几乎所有的住房都完全损坏无法居住。也就是说,震后村民们在食品、临时居住方面的困难能够得到政府的救助,但真正要恢复生活,还非常艰难。
  这是一个一点也“不特别”的村,因为它“不特别”,何志毅决定在这里展开研究,找到一种帮助灾民重建的方式。
  经过一家一家的调查,何志毅了解到,灾民要想重建住房,最大的困难就是缺钱。“只要是5年内盖过房子的,基本上都背了债。”跟中国所有农村一样,方碑村农民主要的财产就是一幢房子,要灾民一次性拿出几万元盖房,基本上是幻想。“当时国家对灾民重建的补助政策还没有出台,但我们猜想,就算补助,政府从公平起见,补助款不大可能完全够,农民重建一定还有资金上的缺口。”
  捐款是当时最普遍的救灾方式,但作为管理学学者,何志毅想到,也许可以探索以“借”代“捐”。“一方面,中国自古有这样的传统风尚——谁家有难,亲戚朋友会借钱给他度过难关,受难的人不会觉得自卑,有借有还。另一方面,我认为,借款的方式,更能让灾民有自立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快一点恢复经济自立。”
  按照每平方米造价450元计算,一个一般的农户,建造住房大约需要8万元,除了政府补助、农村信贷和自己筹款以外,每户灾民尚缺1万-2万元。何志毅带着学生和研究员,一家一家征求意见,最后,有200多户表示愿意参加借款,成为第一批参加全村统一规划重建住房,并获得“一帮一”借款的灾民。
  这样算下来,200多户灾民一共需要345万元借款,何志毅承诺,在今年5月20日之前,一定帮灾民们借到这些钱。
  
  以尤努斯为标杆
  
  
  “一帮一”项目看起来简单:方碑村灾民从城市居民那里获得无息借款,用于住房重建,5年内分期归还。但是,真正操作起来,却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工作。比如,为了保证借款用于重建住房而不是被挪做他用,村委会开设了一个共建账户,外界的借款全部进入账户,直接用于与建筑商结账。
  但更加关键的是,灾民在受惠后能否如约还款,如果信誉体系能够成立,那么方碑村经验就有了向更多灾区和今后的扶贫中推广的价值。“如果借款能够回收95%,就算是胜利。”何志毅说。对此他很有信心,他说:“中国农民的诚信度和创造财富的能力,不会比孟加拉人低吧。”
  何志毅常常提到孟加拉经济学家尤努斯。尤努斯在2006年因创立孟加拉乡村银行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创造的这个信贷系统,让无数孟加拉贫困家庭重获希望。
  “如果我们把给予富人的相同或相似的机会给予穷人的话,他们是能够使自己摆脱贫困的。穷人本身能够创造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我们必须去做的只是解开我们加在他们身上的枷锁而已。”这是尤努斯的名言。孟加拉乡村银行是为贫困家庭提供用于生产的资金,何志毅做的,是为灾民筹措用于重建住房的无息借款,尽管具体方式和目标不同,但何志毅还是把尤努斯当作精神上契合的标杆。
  为了保证灾民还款,何志毅仿效尤努斯,设计了一些约束方法。其中一个方法是“五户联保”,5户村民为一个小组,如果其中一户无法还款,其他四户将替他偿还。何志毅认为,这个办法可以约束恶意拒绝还款的人,村民之间会有一种互相监督的作用。
  另一个约束办法是,农户把宅基地和土地使用权抵押给村委会,万一不能还款,村委可以把土地收益偿还给借款人。何志毅强调说,这些办法,都是针对有能力却不愿意还钱的情况,如果真的是因为意外没有能力还钱,作为一个以灾区扶助为目的的项目,他们不可能采取强硬的措施。他把这种因意外无法还钱的情况,设想在占5%的比例。
  上海一家外资企业总裁陈雨田,在听了何志毅介绍方碑村试验后的第二天,把一份2万元的借款协议送到何志毅的办公室。陈雨田告诉记者,他认为“借”的方式,更能让灾民获得自立的机会。四川地震以后,他个人和公司,已经为赈灾捐赠了多次,对于他个人而言,最关心的是这些资助是否真正能够用到灾民身上。陈雨田觉得,方碑村这种“借钱重建”的办法,也许比捐款更能让资金的使用透明化。
  2009年春节前,方碑村部分灾民搬进了新家,5月底,一期建设全部完工后,200多户灾民将全部住进新家。“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还钱的。”灾后四川人的乐观和不弃精神,让何志毅感慨万千,他说他没有理由不信任这些如此坚强的人。
  
