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款电子手榴弹揭秘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de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SC1,中国第一款、也是目前唯一一款电子引信手榴弹。研制之初,谁也没有料到一枚小小的手榴弹及其引信的研制,竟会使一个专业的引信研究项目耗时十余年之久,其间方案设计几经反复,初样机与正样机研制历尽艰辛,设计定型试验几起几落,但DSC1最终还是未能进入我人民解放军的制式武器装备系列……虽败犹荣,DSC1使中国手榴弹的研制走出尝试创新之路,为今后手榴弹的研制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一石激起千层浪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英国已研制出电子引信的手榴弹,“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国家积极响应开发。而当时我国正处于“热火朝天”的文化大革命高潮中,根本无暇顾及其它。直到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广大科研人员的热情才再一次被激发,创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轻武器行业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自主设计创新的手榴弹层出不穷,如82-1、82-2和82-2S式手榴弹等,研制人员也得到了历练。
  但当人们将新研制的手榴弹与美、英手榴弹进行对比时,才惊觉敝帚自珍,与国外水平相去甚远。行业人员于是将目光投向了代表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带有电子引信的手榴弹上,准备开发与此相关的新项目。
  当时轻武器立项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立足国内科技水平和工业现状,二是跟踪国外同类先进武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刚从文革浩劫阴影中走出来的中国电子工业,虽然在全国科学大会的鼓舞下取得了许多可喜成果,但与世界差距还是较大。论证人员在电子工业科研和生产单位进行调研时,看到和听到最多的是几年来的新成果、新产品的介绍,对缺陷和不足却知之甚少。对于世界先进手榴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由于国外严密进行技术封锁,仅知道美国和英国研制出了电子引信手榴弹,却很难获取系统、全面的信息。在这种艰难的局面下,科研人员只能通过分析和印证来自不同渠道、不同语种的资料,从零星的资料中捕捉、梳理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技术信息。
  
  美英技术解码
  
  研究人员分析,英美两国研制电子手榴弹引信的起因是机械或烟火延期引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差,近距离投掷使用手榴弹,存在被敌人拣起投回的危险。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就研制成功了M217式电子引信,率先在手榴弹引信上尝试应用电子技术。它的核心技术是微型集成电路和能源转换机构。起爆机构由一个电雷管和一个微热电源组成,微热电源的电能由延期药燃烧时产生的热能转换而来,在1~2秒时间后才有起爆电雷管的能量。手榴弹在碰到目标、坚硬地面后,电雷管起爆使手榴弹爆炸。M217既有电子触发机构,又有延期自毁机构,即使触发机构失效,延期药柱仍能继续燃烧引爆雷管,使手榴弹自毁。影响引信延期时间的唯一因素是温度,在 52℃-40℃内变化时,延期时间的变化范围在3-7秒内。在常温下(20℃时)引信自毁机构的延期时间为4.5秒。这种结构复杂的引信重达76克,但体积较小,全长76.2毫米。它的可靠性非常高,据外刊报道,在置信度(表征可靠性的一个特征量。通俗地说,就是取得某一可靠度的最小概率,或称为有把握的概率)为90%时,可靠度高达99%,而普通手榴弹的置信度刚超出80%。M217还有0.8~1.2秒的出手保险。
  M217式电子手榴弹引信相继在M68式手榴弹和M26A2式手榴弹上试用,效果都较好。但存在微热电源储存后可靠性差,集成电路寿命低和引信成本过高等诸多问题,因此一直未能正式装备美军。
  英国紧随美国之后研制了EDNON触发和延期电子引信,由于体积和质量都比M217式电子引信大,因此仅配用于防暴手榴弹上,看上去就像叠加在一起的两个手榴弹。10年后,英国又研制成功了EDIS碰炸/延期两用手榴弹电子引信,采用单片硅集成电路。适用于英国现有的90%手榴弹。该引信的延期自毁时间可准确地控制在3.95~4.05秒之间,延期解除保险时间在0.55秒以上,安全性较高。
  虽然步美国后尘,但EDIS电子引信与M217电子引信的工作原理不同:EDIS的保险握片飞离后,引信的电源开始接通延期电路,0.55秒后解除保险,4.05秒后手榴弹自毁。M217电子引信工作时,保险握片飞离,翻板翻转,击针击发火帽点燃延期药,火药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一个转换装置使电能输送到电容储备,在0.8~1.2秒内电容储备击发雷管的能量,此时,手榴弹碰到硬物就能起爆。
  
