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内容 创新传承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fei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述黄河故事,深耕内容定力,传承文化自信,在“融合传播、转型发展、有用有效”理念的指引下,河南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河南广电”)2021年春节晚会“当潮不让·你好·牛”全网多平台话题累计讨论阅读量突破26亿次(数据截至2月18日),连续4天位列热搜榜单,其中《唐宫夜宴》《天地之中》《白衣执甲》等节目话题量更是居高不下,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纷纷转载点赞:当潮不让,你最中!2021年河南春晚亮点频出,成功实现“破圈”,值得探究。
  策划开合:打一场文化传播主动仗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凡事预则立。作为一亿中原儿女最为关注的文化盛宴,河南广电春晚导演组按照“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要求,早早地树起了100天“倒计时牌”,设立时间表,细化任务书,围绕“展树文化大省厚重河南形象”“体现新时代元素”“如何用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创意节目”等问题,建立工作台账,夯实责任落实。
  凡事谋则兴。河南省委宣传部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谋方向、定基调,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报告及进展情况,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全省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大到晚会架构、演员阵容,小到节目设计、舞美效果,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导演组还奔赴北京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家取经,诚邀北京的音乐、舞蹈等各界专家相聚策划研讨,第一时间为河南春晚把脉。同时,导演组还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通过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聚民意、听民声、汇民智。政界抓导向、学界出主意、业界想办法,群众聚资源,谋字当头,策字为要,多头发力,群情激荡,让河南春晚的计划跃然在心,让精彩中原的形象照亮荧屏。
  凡事定则成。心中有魂,脚下有根。导演组最终确立了“华夏文明、现代表达”,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民族自信中传承创新的总基调,围绕深挖黄河故事,遵循“潮”理念,创新表达方式,让“潮”成为一种态度,一种表达,一种展现鼎立潮头的文化自信,用新技术、新理念让历史走进现实,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由此,一场河南春晚的网络群众路线大幕就此拉开,一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动仗就此打响。
  主题契合:高站位主旋律相得益彰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决扛牢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河南春晚紧扣“黄河故事”“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当潮不让·你好·牛”围绕河南历史文化、抗疫精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了政治高站位与唱响主旋律相得益彰。
  潮字当头,齐头并进。“潮”字寓意中原发展与黄河浪潮齐头并进,晚会运用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及全方位高科技舞台包装,做到策划新潮、编排新潮、思想新潮、视听新潮,突出展现河南令人骄傲自豪的“牛人”、令人骄傲的“牛事”、令人振奋的“三牛精神”。营造温馨暖意,鼓舞高昂士气,激励全省人民把勤劳耕耘、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发扬到“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道路上,以“闯、创、干”的牛劲儿憧憬并书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文化传承,源远流长。春晚还特别设计了两只可爱的吉祥物——“华华”和“夏夏”,可爱中透着质朴,灵动中带有厚重,亲切中蕴含大气。该设计理念源于殷墟博物馆的国宝“亚长牛尊”,它们也全程参与了晚会的表演,将华夏文化的精彩,活灵活现地呈现到了舞台上。
  兼容并蓄,开放包容。没有大明星资源,没有大制作成本,有的只是本土资源的深度挖掘,节目内容的精心打造,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河南广电不推诿、不拖沓,积极主动,就锅起灶,张罗起本地主持人团队,编排好现有节目制作,借助好各方力量,辗转腾挪,一盘盘有温度、有情怀、有内涵、暖人心、接地气、冒热气的文化盛宴被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真正体现了中原文化坚韧、开放、包容、传承的精神内涵。
  内容竞合:共情感共鸣感蒸腾升华
  河南春晚坚持守正创新,跨界共融,围绕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不断挖掘优秀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进一步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凝聚力。
  新歌曲唱响新形象。开场原创歌舞《世界吹来华夏风》标新立異、动感十足,自然地融入豫剧、河南方言等多种元素,传递热情洋溢的春节氛围和家国情怀,一上来就把凝结着黄河故事、中原文化的“华夏风”吹向全世界。而另外一首原创歌曲《为河南加油》则是一首很有态度的“流行说唱+传统民歌”的全新演绎,讲述河南的新发展、新气象、新形象,全新的语态表达中蕴含着强烈的中原自豪感。
  真角色唱出真情感。节目《白衣执甲》的背后,是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豫剧《穆桂英挂帅》、黄梅戏《天仙配》、豫剧《花木兰》,三段经典戏文唱段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事相结合,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每一段唱腔既是讲述故事,又是抒发情怀,情节环环相扣,情感丝丝入理,故事衔接自然,情感饱满充沛。整个节目当中,抗疫英雄们没有一句台词,观众却又能被深深地打动。有网友泪目:看哭了!也有网友评论:不用煽情,就是最好的煽情!
