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职教育课堂教学问题一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困扰中职教育的问题。本文从现行的中职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严重脱钩,以及中职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和探究,提出课改的方向与方法。
关键词: 中职课堂教学 问题 课改
身为一所职业学校的在职教师,我教书育人已有六个年头,在这六年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不断地进行教学的总结与反思,但是一个教学难题始终困扰着我,那就是中职学生的课堂教学问题,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老师在讲台上面讲得头头是道,学生有睡觉的,有低声讲话的,有摆弄手机的,等等。这种现象在如今的中职课堂上是比较普遍的,这样的教学能产生多强的效果?这种教学状况到底是学生的问题,是教学的问题,是课程设置与教材的问题,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如何才能够有效解决?现在的“课改”可以说是口号喊得响,动静也挺大,可就是看不见成果和效果,课改更多的是流于一种形式,没有实质的内容和成果。“课改”的方向和内容到底该是怎样?
一
前几天我们去听一个同事上公开课。课刚讲了几分钟,听课的老师有看书刊的,有看手机的,有窃窃私语的。看到此情此景,我忽然联想到平常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学生跟我们坐在下面听课的老师所做的不是一样的事情吗?可轮到我们自己坐在下面听课,不是跟学生一样的吗?老师是这样,凭什么要求学生按照我们的期望好好听课呢?如果说这是学生的问题,认为只有“差生”才会这样的话,可老师应该是素质比较高的,为什么也会有和“差生”一样的行为呢?我并不是怀疑老师的素质问题,这个应该不是问题。那问题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老师不熟悉这门课程,听不懂上课的内容,所以才会没事找事做。我深以为然。换位思考,这不也正是那些上课不听讲的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聊天的原因之一吗?所以我觉得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是有问题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是严重脱钩的。很多中职学生本来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习惯比较差,教材中专业性的内容学生真的不容易听懂。所以必须改,教材应该作为课改的内容之一。但是课改只改教材内容就可以了吗?我认为不是。再举一例,当时在下面听课,看到此情此景,我又联想到大学课堂的情景,如今的大学课堂和中职课堂差不多,为什么?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应该学习成绩不错,学习能力也应该不错,可是从小学到高中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好好学习的学生,为什么到了大学课堂就变成了和中职学生一样呢?我觉得教材应该不是问题。那问题是什么?我觉得是学习压力和动力。现如今部分大学生抱着“六十分万岁”的思想,没有了从小学到高中,以及高考的那种升学压力,没有了很高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又哪来的学习动力?中职学生也是这样,学习没有一点压力,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学为何用,不知道好好学习或是不好好学习对于自己的将来有什么影响,是因为没有切身体验找工作难和工作难。
综上所述,我认为现在中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现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严重脱钩,二是学生没有学习的压力和动力问题,特别是学习的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何谈好好学习?我觉得后者是问题的关键,是主要问题,因为没有什么学不会、学不好,只有不好好学。如果能让学生好好学,那课改应该就成功了一大半。
二
如何解决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动力的问题呢?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进行课程内容改革,想办法增加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以及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但是不可能所有的专业和文化课程都能搞得那么趣味盎然,所以还要从另一方面着手,就是要让学生有学习的压力,以激发其学习的动力。这两方面要相辅相成,双管齐下,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就会对这门课真正感兴趣,好好学习也就不是问题了,那中职课堂教学也就不是问题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给学生以学习的压力,也就是压力的来源。这一方面只靠老师的说教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关键要给学生这种压力来源的环境。那环境如何创造?我觉得校企联合是必经之路,如果不跟企业挂钩,则学校自身是不能创造出这种环境的。企业给学生创设择优录用模式,将录用直接与在校表现和在校各学科成绩挂钩,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得到,亲身体验得到,这样就能给学生以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在学生中间形成相互比拼、共同学习的一个学习环境,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而不是像现在的学生这样,你不学,我也不学,反正学与不学一个样,最后学校推荐就业。
综上所述,“课改”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要多方结合,双管齐下,诸多方面缺一不可,而且要同时进行,只有这样,“课改”才能有成效。
关键词: 中职课堂教学 问题 课改
身为一所职业学校的在职教师,我教书育人已有六个年头,在这六年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不断地进行教学的总结与反思,但是一个教学难题始终困扰着我,那就是中职学生的课堂教学问题,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老师在讲台上面讲得头头是道,学生有睡觉的,有低声讲话的,有摆弄手机的,等等。这种现象在如今的中职课堂上是比较普遍的,这样的教学能产生多强的效果?这种教学状况到底是学生的问题,是教学的问题,是课程设置与教材的问题,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如何才能够有效解决?现在的“课改”可以说是口号喊得响,动静也挺大,可就是看不见成果和效果,课改更多的是流于一种形式,没有实质的内容和成果。“课改”的方向和内容到底该是怎样?
