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镕基出生在湖南长沙。他还没出生,父亲就去世了,9岁多时母亲也去世了。朱镕基先后由三伯父朱宽浚、五伯父朱学方照顾。朱宽浚之子朱天池,族名朱镕垂,从邵阳水泥厂退休后便在家撰写家族历史的书稿,他讲了朱镕基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少年“学霸”,关注战局
朱天池在谈到童年的朱镕基时,评价是六个字:“寡言笑,爱读书。”10余岁时,朱镕基跟随五伯父朱学方离开和平村,迁入长沙郊区,就读于崇德小学。1941年2月,朱镕基考入广益中学(今湖南师大附中),这是当时长沙最富盛名的私立中学之一。
在湖南师大附中有一份名为《湖南私立广益中学学生学籍簿》的档案复印件。档案显示,在毕业考试中,朱镕基名列第一,11门功课有7门得到满分100分,平均96.27分,拿到了全班54人中的“一号文凭”。对朱镕基的毕业成绩,当时的校长曹孟其颇感惊奇,因而破例将其存入学校档案。
朱镕基在公民课(即政治课)上的成绩尤其优秀,毕业考试得了满分。当时教公民课的老师彭应梅知识丰富,每次讲课旁征博引,课后学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消化。彭应梅还给学生列出了大量的课外读物,包括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等。同学们回忆,当时真正通读了这些课外读物的,恐怕只有朱镕基一人。朱镕基的同学、任弼时的堂弟任俨曾说:“当朱镕基以国务院总理身份访美时,我在电视里看到,他和记者谈起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唇枪舌剑辩论人权问题。我不禁想,当初他读 《民约论》和《法意》诸书,是否想到,将来会用其中的知识和美国的国务卿辩论呢?”
朱镕基在广益中学时的宿舍是一栋两层的楼房,一楼住女生,二楼住男生。二楼的地面很简陋,用木板铺成,木板之间有不小的缝隙。一次,有名男生泡完脚,从缝隙里看到正好有女生在楼下,就把洗脚水浇下去。楼下的女生被淋湿,引起楼上男生们一片哄笑,只有朱镕基严肃地说:“不要开这种欺侮女同学的玩笑!”朱镕基的堂亲朱畅九当时也在广益中学读书,他回忆说:“朱镕基从来不谈无聊的话题,他关注战局。”
随着战局吃紧,广益中学南迁湖南衡阳市常宁县。日军在长沙周边与中国军队相持,致使长沙到常宁的交通不便。朱镕基在省立一中的校友、后来曾长期在湖南师大附中校友会工作的退休教师刘磊告诉我们:“朱镕基当时从长沙返回学校,需要乘船先经过洞庭湖,然后再通过其他水路辗转到达常宁。八百里洞庭的宽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国家领导人之后,他到洞庭湖视察,看到湖面日渐缩小,还曾感叹,湖比自己上学的时候小太多了。”
1998年9月,朱镕基视察九江大堤,看着质量低劣的工程,他怒斥九江大堤是“豆腐渣工程”。此后,“豆腐渣”成了劣质工程的代名词。据同学们回忆,“豆腐渣”这个词源于他们在广益中学食堂常吃的一道菜。战时粮食匮乏,朱镕基和同学们吃得最多的是磨豆腐剩下的豆腐渣,8个人一桌菜,几筷子下去,一小盘豆腐渣就只剩碎屑了。
“国破家亡之感终生难忘”
1943年冬天,朱镕基以优异成绩从广益中学毕业,第二年2月,他在长沙楚怡学校(1938年迁至新化县)开始了高中生涯。当时的私立楚怡学校有着从小学、中学到工业专科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在湖南绝无仅有,朱镕基就读于楚怡工业学校机械科31班。
1944年6月,日军攻陷长沙,国破家亡的感觉深深刺激了朱镕基。在楚怡学校有朱镕基2006年在楚怡百年校庆时给母校的亲笔信原件,信中说:“我虽然只在楚怡新化校址就读一个学期,但正逢日本侵略军攻占长沙,面临无家可归之际,国破家亡之感终生难忘。唯愿我之年轻学友发奋自强,刻苦学习,诚信做人,振兴我中华民族,实有厚望。”