  求人教授
  
  拿到陈雨田送来的2万元协议书,何志毅连声道谢。在为方碑村筹集借款这件事上,何志毅早已放下教授身段,换成了求人的角色。
  筹款初期的顺利,让何志毅对筹款进度太过乐观。由于多年讲学、搜集商业案例,何志毅有很多企业家朋友,他先从自己的朋友“下手”。很快,100多万的借款就到了“绵阳市企业社会责任协会”的账户上,这个协会是NGO组织“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在绵阳的分支机构,是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负责管理方碑村“一帮一”项目。
  但随着时间推移,再加上奥运会、金融危机分散大家的注意力,筹款的速度慢了下来。何志毅也承认,由于从来没有做过这种借款重建的尝试,具体工作上常常是一边摸索一边做,很多细节的设计不够完善,影响了借款人的积极性。
  距离承诺兑现的日期将近,还有100万借款不见踪影,建筑商已经催款,这让何志毅有些着急。何志毅觉得有必要通过媒体让更多的人了解方碑村试验,他一口气接受了10多家媒体采访,希望能让低调了一年的方碑村试验高调起来。
  
  在这之前,何志毅仅仅通过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和自己主编的专业杂志《北大商业评论》,发布相关的信息。拥有众多“粉丝”的财经作家吴晓波,也向方碑村灾民出借了重建资金,他在收到方碑村的村民委员会聘请他为荣誉村民的证书后,写博客介绍方碑村试验,这才让很多媒体得知何志毅所做的工作。
  为什么一个教授要去张罗一个灾后重建计划?这是何志毅被媒体问得最多的问题。但如果细究何志毅的身份,这个疑问就很快打消。何志毅是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也是NGO组织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的秘书长。
  何志毅说,跟所有人一样,最初到灾区,萌生做慈善的想法,完全出于感官上受到的冲击。他去年7月发表的《恳请信》充满煽情:“我恳请你们,因为此时此刻他们是中国最无助的人群;还因为,其实所有人的祖先都是农民,我们只是先进城了一步;还因为,中国计划经济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至今仍未改变,我们城里人在某种程度上都亏欠着农村人。”但是,作为学者,他很快开始冷静的思考,探索理性的赈灾之路。
  “经济危机下,穷人受到的打击比富人大。你富人的生活水平下降一点,没关系,但穷人就饿死了。所以你不要觉得自己有钱就没关系,如果大家都穷,你一个人幸福,那么你不会幸福很久。”在课堂上讲解经济危机时,何志毅常常“插播”他的价值观,他相信这些点滴的影响,会让中国的企业、富人,更多地关注贫富差距的问题,并真正拿出行动来。
  随着一期工程完工,二期建设也正在启动,何志毅和他的团队,还必须继续“求人”,去兑现给方碑村村民们的承诺。方碑村“一帮一”项目,是一次试验,更是一个考验。富人的道义、企业的社会责任、灾民的诚信、民间慈善机构的信誉和工作能力,都将一一接受检验。■
其他文献
一些让步在发生,一些变化在进行,留下来的人坚守着、繁衍着、抗争着。现代文明的压力仍在持续,我们不知道这个以宗教信念为支撑的生活方式将会存在多久。  当我们对工具、技术、数字、网络运用得越来越得心应手的时候,恐怕很难想象在最发达的美国生活着这样的十几万人,他们不使用电灯、电话、汽车、计算机等现代技术,仍然维持着18世纪欧洲的传统农村生活方式。而且,这不是因为穷困不济,而是出于他们信念的选择。  他们
延安市农村数字电影有限公司就坐落在毛泽东当年住过的枣园旁。网上订购节目传输给各放映点,过程类似“刷卡消费”,简单得只在指尖点击的须臾之间。  提起陕北,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黄土和荒山,然而那已是“老皇历”了。不久前笔者到那里走马观花,驱驰700公里,途经洛川、富县、延安、安塞、志丹、甘泉、黄陵等县市,无论在高速公路还是盘山公路,放眼望去,远近都是树林草坡,一片绿色!原来这是近年陕北人民担水上山,分片包