  古乐器奏响新乐章。作为众多音乐网民追捧的对象,国乐大师方锦龙在晚会上吹响了千年骨笛,与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以及电声乐队合作,带来一段《国乐新春畅想曲》。作为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的贾湖骨笛,来自8000多年前,骨笛能够被吹响已经是一个奇迹,而且还能与乐队合作,更是擦出了奇妙的火花,“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的交融,绝了!”
  老歌手玩出新花样。“萌叔”腾格尔“神秘”现身郑东新区,首秀河南方言《真中》《编花篮》,又土又潮又带感!还首次身穿“飞行器”,飞越郑州城市夜空带观众一览醉人“夜色”……不同的题材从形式到内容上的全方位升级创新,带来不同形式的破次元表演,网友热评:“这才是春晚该有的样子!”   古今融合:让传统与现代无缝衔接
  古典文物、戏曲器乐与人工智能、虚拟科技的融合,汉服、国风舞、豫剧、太极拳等传统元素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在古与今、远与近、虚与实的转化当中,河南春晚以沉浸式体验、年轻化语态实现了二者的无缝衔接,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基因魅力,又展现了现代文化无穷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的时尚表达。厚重的历史文化不应仅仅陈列在博物馆,更应当用多元素的艺术手法加工提炼并传扬下去。拿《唐宫夜宴》来说,其将历史传承元素进行了“古董级复原”“时尚化转化”“创新性传承”,叙事时空的背景更迭柔性穿插了唐三彩、莲鹤方壶、簪花仕女图、五牛图等七大国宝。节目在创意中颠覆传统宫廷仪仗中的威严与肃穆,而是以宫女之间的诙谐逗趣呈现盛唐时空的烟火气与民俗气,有人物、有情境、有叙事,虚拟影像与现实细节呈现相得益彰,再次将电视文艺与技术革新的融合提升到全新的影视艺术美学高度。
  厚重文化的轻松表达。现代电视晚会的综艺手法,科技感十足的视觉包装,助力厚重文化轻松表达,创新呈现出更吸引年轻观众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用强烈的共情感、共鸣感打动观众,增强文化自信心,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成为河南春晚总体的表达方式。比如,穿着宇航服打太极的《天地之中》,现代国乐大师吹响千年骨笛、与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以及电声乐队联合奏响《国乐新春畅想曲》,都以融贯古今的大气创作被网友盛赞:“这是现代文化与古代艺术的完美交融!”
  主流文化的清新表达。河南广电在传承和推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积极扩展表现内容和形式,注重“青年语态”的表达。歌曲《星星不说话》,熟悉的律动,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带给观众一股清新时尚的清风。当代青年寻求传统曲艺形式的创新突破,相声《豫说新语》在演绎过程中闹出的一系列笑话,同时也自豪地表达出对家乡高质量发展的赞颂与情感。《天耀中华》全体演员以大合唱与手语舞蹈的全新方式,传递出天涯海角炎黄根脉永相连的中国心、中华情。爱国歌手张明敏围绕抗疫深情演绎《我们能》,用老声调唱出了令人感动的别样风味。
  技术配合:让舞台与呈现熠熠生辉
  移动优先、互联互通,5G+AR技术的应用,拓展了春晚舞台剧场舞美的空间变幻,营造出虚实结合的盛世奇观。
  技术应用各显神通。受疫情影响,河南春晚首次采用5G“云互动”形式,实现隔空同屏。舞美特别邀请了2020年央视春晚河南分会场舞美设计师进行设计,根据河南广电8号演播厅自身空间优势、设备性能等特点,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灯笼作为主元素,通过机械装置、吊装技术手段,进行空间分割、满足多空间变化,并配合灯光、高清屏幕等元素,让整个舞台划分出不同维度的表演区域。同时,通过威亚手段,在舞台上呈现出不同的场景,让演出不仅仅是舞台这一种单一表演区,最终为受众带来的不同空间的表演。在整体包装上,结合AR制作技术,采用前后期结合制作的方式,对节目进行虚拟包装的全新融合。另外,4K高清转播车、飞行器、天眼、斯坦尼康等新技术手段的助力,也为这场视觉震撼出彩添色。
  场景应用身临其境。《唐宫夜宴》并没有对舞蹈进行大的改编,而是运用5G+AR的技术,调整时长,加入水墨画、国宝、VR等特效,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将歌舞放进博物馆场景,制造出一种“博物馆奇妙夜”的感觉。而《天地之中》太极表演,吸睛的不仅是穿宇航服打太极拳的演员,被宇宙、星空、火箭、观星台包裹的视觉特效同样令人怦然心动。节目后期用AR包装技术,将很多形象符号、增强视觉融入节目中……视频舞美呈现运用了当今前卫炫酷的多维表达手段,体现大制作、强刺激的艺术追求。正是对高科技的运用,让一块地板、一个空间组成的传统舞台,升级成为拥有无限可能的宇宙空间。
  传播聚合:让正能量“撬动”大流量