后来,朱镕基为减轻五伯父的经济压力,投考了免收学费的国立八中。这所学校位于偏僻的湘西花垣县,朱镕基就在大山中度过了两年求学时光。国立八中的同班同学杨开卷回忆,朱镕基当时每科成绩都在98分以上,尤其是英语,他甚至能背诵《英汉词典》的部分内容。杨开卷的理科成绩不甚理想,经常向朱镕基请教。1982年,杨开卷在报纸上读到朱镕基在国家经委工作的消息,心想这是不是当年的同学朱镕基?于是写信询问,却没有得到回音。近10年后,朱镕基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报纸上还刊登了照片,杨开卷一眼认出这正是当初的老同学,于是再次去信,并等来了朱镕基的回信:“接讀来信,愧何如之。你前次来信,本应及时敬复,当时亦告诉自己,不要忘了,因我已有经验,上次一初中同学来信因我未及时回复,即遭来信大加讥讽。奈因每日白天会海,晚上文山,不过十二时不能就枕,过了几天,再也想不起来了。”
日本投降后,朱镕基转到迁回长沙的湖南省立一中,在26班完成了最后的高中学业。湖南省档案馆保存了朱镕基在省立一中的学籍册。学籍册显示,朱镕基在民国35年(1946年)转来省立一中就读,监护人仍是五伯父朱学方。
1947年,朱镕基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在当时报考清华大学的众多湖南籍学生中,他的考分最高,一进校就拿到奖学金。
大学毕业后,朱镕基进入东北工业部,之后一直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等经济部门工作,直到1987年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
“各家亲戚,莫找我开后门”
朱镕基离开和平村后,至今再没回去过,朱家人也都陆续离开和平村。目前村里仅有一户朱氏后人——朱镕基的堂侄朱必俊。他今年64岁,在村里开了一家“朱家商店”。一次,朱镕基来到长沙,把同自己平辈的亲戚都召集起来见了一面,其中就有朱必俊的母亲朱佩群(音)。朱佩群回来告诉大家,朱镕基第一句话就是:“各家亲戚,莫找我开后门。”
朱镕基当国家经委副主任时,三伯父朱宽浚的儿子、堂兄朱经冶去北京看望他,两人在谈话中订下了君子协定:只要朱经冶知道有人要找朱镕基办事,或是托朱经冶转达,朱经冶一律帮助挡驾。后来朱镕基调任上海,两人在上海见面,朱经冶对朱镕基说:“我不去看你,惊吵你,也不找你麻烦,别人包括我自己的儿女,也不让他们去找你。”那次谈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朱镕基风趣地对朱经冶说:“你高兴,肚子不饿多留一会儿我不反对,但我不会留你们吃饭。”
在担任上海市长时,朱镕基还曾当着朱经冶夫妇的面,对时任上海纺织局党委副书记的堂侄朱匡宇说:“我在上海一天,你就不要想升官。”果然,朱镕基在上海任职期间,朱匡宇没有变过职位。
有一年,朱家亲戚打算修坟,写信问朱镕基是否将他母亲的坟一并修整,但被婉拒。朱镕基在信中说:“关于为我母亲修坟之事绝不可为,传扬出去影响更坏。顾念之情,心领不尽。”直到今天,朱镕基母亲和高祖父朱玉堂的坟墓依然十分破旧。
(摘自《环球人物》)
少年“学霸”,关注战局
朱天池在谈到童年的朱镕基时,评价是六个字:“寡言笑,爱读书。”10余岁时,朱镕基跟随五伯父朱学方离开和平村,迁入长沙郊区,就读于崇德小学。1941年2月,朱镕基考入广益中学(今湖南师大附中),这是当时长沙最富盛名的私立中学之一。
在湖南师大附中有一份名为《湖南私立广益中学学生学籍簿》的档案复印件。档案显示,在毕业考试中,朱镕基名列第一,11门功课有7门得到满分100分,平均96.27分,拿到了全班54人中的“一号文凭”。对朱镕基的毕业成绩,当时的校长曹孟其颇感惊奇,因而破例将其存入学校档案。
朱镕基在公民课(即政治课)上的成绩尤其优秀,毕业考试得了满分。当时教公民课的老师彭应梅知识丰富,每次讲课旁征博引,课后学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消化。彭应梅还给学生列出了大量的课外读物,包括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等。同学们回忆,当时真正通读了这些课外读物的,恐怕只有朱镕基一人。朱镕基的同学、任弼时的堂弟任俨曾说:“当朱镕基以国务院总理身份访美时,我在电视里看到,他和记者谈起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唇枪舌剑辩论人权问题。我不禁想,当初他读 《民约论》和《法意》诸书,是否想到,将来会用其中的知识和美国的国务卿辩论呢?”
