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纽约中央车站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2月2日,纽约中央车站庆祝启用100周年。我在纽约生活20多年,亲历中央车站从衰败到华丽再现,成为纽约标致性建筑。
  坐落在曼哈顿42街和公园大道的这座车站,在一个半世纪前是几条铁路的终点站,并不是纽约市地理上的中央。二十世纪初需要重建时,都市的发展令这块地被纳入纽约中心地带。
  在上世纪“镀金时代”,车站确有炫富意图。铁路大亨范德比尔特说,到达纽约要有进入殿堂的感觉。
  修建车站用了十年,造价八千万美元,结合二十世纪初科技和建筑构思的特征又兼顾优美。大理石地板和楼梯、吊灯、雕塑、巨大的玻璃窗,不逊于欧洲皇宫殿堂。
  这是世界上最豪华的火车站,且非常实用,施工期间旧车站照常运行。
  但铁路的黄金时代不长。二战之后飞机和汽车成了主要交通工具。车站附近地价寸土寸金,是开发商觊觎的肥肉。靠近公园大道的一边平地而起一座泛美大厦(后来泛美航空公司破产,更名为大都会人寿大厦),楼顶有停降直升机的机坪,好像提醒人们航空时代到了,铁路迟早成为历史遗迹。
  八十年代,中央车站是三条郊区通勤线路的终点站,从波士顿经纽约到费城和华盛顿最繁忙的“东岸走廊”,经过西边的第七大道和34街的宾站。宾站按照古罗马风格设计,原本美奂美轮,可惜六十年代改造后,地上部分变成毫无美感的商业运动娱乐场所。纽约人痛心老宾站的消失,前总统肯尼迪夫人牵头,一群社会贤达发起城市标志性建筑保护,1978年胜诉,保留下中央车站。
  那时车站破旧,玻璃被油烟熏得灰蒙蒙,天花板上的星座图黑乎乎辨认不出。美林证券在大厅设小亭子散发理财广告。有位分析师告诉我,那个小亭子落座在天牛星座正下方,我伸着脖子看了好半天也看不出。一些无家可归的人长期居住在地道里,还有些目光呆滞、衣衫邋遢的男男女女,整日在偌大的车站里徘徊。车站成了脏乱的代名词。八十年代末,铁路公司发行了5亿债券,聚集专家制定计划,由内至外一点一点把尘垢除掉,显现出华丽的原貌。
  车站川流不息的人群熙熙攘攘,然而几乎没有人撞人、没有噪音。高125英尺的大厅相当于12层楼高,起到调剂地上拥挤的感觉。这不得不感谢上世纪初建筑师的远见,1913年刚建成时车站每天有七万五千人次进出,100年后是七十五万人次。
  车站有44个月台,上下两层,早晚高峰平均每分钟有一辆火车进出站。大厅中央询问处的四面钟告诉我是否要加快脚步赶车。列车长为了那些赶车迟到的乘客,通常会多等一两分钟发车。所以钟面上明明到点,我还是不死心,横冲直闯奔向月台,到了空洞的月台,看到火车缓缓出站,消失在黑暗的地道里,至今想来委屈。过了晚上8点,每小时只有一班车,那时车站的餐饮店多半是外卖不提供座椅,我只有在报摊多转几圈。
  同样是等车,有些人却能细致观察到尘世动感之美。一位朋友告诉我站在通向二楼的大理石楼梯上凭栏俯视大厅,能看到人流在大理石的地板上移动,优美而富有旋律像个芭蕾舞剧。
  也许城里人和城外人心态不同,中央车站对我说来是座城阙、进出纽约城必经之处、公私生活的分界点。我乘坐的那条线,出了曼哈顿,就沿着赫得逊河北上,坐上车可以看书、听音乐、打盹,夏天昼长,还有落日晚霞、车站和在暮色中隐去的纽约,只是明天还要上班。
  车站有一个隐秘的车道,专为富人乘坐专车进站,直接经密梯进入华尔道夫酒店。罗斯福总统也曾经用这条通道出入掩盖他日益瘫痪的双腿。
  肯尼迪总统遗孀杰奎琳为抢救保存中央车站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对中央车站的感情可能来自她在华莎女子学院读书的时候,如果周末和假期进城,势必要经过中央车站。纽约大都会对一位不到20岁的淑女而言,吸引力很大,穿过如同殿堂的车站大门就是五光十色、充满诱惑的繁华世界。赫得逊线上常看到华莎学院的学生乘车进城,使我想到这位气质优雅的美国第一夫人。
  中央车站翻修的工程,无异于维修欧洲千年大教堂,是很细致的手工活,新科技帮不上什么忙。据说,为了置换大理石地,挖罄一个意大利石材矿,光是清洗穹窿顶就花100万美元。车站外屋檐上古希腊神话中代表运输和商业神像的雕塑,在阳光下,重现金碧辉煌。
  候车厅苍穹是宋瓷的青绿釉色,描金的星座嵌着60多个小电灯,像闪烁的小星星。这座公共空间聚集了来自各地的人,展现着开放宽容的气度。
  (作者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访问教授)
其他文献
在编写《2012中国风电发展报告》时,作为主要起草人的蔡丰波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上一年度排名前15位的风机制造企业中,第一梯队的装机容量在下降,反而是位列第二梯队的风机企业装机在上涨。其中,东方电气集团旗下东方汽轮机厂(下称“东汽”)下滑速度尤为惊人,几乎下降了三分之二。于是,一种“东汽正在走向衰落”的论调开始在业界传播开来。  对此,东方电气集团董秘张林超做了这样的解释:前期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期刊
“在不久前召开的公司内部会议上,我们制定的2013年目标是,集中中远集团的力量,竭尽所能,帮中远散货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散集团’)减亏,保证上市公司中国远洋(601919.SH,01919.HK)盈利。”2月24日,中国远洋的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此时的中国远洋正陷入危机时刻。2011年中国远洋巨亏104.9亿元,成为A股年度“亏损王”。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远洋以64