  河南春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除了节目自身构思精妙、制作精良、呈现精美、创新走心、抓人眼球外,也与河南广电全媒体融合传播策略分不开。
  核心圈引爆话题。从2月4日开始,河南广电全媒体传播矩阵便高密度推出了一系列河南春晚的短视频、海报、H5自宣,轻装上阵,形成了全网“阅读期待”。2月10日在河南卫视正式播出前30分钟,又首先在快手平台进行直播。移动端提前半小时开播,充分体现了传统媒体主动适应新传播形势的改革思路。之后才是全网多平台分发等全链条呈现,重装出击,引爆话题,抢占传播制高点。连续 5天,河南春晚热门话题,在微博、知乎、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爆火,成为广受追捧的现象级节目。
  紧密圈同频共振。没有大腕,缺少流量,河南春晚“破圈”传播引来全国主流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三次点赞:惊艳!河南春晚唐宫夜宴再现大唐之美;《白衣执甲》让很多观众热泪盈眶;《天地之中》将太极元素融入现代化景象,凝聚成大国制造的发展力量。@紫光阁评论:惊艳!河南春晚唐宫夜宴再现大唐之美。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均在新媒体端发文:河南春晚甩出一波“王炸”。北京日报新媒体端发文:刷屏的“唐宫夜宴”,演员们衣服塞海綿嘴里含棉花。《新华网》连推多篇稿件,称赞“河南春晚效应”。
  协作圈链式传播。正能量引来了大流量,除了热门话题,网友好评春潮涌动:“从《唐宫夜宴》到《白衣执甲》,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很用心很扎实。汉服、国风舞、豫剧等元素既在继承也在发展,并且最难能可贵的是与2020年抗疫结合得恰如其分,没有刻意渲染,却感动在时时刻刻。”“虽然没有那么多炫目的高科技,但是这份用心这份感情却是真切实在的,感动人心的就是这些来自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们”。
  结语
  从“破圈”到“出圈”,河南春晚成为刷屏爆款、舆论热词并非偶然。从《梨园春》《武林风》《汉字英雄》《华豫之门》的孕育沉淀,到河南春晚持续擦亮中原文化品牌,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河南广电没有沉溺于厚重的历史膏腴,而是着眼于新时代的开拓进取。在融合传播、转型发展、有用有效理念的指引下,文艺精品创作做到了“四坚持”,实现了“四突破”:一是坚持人民立场,实现了服务模式突破,以人民为中心,将受众需求与媒体生产结合起来,提升服务的精准度、契合度;二是坚持守正根基,实现了创新模式突破,尊重艺术规律,强化精品创作,壮大主流舆论,把政治性、艺术性、创新性统一起来,激发动力活力;三是坚持内容为王,实现了技术驱动突破,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为目标,赋予内容全新的生命力;四是坚持文化立台,实现了传承模式突破,推陈出新,深挖文化内涵,创新讲述方式和时代表达,重塑传统文化新生代“硬核”,让文化资源成为发展动力源、文化魅力成为河南竞争力,以强烈的阵地意识、创新意识,引领意识,传承展树民族文化自信。
  作者卢慎勇系河南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主任、高级记者
  王锐峰系河南广播电视台总编室编辑
  【编辑:沈金萍】
其他文献
摘要:党报文风改革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表现出群众性和社会性的指向特征。群众性指向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在文风领域的贯彻,社会性指向体现了党报对社会风尚的引领。新型主流媒体的文风建设可借鉴党报文风改革,一方面通过本位转向与空间延展进行群众性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具有时代化与生活化的话语生产进行社会性建设。  关键词:党报 新闻文风 群众性 社会性 新型主流媒体  党报文风改革是在
期刊
摘要: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促发了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形态、媒介表现形式已形成复杂而多元的模式,传受关系从单一型转化为复合交互型。自媒体、网络媒体发布的信息充斥网络信息环境,地方传统媒体声音在媒介环境中逐步被弱化甚至存在被替代的风险,新型主流媒体成为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本文以象征性互动理论为视角,对县级融媒体中心从模块互动、内容互动、“粉丝”经济与品牌创设等方面进行解构,提出“双优化”“
期刊
摘要:泸县融媒体中心成立于2019年1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渐从新媒体“困难户”成长为能够自主策划宣发、打造新媒体“爆款”的县级政务融媒体大V。泸县融媒体中心在扎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泸县风俗故事的基础上,不断求新求变,通过积极传播正能量,讲好地方故事,短时间内打造出多个传播“爆款”,粉丝群体不断壮大,传播声量大增。本文结合泸县融媒体中心转型升级之路,探析县级政务融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创新发