朱镕基在广益中学时的宿舍是一栋两层的楼房,一楼住女生,二楼住男生。二楼的地面很简陋,用木板铺成,木板之间有不小的缝隙。一次,有名男生泡完脚,从缝隙里看到正好有女生在楼下,就把洗脚水浇下去。楼下的女生被淋湿,引起楼上男生们一片哄笑,只有朱镕基严肃地说:“不要开这种欺侮女同学的玩笑!”朱镕基的堂亲朱畅九当时也在广益中学读书,他回忆说:“朱镕基从来不谈无聊的话题,他关注战局。”
随着战局吃紧,广益中学南迁湖南衡阳市常宁县。日军在长沙周边与中国军队相持,致使长沙到常宁的交通不便。朱镕基在省立一中的校友、后来曾长期在湖南师大附中校友会工作的退休教师刘磊告诉我们:“朱镕基当时从长沙返回学校,需要乘船先经过洞庭湖,然后再通过其他水路辗转到达常宁。八百里洞庭的宽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国家领导人之后,他到洞庭湖视察,看到湖面日渐缩小,还曾感叹,湖比自己上学的时候小太多了。”
1998年9月,朱镕基视察九江大堤,看着质量低劣的工程,他怒斥九江大堤是“豆腐渣工程”。此后,“豆腐渣”成了劣质工程的代名词。据同学们回忆,“豆腐渣”这个词源于他们在广益中学食堂常吃的一道菜。战时粮食匮乏,朱镕基和同学们吃得最多的是磨豆腐剩下的豆腐渣,8个人一桌菜,几筷子下去,一小盘豆腐渣就只剩碎屑了。
“国破家亡之感终生难忘”
1943年冬天,朱镕基以优异成绩从广益中学毕业,第二年2月,他在长沙楚怡学校(1938年迁至新化县)开始了高中生涯。当时的私立楚怡学校有着从小学、中学到工业专科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在湖南绝无仅有,朱镕基就读于楚怡工业学校机械科31班。
1944年6月,日军攻陷长沙,国破家亡的感觉深深刺激了朱镕基。在楚怡学校有朱镕基2006年在楚怡百年校庆时给母校的亲笔信原件,信中说:“我虽然只在楚怡新化校址就读一个学期,但正逢日本侵略军攻占长沙,面临无家可归之际,国破家亡之感终生难忘。唯愿我之年轻学友发奋自强,刻苦学习,诚信做人,振兴我中华民族,实有厚望。”
后来,朱镕基为减轻五伯父的经济压力,投考了免收学费的国立八中。这所学校位于偏僻的湘西花垣县,朱镕基就在大山中度过了两年求学时光。国立八中的同班同学杨开卷回忆,朱镕基当时每科成绩都在98分以上,尤其是英语,他甚至能背诵《英汉词典》的部分内容。杨开卷的理科成绩不甚理想,经常向朱镕基请教。1982年,杨开卷在报纸上读到朱镕基在国家经委工作的消息,心想这是不是当年的同学朱镕基?于是写信询问,却没有得到回音。近10年后,朱镕基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报纸上还刊登了照片,杨开卷一眼认出这正是当初的老同学,于是再次去信,并等来了朱镕基的回信:“接讀来信,愧何如之。你前次来信,本应及时敬复,当时亦告诉自己,不要忘了,因我已有经验,上次一初中同学来信因我未及时回复,即遭来信大加讥讽。奈因每日白天会海,晚上文山,不过十二时不能就枕,过了几天,再也想不起来了。”
日本投降后,朱镕基转到迁回长沙的湖南省立一中,在26班完成了最后的高中学业。湖南省档案馆保存了朱镕基在省立一中的学籍册。学籍册显示,朱镕基在民国35年(1946年)转来省立一中就读,监护人仍是五伯父朱学方。
1947年,朱镕基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在当时报考清华大学的众多湖南籍学生中,他的考分最高,一进校就拿到奖学金。
大学毕业后,朱镕基进入东北工业部,之后一直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等经济部门工作,直到1987年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
“各家亲戚,莫找我开后门”
朱镕基离开和平村后,至今再没回去过,朱家人也都陆续离开和平村。目前村里仅有一户朱氏后人——朱镕基的堂侄朱必俊。他今年64岁,在村里开了一家“朱家商店”。一次,朱镕基来到长沙,把同自己平辈的亲戚都召集起来见了一面,其中就有朱必俊的母亲朱佩群(音)。朱佩群回来告诉大家,朱镕基第一句话就是:“各家亲戚,莫找我开后门。”
朱镕基当国家经委副主任时,三伯父朱宽浚的儿子、堂兄朱经冶去北京看望他,两人在谈话中订下了君子协定:只要朱经冶知道有人要找朱镕基办事,或是托朱经冶转达,朱经冶一律帮助挡驾。后来朱镕基调任上海,两人在上海见面,朱经冶对朱镕基说:“我不去看你,惊吵你,也不找你麻烦,别人包括我自己的儿女,也不让他们去找你。”那次谈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朱镕基风趣地对朱经冶说:“你高兴,肚子不饿多留一会儿我不反对,但我不会留你们吃饭。”
在担任上海市长时,朱镕基还曾当着朱经冶夫妇的面,对时任上海纺织局党委副书记的堂侄朱匡宇说:“我在上海一天,你就不要想升官。”果然,朱镕基在上海任职期间,朱匡宇没有变过职位。
有一年,朱家亲戚打算修坟,写信问朱镕基是否将他母亲的坟一并修整,但被婉拒。朱镕基在信中说:“关于为我母亲修坟之事绝不可为,传扬出去影响更坏。顾念之情,心领不尽。”直到今天,朱镕基母亲和高祖父朱玉堂的坟墓依然十分破旧。
(摘自《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