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作法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y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教学任务,课程标准要求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这任务的实施就要通过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 理解教材,精心备课,是有效性课堂的基础
  在上课之前,教师都会进行备课。备课要求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应该说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备课是否有效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教师要以备课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有效的基础。
  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基点。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具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进而掌握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只有教师对教材理解能居高临下、融会贯通,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教学引导才能驾轻就熟,预设与生成才能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研究学生是有效备课的起点。研究学生,要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理解能力等,而且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思路的走向会是怎样的,“如何学”是最有效的。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做到准确把握上述两点进行课堂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目标的定位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聚焦活动重点,避免目标落点过高、过难或过多、过杂,造成目标定位不准确或目标主次不清晰。教学活动环节的安排和策略的运用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2 激发兴趣,是有效性课堂的重要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观点已被教者所认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只有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兴奋起来,促使他去追求知识,探索科学奥秘。因此,在教学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讲究教学艺术、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教学内容及儿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有趣的教学步骤,恰当使用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3 掌握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有效课堂的灵魂所在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只有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了学习,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才能够保证班级学生在课堂上的充分参与,建立起高效率的课堂,所以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有效课堂的灵魂所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主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善思、会思,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教学应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根据学科的特点,在组织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让学生去探索、去探究,让学生自我质疑、自我解疑。只有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体验、自主学习,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4 积极引导,正确评价,是有效性课堂的保障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励性评价的有效性。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评价。和谐的教学评价会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在课堂中比较单薄,老师可以让它厚实一些。如“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出不断的调整。
  让我们教师做好备课预设工作,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预设”和“预设生成”外,往往还会产生动态生成资源。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激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本文着重从亮点资源及时捕捉、开放资源合理调控、窘迫资源坦然面对这三个方面阐述,目的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高效,更具灵动、和谐。  【关键词】 动态生成资源 有效利用 数学教学  长期以来,书本是我们最重要的课
期刊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爱说笑,好动。为了让低年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实现低年级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1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找到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感兴趣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
期刊
我从教多年来,历史课一般在下午,又是学校许多师生认为的“副课”,所以,学生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够,但我热爱我的专业,出于职业道德,我也不放弃对学生的教育,但要想让学生喜欢历史课,喜欢历史教师,就要上好每一节课,以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以多变的方法吸引学生、以真诚的师德感染学生,加强历史课堂的教育教学。  1 完善自我,终身学习  有人说“给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在当今社会,“一桶水主义”是行不
期刊
【摘 要】 研究性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必要性 理解 途径 情景 目标 实施策略  1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
期刊
【摘 要】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式。本文一方面指出了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网络环境中的现实意义与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也分析了学校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同时要求社会成员,特别是教育部门、技术部门、监管部门间有更多的合作。主动迎接网络信息时代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正视网络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结合学校的实际,积极深入研究探讨网络条件下中学生的思想
期刊
【摘 要】 在新课程的实话中,教师是直接的参与者,老师一定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放下“架子”走向学生,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自觉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要学、想学、乐学,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
期刊
【摘 要】 在钢琴教学和演奏活动中,演奏的技术和技巧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心理因素对钢琴演奏中的作用和影响。成功的钢琴演奏应是两者的完美结合。然而,钢琴演奏中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艰苦训练才能协调好的过程。如何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技能、技巧的训练当中,使学生能正确对待演出(或考试)时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并能相应进行心理调控,还有待加强
期刊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发展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功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使命。但农村小学和城市的学校相比就会显得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科技馆等科学宣传场所,这些都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
期刊
一直以来,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沉闷单调,枯燥无味,缺乏活力生气,难于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形势呢?我认为,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上努力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把学生教“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算“活”呢?
期刊
【摘 要】 探究学习及其必要性:①利用教学手段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②调配好探究小组; ③确定好探究时机:a.寻找规律时;b.比较判断时;c.突破难点时;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⑤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信心。  【关键词】 培养 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性,是就学习行为自身的性质而言的,关键看对学习材料的处理或问题解决的策略与过程。倡导探究学习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要面对学习课题时强烈的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