  为DSC1量体
  
  美、英勇为人先的尝试为我国轻武器行业树立了榜样。但在当时的国力下,要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研制一种打破手榴弹传统技术、全新的电子引信手榴弹,对整个行业而言是个严峻挑战。经过几年的论证研究,结合当时国内科技与工业现状和发展预期,1986年,论证单位呈报了“电子手榴弹作战使用性能”的报告。两年后,论证部门确定了新型手榴弹的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其综合性能远远高于当时世界在研手榴弹的先进水平。1988年12月,获得批复的战术技术指标下达,手榴弹被正式命名为“DSC1型杀伤手榴弹”,其中D、S、C分别表示弹药、手榴弹和电子之意,1则代表我国的第一款电子手榴弹。至此,研制DSC1型手榴弹的序幕正式拉开。
  
  卧薪尝胆难酬志
  
  实际上,DSC1型手榴弹项目组的工作始于1986年,最早的项目名称是“全塑碰炸手榴弹论证”,旨在研制一种全塑料弹体的杀伤手榴弹。先期工作是准备调研提纲,对当时国内外手榴弹的发展情况、装备与研制水平等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为全面了解国外手榴弹的技术状况,项目组还从国外引进了比利时的PRB-NR423式杀伤手榴弹、奥地利的HG76式杀伤手榴弹、埃及的“霍赛姆”反装甲手榴弹等。但这些手榴弹的技术资料不全,无法了解它们的性能和内部结构。项目组又进行了实弹投掷试验及非常危险的实弹解剖和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当时世界先进手榴弹的结构和性能特点,为新手榴弹的论证打下了坚实基础。1989年,DSC1正式转入型号研制。兵器工业总公司立即组成“行政指挥、总设计师和质量控制师”系统,俗称“三师”系统,正式开展DSC1型手榴弹的研制工作。
  研制DSC1型手榴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技术都在它的电子引信。10项主要战术技术指标中,完全靠引信实现的多达四五项。许多指标实现难度极大,技术不成熟,需要组织技术攻关才有可能实现。如装定碰炸时,规定出手保险、失手保险和自毁的时间是0.8秒,而与它相反的指标——常温下可靠碰炸≥1秒,这两个相互制约的指标间隔时间仅有0.3秒,实现难度很大。
  为实现电子引信预期的功能,研制单位设计了多种方案。经过两年多的原理性摸底试验,1990年2月进行了方案 评审,确定了采用可更换电池供电、以模拟数字电路为基础的延期、碰炸两用电子引信方案。方案评审通过后,研制各方全力以赴攻克技术难关。
  出手保险——碰炸装定投掷,从手榴弹出手到0.8秒内弹道保险。
  失手保险——将弹置于0.8米高处,解脱保险的同时,弹自由下落于中等硬度的地面上,不应碰炸而是自毁。
  碰炸时间——碰炸装定时,常温的可靠碰炸时间≥1秒,低温的可靠碰炸时间≥1.1秒。
  研制单位经过两年多的摸索,方案的原理性实验结果证明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关键技术也有望攻克。1993年项目组上报了研制任务书,1994年4月15日获得“DSC1型手榴弹的研制任务书”批复,随后研制单位相继于1994年11月、1995年8月、1996年12月在国家靶场进行了DSC1的设计定型及补充试验,并通过了国家靶场的严格考核。1997年2月4日,国家靶场评定DSC1的性能已满足主要战术技术指标要求,虽然延时作用时间偏短,但并不危及投弹手的安全,因此可以设计定型。1997年8月和1998年1月,DSC1又在广西和齐齐哈尔进行了热区、常温区和寒区的部队使用试验,试验部队建议尽快装备部队。
  至此,DSC1型手榴弹的技术状态已基本达到战术技术指标要求:
  弹径、弹高小于50毫米×100毫米;弹重小于200克:有效杀伤半径大于6米,有效破片大于400片;临界安全距离大于25米;使用温度在-40℃~ 50℃之间:全弹储存15年(电池暂定5年)后,基本使用性能保持不变:配用全保险型碰炸、延期双用电子引信;安全落高超过3米时,待掷弹不投时,应能重新装回原保险状态:中硬度地面碰炸瞎火率≤1/30,延时瞎火率≤1/30;操作简便、安全、快速准确(包括在多种不利条件下,如黑夜、戴手套等);投掷时无声、无光:转换的碰炸或延期开关状态应利于识别和装定;装定碰炸时,具有出手保险、失手保险和自毁功能:从提高产品的工艺性与经济性出发,采用了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材料应来源广泛,利于大批量生产。但指标要求的电池更换力求方便未能达到,而这个指标对部队而言非常重要。因为部队有严格的拆弹程序,打开引信拆卸电池必须由专业的弹药工程师完成。DSC1的列装因此被蒙上一层阴影。
  在DSC1的设计定型审查会上,专家针对电池更换取问题要求研制单位拿出切实改进方案,但一直未能如愿,DSC1型手榴弹在最后阶段功亏一篑,没有进入部队装备序列。
  虽然如此,DSC1型杀伤手榴弹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采用了多项世界先进技术,如电子延期、触发引信技术、钢丝刻槽半预制破片技术等,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有益尝试,缩短了我国手榴弹研制水平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有些战技指标甚至超过了当时世界同类先进水平,如美国M217引信的解除保险时间为1秒,而DSC1为0.3秒,灵敏度高于M217,易于使用者抓住战机。尽管DSC1手榴弹因难以解决引信的电池更换等问题没有完成最后定型,但它为我国手榴弹研制走出低水平研究的怪圈,实现手榴弹的跨越式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失败乃成功之母
  