一切迹象都表明,资本对劳工的全面胜利正在成为现实,而这次法国交通部门的大罢工被视为“工人的最后一次抗争”。如果罢工失败的话,法国工人的罢工权利,将从此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巴黎市政府倡导并实施的“自行车自由骑”计划,因法国交通部门职工长达9天的大罢工而倍受青睐。在巴黎的大街小巷,自行车穿梭于堵得水泄不通的汽车群中,再配上蹬着滑板或旱冰鞋的“勇士们”,当然更多的是步行者,11月上旬的巴黎颇像一幕“回
即将接任澳大利亚第26任联邦总理的KevinRudd,为自己取的中文名字叫陆克文。陆克文说,我和我的全家,与中国渊源深厚。上世纪80年代,我和夫人、女儿在北京工作、居住。今年,我的女儿嫁给了一位华人;我的儿子在复旦大学读书;我还有一个小男孩——我们最小的孩子,他正在读中学,非常非常顽皮,不喜欢做功课,但他偏偏在学中文。  现年50岁、拥有强烈基督教徒道德观的陆克文(Kevin Rudd),以新世代
“中国通”陆克文赢得了澳大利亚大选。在发表胜利演说时,他多次使用了“未来”、“明天”两个词,而演讲台上面则写着“新领导,新思想”。在他看来,澳大利亚人选择了未来,而他也将选择一条与前任有所不同的内政外交道路。  其实,早在胜选前,陆克文就开始勾勒起新的外交蓝图了。还是在今年4月,陆克文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演讲时,就专程探讨了中国、美国与澳大利亚将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三个国家在世界与地区安全领域所
当口述历史的真实性受到来自学界的质疑时,老照片的频频曝光似乎要挺身而出,承担起校正历史精度的重任。    历史原照比口述实录更接近真相    在我们急速前行的过程中,扑面而来的有飞沙走石,脚下岔路纵横,同行者面面相觑,此时,可能是因为缺少经验,或者希望得到某种鼓励,学界便会频频回首,向历史寻求答案或参考。这几年来,史学界的活跃程度令人兴奋,历史书籍层出不穷,史论不断出新,禁区不断被突破,当事人在昏
老上海人以前每天走在脚底下的弹硌路,已在上海“绝迹”多年了。近日,一条长度在500米左右的弹硌路又在上海虹口区重现,在媒体的一片赞赏声中,周围的居民和历史文化学者却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周阿姨坐在家门前,逗着婴儿车中的小孙子。她身后80多岁的老父亲正在晒太阳,手边是一辆半旧不新的轮椅。这个四代同堂上海家庭的平静生活,在今年被打破了。  11月中旬开始,周阿姨家周围就显得异常热闹。上海国际创意产业周
如今,运动,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时尚,是一种具有都市精神的时尚——穿戴好,装备好,随时准备着,一触即发。  如今,谁都在意健康,人人都知道,健康生活需要运动,而且,居住在城市,生活中不来点运动,没有点运动的元素,实在是件落伍的事情。更何况,2008北京奥运会一天天地走近,“一切与运动有关”无疑将是大趋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所谓时尚不落伍,就是即使高尔夫练习场也没去过,何妨来一双高尔夫款球鞋;我们
“其实,每个人都是包法利夫人。”林奕华如此刻画现代“名媛”。  当《色戒》的热映再次将张爱玲推向人声鼎沸时,素有“香港鬼才导演”之称的林奕华重新看了一遍自己担任编剧的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他自认为这是一次回顾与反省,所获得的感悟或许对今天仍然有所启发。林奕华曾八次改编张爱玲的作品,从话剧处女作《心经》到与关锦鹏合作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乃至后来在内地公演的话剧《半生缘》……被香港媒体称为“改编张
全球最大的国际性管理会计师组织CIMA首席执行官查尔斯迪利认为,“中国以前靠低成本竞争,但现在越南、印度等地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低,要和这些国家进行竞争,中国一定要靠管理会计提升企业运作的效率,靠高品质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竞争”。    撰稿/贺莉丹(记者)邵乐韵(实习生)    “你好!”11月21日华灯初上之际,在向多家企业代表做演讲之前,查尔斯迪利(CharlesTilley)先用了这样一个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