期刊
摘要:近年来,受自媒体冲击,地市级传统媒体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一些广电媒体为突破困境,不得不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调整,但在调整过程中容易忽略地方文化特色,失去了独有的价值。本文通过剖析唐山文化娱乐广播挖掘地方文化的经验,以期对地方广播频率发挥传统媒体优势,传播地方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市广播 地方文化 唐山  近年来,地市传统媒体在引导舆论、新闻宣传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权威地
期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媒体在新闻宣传、舆论引导、活动组织、用户互动等方面的优势,自2018年以来,津云新媒体组建脱贫攻坚专项工作团队,该团队守初心、担使命,有力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这场战役中持续投入力量,不断创新模式,取得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和帮扶成果。扎实的脱贫攻坚成果,让天津津云新媒体脱贫攻坚专项工作团队(以下简称“工作团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
期刊
摘要:从微信原创文章是否要标注“原创”声明入手,本文分析了不同文章在发表时的不同诉求,主张文章要根据发文初心的差异,在新《著作权法》范畴内对原创声明要有舍有得,提出了擁有权力并不代表一定需要行权的理念。文章还延伸讨论了资讯和动态消息与公共传播的冲突与共享态势,分析了其与公众媒体的不同要求,以及新媒体时代对宣传工作的新要求。  关键词:微信原创 新《著作权法》 宣传 公众传播  社会已经进入“大众麦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統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这为全国媒体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年伊始,河北石家庄、邢台、廊坊等地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社会各界纷纷积极响应“就地过年,非必要不返乡”倡议。作为河北省三大主流媒体之一,长城新媒体集团以习近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听”经济时代的到来,听书APP从数量到质量都实现了飞跃。面对媒介生态变革下的多元需求和流量焦虑,“懒人听书”APP回归伴随性和精品性,通过做强内容优势、与媒体相互赋能、重塑品牌逻辑,成为有声阅读市场的领跑者。  关键词:懒人听书 内容优势 融合发力 品牌重塑  移动互联网和音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听”的碎片化消费模式,听书APP迅速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海量、专业的内容资源,
期刊
2021年2月11日20∶00,一年一度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如约而至。充满新创意的艺术节目、融合新技术的炫丽舞美,为全球带来了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盛宴,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在精彩纷呈的节目背后,“深度融合”是支撑这场文化盛宴的关键词。笔者通过对总台春晚播出前后(2021年2月11日14∶00—2月12日2∶00)国内外新闻资讯网站,国内视频网站、社交平台,以及YouTube、Twitter、F
期刊
2020年9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向全世界发出“春城之约”,将于2021年5月在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大会。为了服务大会主题宣传,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2020年12月10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杂志社、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共官渡区委、官渡区人民政府、昆明报业传媒集团承办的2020中国融媒体发展论坛在昆明举行,主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