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家世家风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镕基出生在湖南长沙。他还没出生,父亲就去世了,9岁多时母亲也去世了。朱镕基先后由三伯父朱宽浚、五伯父朱学方照顾。朱宽浚之子朱天池,族名朱镕垂,从邵阳水泥厂退休后便在家撰写家族历史的书稿,他讲了朱镕基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少年“学霸”,关注战局
  朱天池在谈到童年的朱镕基时,评价是六个字:“寡言笑,爱读书。”10余岁时,朱镕基跟随五伯父朱学方离开和平村,迁入长沙郊区,就读于崇德小学。1941年2月,朱镕基考入广益中学(今湖南师大附中),这是当时长沙最富盛名的私立中学之一。
  在湖南师大附中有一份名为《湖南私立广益中学学生学籍簿》的档案复印件。档案显示,在毕业考试中,朱镕基名列第一,11门功课有7门得到满分100分,平均96.27分,拿到了全班54人中的“一号文凭”。对朱镕基的毕业成绩,当时的校长曹孟其颇感惊奇,因而破例将其存入学校档案。
  朱镕基在公民课(即政治课)上的成绩尤其优秀,毕业考试得了满分。当时教公民课的老师彭应梅知识丰富,每次讲课旁征博引,课后学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消化。彭应梅还给学生列出了大量的课外读物,包括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等。同学们回忆,当时真正通读了这些课外读物的,恐怕只有朱镕基一人。朱镕基的同学、任弼时的堂弟任俨曾说:“当朱镕基以国务院总理身份访美时,我在电视里看到,他和记者谈起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唇枪舌剑辩论人权问题。我不禁想,当初他读 《民约论》和《法意》诸书,是否想到,将来会用其中的知识和美国的国务卿辩论呢?”
  朱镕基在广益中学时的宿舍是一栋两层的楼房,一楼住女生,二楼住男生。二楼的地面很简陋,用木板铺成,木板之间有不小的缝隙。一次,有名男生泡完脚,从缝隙里看到正好有女生在楼下,就把洗脚水浇下去。楼下的女生被淋湿,引起楼上男生们一片哄笑,只有朱镕基严肃地说:“不要开这种欺侮女同学的玩笑!”朱镕基的堂亲朱畅九当时也在广益中学读书,他回忆说:“朱镕基从来不谈无聊的话题,他关注战局。”
  随着战局吃紧,广益中学南迁湖南衡阳市常宁县。日军在长沙周边与中国军队相持,致使长沙到常宁的交通不便。朱镕基在省立一中的校友、后来曾长期在湖南师大附中校友会工作的退休教师刘磊告诉我们:“朱镕基当时从长沙返回学校,需要乘船先经过洞庭湖,然后再通过其他水路辗转到达常宁。八百里洞庭的宽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国家领导人之后,他到洞庭湖视察,看到湖面日渐缩小,还曾感叹,湖比自己上学的时候小太多了。”
  1998年9月,朱镕基视察九江大堤,看着质量低劣的工程,他怒斥九江大堤是“豆腐渣工程”。此后,“豆腐渣”成了劣质工程的代名词。据同学们回忆,“豆腐渣”这个词源于他们在广益中学食堂常吃的一道菜。战时粮食匮乏,朱镕基和同学们吃得最多的是磨豆腐剩下的豆腐渣,8个人一桌菜,几筷子下去,一小盘豆腐渣就只剩碎屑了。
  “国破家亡之感终生难忘”
  1943年冬天,朱镕基以优异成绩从广益中学毕业,第二年2月,他在长沙楚怡学校(1938年迁至新化县)开始了高中生涯。当时的私立楚怡学校有着从小学、中学到工业专科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在湖南绝无仅有,朱镕基就读于楚怡工业学校机械科31班。
  1944年6月,日军攻陷长沙,国破家亡的感觉深深刺激了朱镕基。在楚怡学校有朱镕基2006年在楚怡百年校庆时给母校的亲笔信原件,信中说:“我虽然只在楚怡新化校址就读一个学期,但正逢日本侵略军攻占长沙,面临无家可归之际,国破家亡之感终生难忘。唯愿我之年轻学友发奋自强,刻苦学习,诚信做人,振兴我中华民族,实有厚望。”
  后来,朱镕基为减轻五伯父的经济压力,投考了免收学费的国立八中。这所学校位于偏僻的湘西花垣县,朱镕基就在大山中度过了两年求学时光。国立八中的同班同学杨开卷回忆,朱镕基当时每科成绩都在98分以上,尤其是英语,他甚至能背诵《英汉词典》的部分内容。杨开卷的理科成绩不甚理想,经常向朱镕基请教。1982年,杨开卷在报纸上读到朱镕基在国家经委工作的消息,心想这是不是当年的同学朱镕基?于是写信询问,却没有得到回音。近10年后,朱镕基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报纸上还刊登了照片,杨开卷一眼认出这正是当初的老同学,于是再次去信,并等来了朱镕基的回信:“接讀来信,愧何如之。你前次来信,本应及时敬复,当时亦告诉自己,不要忘了,因我已有经验,上次一初中同学来信因我未及时回复,即遭来信大加讥讽。奈因每日白天会海,晚上文山,不过十二时不能就枕,过了几天,再也想不起来了。”
  日本投降后,朱镕基转到迁回长沙的湖南省立一中,在26班完成了最后的高中学业。湖南省档案馆保存了朱镕基在省立一中的学籍册。学籍册显示,朱镕基在民国35年(1946年)转来省立一中就读,监护人仍是五伯父朱学方。
  1947年,朱镕基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在当时报考清华大学的众多湖南籍学生中,他的考分最高,一进校就拿到奖学金。
  大学毕业后,朱镕基进入东北工业部,之后一直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等经济部门工作,直到1987年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
  “各家亲戚,莫找我开后门”
  朱镕基离开和平村后,至今再没回去过,朱家人也都陆续离开和平村。目前村里仅有一户朱氏后人——朱镕基的堂侄朱必俊。他今年64岁,在村里开了一家“朱家商店”。一次,朱镕基来到长沙,把同自己平辈的亲戚都召集起来见了一面,其中就有朱必俊的母亲朱佩群(音)。朱佩群回来告诉大家,朱镕基第一句话就是:“各家亲戚,莫找我开后门。”