一
前几天我们去听一个同事上公开课。课刚讲了几分钟,听课的老师有看书刊的,有看手机的,有窃窃私语的。看到此情此景,我忽然联想到平常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学生跟我们坐在下面听课的老师所做的不是一样的事情吗?可轮到我们自己坐在下面听课,不是跟学生一样的吗?老师是这样,凭什么要求学生按照我们的期望好好听课呢?如果说这是学生的问题,认为只有“差生”才会这样的话,可老师应该是素质比较高的,为什么也会有和“差生”一样的行为呢?我并不是怀疑老师的素质问题,这个应该不是问题。那问题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老师不熟悉这门课程,听不懂上课的内容,所以才会没事找事做。我深以为然。换位思考,这不也正是那些上课不听讲的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聊天的原因之一吗?所以我觉得现行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是有问题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是严重脱钩的。很多中职学生本来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习惯比较差,教材中专业性的内容学生真的不容易听懂。所以必须改,教材应该作为课改的内容之一。但是课改只改教材内容就可以了吗?我认为不是。再举一例,当时在下面听课,看到此情此景,我又联想到大学课堂的情景,如今的大学课堂和中职课堂差不多,为什么?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应该学习成绩不错,学习能力也应该不错,可是从小学到高中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好好学习的学生,为什么到了大学课堂就变成了和中职学生一样呢?我觉得教材应该不是问题。那问题是什么?我觉得是学习压力和动力。现如今部分大学生抱着“六十分万岁”的思想,没有了从小学到高中,以及高考的那种升学压力,没有了很高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又哪来的学习动力?中职学生也是这样,学习没有一点压力,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学为何用,不知道好好学习或是不好好学习对于自己的将来有什么影响,是因为没有切身体验找工作难和工作难。
综上所述,我认为现在中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现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严重脱钩,二是学生没有学习的压力和动力问题,特别是学习的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何谈好好学习?我觉得后者是问题的关键,是主要问题,因为没有什么学不会、学不好,只有不好好学。如果能让学生好好学,那课改应该就成功了一大半。
二
如何解决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动力的问题呢?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进行课程内容改革,想办法增加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以及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但是不可能所有的专业和文化课程都能搞得那么趣味盎然,所以还要从另一方面着手,就是要让学生有学习的压力,以激发其学习的动力。这两方面要相辅相成,双管齐下,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就会对这门课真正感兴趣,好好学习也就不是问题了,那中职课堂教学也就不是问题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给学生以学习的压力,也就是压力的来源。这一方面只靠老师的说教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关键要给学生这种压力来源的环境。那环境如何创造?我觉得校企联合是必经之路,如果不跟企业挂钩,则学校自身是不能创造出这种环境的。企业给学生创设择优录用模式,将录用直接与在校表现和在校各学科成绩挂钩,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得到,亲身体验得到,这样就能给学生以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在学生中间形成相互比拼、共同学习的一个学习环境,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而不是像现在的学生这样,你不学,我也不学,反正学与不学一个样,最后学校推荐就业。
综上所述,“课改”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要多方结合,双管齐下,诸多方面缺一不可,而且要同时进行,只有这样,“课改”才能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