  DSC1型手榴弹曲折的研制经历,给予了从事武器论证与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许多有益启示。
  首先是立项应注重指标的先进性与技术可行性相结合。研制一种具有跨越式水平武器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对常规武器,尤其是手榴弹之类使用量大的常规轻武器。一定要立足实际,立足于我国现有的成熟技术、工艺和普通材料,切忌因盲目追求高水平而忽视了本国科学技术与工业现状。
  其次是要考虑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之间的相互协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即便是英美等经济、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也非常重视武器研制的经济性。美国的M217电子手榴弹引信研制成功后一直被束之高阁,至今未见大批量应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经济性制约影响。英国的EDIS电子手榴弹引信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改进,仍然只在一些非杀伤型手榴弹上小批量试用,也是因为电子原件的可靠性与经济性无法达成一致。经过严格筛选的电子原件,可靠性高,价格也昂贵,一般常规武器都很难接受,在手榴弹上使用,经济性问题尤显突出。
  三是性能应遵循保重点、含次要和避免技术性能相互矛盾的原则,强求面面俱到,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对于手榴弹这种士兵直接用手操作的弹药,正确使用条件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首要问题,花太大的精力去解决发生概率在千分之一以下的问题,实在是舍本逐末。
  DSC1型手榴弹的虽以失败告终,但在研制过程中先进的技术、有益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为我国发展下一代手榴弹探明了道路,储备了经验,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编辑/何 懿
其他文献
英法核潜艇于2月3日深夜在大西洋中部的碰撞事件是冷战后10多年间战略核潜艇发生的第一次碰撞。在大西洋这样广阔的海洋深处,两艘战略核潜艇碰撞令人感到不可思议。那么,潜艇发生水下碰撞,可能性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极复杂,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  现代潜艇自从1900年诞生以来,潜艇发生水下碰撞的事件达数十起之多,潜艇发生水下碰撞主要分三种。第一种是潜艇与潜艇碰撞,第二种是潜艇与水面舰船碰撞,第三种是
这幅用三维绘图软件绘制的作品,完美再现了QLZ87式榴弹发射器的重型状态(配三脚架)及轻型状态(配两脚架)。另外,为了便于了 The work rendered in 3D drawing software is a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是以心磷脂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它可导致体内未明原因的动静脉血栓形成.本研究旨在探讨ACA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长身管化的历史最早投入战场使用的坦克是一战时期的英国Ⅰ型坦克,该坦克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安装了机枪的“雌性”坦克,另一种是安装火炮的“雄性”坦克。“雄性”坦克上的
在某种意义上,储蓄现象可以说与人类文明社会一样古老,同时它又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前提或基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现象,经济学家却无力向我们做出明确一致的解释
按照古史传说,虞舜是“五帝”中的最后一位,夏后氏大禹最初的部落酋长职位是通过“禅让”的方式从虞舜那里继承下来的。因此,虞、夏属于同一部落集团。以顾颉刚为首的疑古学
作为最早参与“导弹袭城战”的国家,伊朗早在两伊战争结束后就得出结论:为维护伊朗在本地区的国家利益,必须维持一支强大的远程打击力量,大量装备难以防御的弹道导弹,以便在非常时刻给对方重要政治、经济及军事目标造成无法承受的损失,使对手丧失继续抗衡的意志。不仅如此,伊朗可以灵活运用导弹武器警告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以色列等潜在敌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不刺激冲突升级的情况下实现国家战略目的。另外,随着中东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是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是威海市委、市政府“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
本刊讯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及省教育厅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我校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7月4日下午,我校在六楼报告厅召开深化校内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