期刊
坐落伦敦金融城中心针线大街上的英格兰银行历史能向上追溯到1694年,是全世界最古老的中央银行。这个在银行领域中有着“针线大街上老妇人”昵称的银行,三个多世纪以来确实也像一位老太太一样,对手里的每一分钱精打细算。而这样做的目的,正如英格兰银行自己宣布的,职能之一——“保障大家手中财富的价值”。  不过如果只看2013年业绩的话,这位“老妇人”可能有些力有不逮了。在2013年的前两个月中,如果以美元或
期刊
201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在“三农”领域部署了多项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农村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创新。  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就是说,中国目前在农村推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仍然是可靠的,但基于这个制度的农业经营体系要实现“四化”。  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  一号文件指出,要“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
期刊
在莫斯科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汇率问题被轻轻带过。  纵观两天的会议,尽管各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们避免用尖锐的字眼刺激敏感的金融市场,但仍感觉到会上会下各方就汇率问题的暗中角力。汇率战,降温的也许只是表面,底下依然蕴藏着滚烫的岩浆。  早在此次G20会议前,一些分析人士预计汇率将成为会议的中心议题,因日元一篮子货币持续贬值4个月,幅度15%以上而处于舆论漩涡的日本将承受较大的压力。
期刊
2月19日,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内部的学术年会上,有专家提出:“营改增”有可能成为启动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导火索”,引起本刊特别关注。  从2012年初上海试点“营改增”开始,由本刊记者组成的调研组就在持续关注这一改革进程。但将其视为“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导火索”,是以“营改增”作为突破口、并以财税改革作为主线索、由此带动并延伸至其他领域的改革、进而推动全面改革,这一推断是否成立?  中国现行税制结构中,
期刊
近年来第一次,人民币没有成为各国货币汇率争战的焦点。  数日前,在俄罗斯的G20财长、央行行长峰会上,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忙着为欧元政策辩护,日本一直解释其超宽松货币政策意在抵制通缩,金砖国家齐刷刷呼吁发达国家注意货币政策的外溢性,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从头至尾讳莫如深,在媒体上只留下只言片语。  不痛不痒的措辞是急着为“汇率战”灭火,甚至回避了此前G7曾提到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绝不能用于令货币贬值,由市
期刊
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货币刺激措施促进日本经济的效果显现之前,美国大型对冲基金们通过做空日元最先成为了受益者,因此业内产生了一个新名词——“安倍交易”。  世界外汇投资大鳄乔治·索罗斯创建的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安倍交易”赚10亿美元,使82岁的索罗斯再次站在了全球金融界的风口浪尖。  “市场一直充满不确定性和变化,在市场变化明显时退出,在变化未被预期时投资,才能获得利润。”这是索罗斯奉行的投资理
期刊
海洋领土争端一直是亚洲安全问题的焦点,但该地区对淡水资源的争夺同样危险。水资源需求爆发式的增长,已经使亚洲成为全球人均淡水占有量最少的地区。亚洲很多水源流经多国,为冲突埋下隐患。尤其是中国、印度面临的水资源安全挑战,不仅影响两个新兴大国的关系,也牵涉亚洲整体利益。  前不久,亚洲协会和布鲁金斯学会印度项目部联合举办了一场关于亚洲水资源安全挑战的研讨会,邀请美国教育型智库“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
期刊
数字音乐进入人类视野不到20年,却已给音乐行业带来迅速而深刻的变化。在过去数年间,CD(Compact Disk,即小型镭射盘)销量持续下滑,似乎预示着这一声频储存媒介走向没落,甚至终结。  19世纪末,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巴罗(Francis Barraud)在哥哥马克·巴罗(Mark Barraud)去世后带走了他的狗尼珀(Nipper)、一台留声机和一些录音。  在播放哥哥生前录音时,巴罗发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