  朱镕基当国家经委副主任时,三伯父朱宽浚的儿子、堂兄朱经冶去北京看望他,两人在谈话中订下了君子协定:只要朱经冶知道有人要找朱镕基办事,或是托朱经冶转达,朱经冶一律帮助挡驾。后来朱镕基调任上海,两人在上海见面,朱经冶对朱镕基说:“我不去看你,惊吵你,也不找你麻烦,别人包括我自己的儿女,也不让他们去找你。”那次谈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朱镕基风趣地对朱经冶说:“你高兴,肚子不饿多留一会儿我不反对,但我不会留你们吃饭。”
  在担任上海市长时,朱镕基还曾当着朱经冶夫妇的面,对时任上海纺织局党委副书记的堂侄朱匡宇说:“我在上海一天,你就不要想升官。”果然,朱镕基在上海任职期间,朱匡宇没有变过职位。
  有一年,朱家亲戚打算修坟,写信问朱镕基是否将他母亲的坟一并修整,但被婉拒。朱镕基在信中说:“关于为我母亲修坟之事绝不可为,传扬出去影响更坏。顾念之情,心领不尽。”直到今天,朱镕基母亲和高祖父朱玉堂的坟墓依然十分破旧。
  (摘自《环球人物》)
其他文献
“雅量”一词源于曹丕《典论》:“刘表有酒爵三,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雅容七升,仲雅容六升,季雅容五升。”文中的“三雅”原指三种不同容量的爵(酒器),后泛指酒杯。此典故说的是三国时期,刘表割据荆州,他的子弟骄贵、酗酒,特制了伯雅、仲雅、季雅三种酒器,分别盛酒七升、六升、五升。能以这些酒器喝酒,方为雅量。雅量原本指饮酒有大量。后来,形容人有宽宏的度量也称“雅量”,如史书所云,“敏而好学,雅量
日前,血液透析滤过是公认的较为理想的一种透析模式。本中心利用普通血透机加血泵进行简易血液透析滤过(simplified hemodiatiltration,SHDF)治疗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
向上司请示工作,有时不仅得不到明确指示,反而会被怪罪不动脑筋;如果不请示,又可能被说成自作主张,没把上司放在眼里。该不该向上司请示,如何请示,常常让助理感到左右为难。小汪是公司市场部经理助理,最近一段时间为全国IT产品博览会的筹备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今天离博览会的召开只剩一星期了,下午小汪收到供应商制作的会议样本衫,打开一看,商标的颜色明显与打样有出入。小汪向供应商提出交涉,要求重做,供应商说至少需
一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说:“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还给我打个灯笼照路,不是嘲笑我吗?”他的亲
儒医的诚信思想是儒家提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是衡量医生道德水准的重要尺度。针对当前医德教育中存在的医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失信惩罚力度不够、医德教
官场哲学,一度被解读为传统官场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与生存哲学。自古以来,中国官场上就有很多不成文潜规则。这些潜规则,经过千年沉淀而形成的人身依附、裙带政治、唯“上”是从等官场糟粕,在当下官场仍然有大批拥趸。局外人看官场,似乎总会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去看待官员群体行为。十八大以来,在反腐“高压态势”下,官风好转,整个社会风气也为之一新。一些官场“明规则”逐渐发挥净化政治生态的功能,并对污染政治生态的行为进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和惩治手段,党员干部“四风”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四风”问题仍时有发生,有的党员干部甚至认为作风建设只是“一阵风”,心存侥幸顶风作案。中央纪委监察部通报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问题13,920起,18,673人受到处理,11,350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从3月份起,这些数据总体呈现逐月上升趋势。    顶风违纪变换花样
核心人物对一个团队事业的兴衰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核心人物,必须能够集中团队意志、凝聚团队力量,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纵观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处处体现着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力。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更是可以品读出毛泽东作为中国革命核心领导者的独特智慧和领导艺术的时期。  适时点题,指明方向  一个伟大的领导人,一个成功团队的核心人物,通常是靠强有力的精神信念来凝聚队伍,鼓舞
王岐山同志在福建调研时强调,要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必须改变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状况。毋庸讳言,落马贪官刚开始参加工作时,大都怀有远大的理想,在单位是业务骨干,有的还是劳动模范、生产标兵,他们曾经在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是他们,没有经受住“四个考验”,最后倒在了腐败的枪下,锒铛入狱,被钉在了耻辱柱上。这些人从“好同志”变成“阶下囚”,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