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综述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2006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村镇公共设施配置较为落后的现象,结合我国村镇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特点,对村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原理与标准、布局选址、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规划以及国内外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发展过程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与理论分析,并提出村镇公共设施建设需求中尤为突显的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方法,以期为我国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及运营管理的发展提供可行思路。
  [关键词]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运营管理;综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224
  1村镇公共设施概念界定
  公共设施又称为公共服务设施,其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有较为明确的定义,是为了满足不同阶层群众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建设的居住区配套建筑设施并提供相应服务的总称[1]。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目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提高村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是实现村镇健康发展的要求,因而,公共设施的配置是完善居住性能的重要因素。
  村镇内部情况不同,所需公共设施种类也有所不同,《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中从公共设施所能提供服务种类的角度对公共设施进行了分类,包含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市场六类。简单来说,公共设施就是由中央及地方政府分配的供给村镇区域居民普遍意义上应配置的共同性设施,镇政府部门为了满足居民正常生产、生活而在其基本生活范围内直接或间接提供的服务设施,将公共设施分为基本和可选择两类,前者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文体科技和医疗卫生,后者包括商业金融和农贸[2];从更广义的角度,公共设施不仅是硬件上的建筑、设备,还包括围绕这些设施所提供的数据与技术服务。
  不同学者对公共设施的划分标准有所不同,杨新海等(2013)将公共设施分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每种设施又分为半径依赖型和镇域服务型,半径依赖型服务设施是指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镇域服务型设施的服务范围作用于整个镇域地区的居民生活需求[3]。结合政府部门有关文件及学者对公共设施的定义,主要的公共设施归纳在如下:①行政管理——人民政府、公安局、法庭、农林土地管理机构、税务局、交通监管站、居委会;②教育机构——专科院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③文体科技——体育场、公园、影院、图书馆、文化站、科技馆;④医疗保健——医院、防疫站、卫生室、计划生育指导站;⑤商业金融——百货店、超市、日用杂货店、药店、书店、银行、邮局、饭店、旅馆、理发、浴室;⑥集贸市场——粮油、土特产、蔬菜、副食品、畜禽、水产、肉类;⑦社区服务——敬老院、老年活动室。因村镇的等级(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及具体实际情况的不同,所需的公共设施需要区分为必要、非必要和不需要,例如高级中学对于中心镇是必要的,一般镇是非必要的,中心村、基层村则不需要配置。
  2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
  西方学者对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方法与理论有较早且深入的研究。埃比尼泽·霍华德(1898)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以应对英国城市因交通不顺畅、自然环境恶化及城市化迁徙严重的状况导致的不良社会环境问题,他对城市的布局结构提出独到的见解,认为空间的相互隔离控制或者内部设施功能的重组可以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采用的主要手段是对居住区及其附属公共设施进行空间上的重新排位与疏导[4]。道格拉斯·戴蒙德在1912年率先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认为它是社会结构的可重复的组成单元,并认为社区公共设施的规划是其设计的关键要素[5]。1929 年美国建筑师科拉伦斯·佩里在戴蒙德的基础上提出“邻里单位”理念,“邻里单位”就像是一个个的细胞,内部拥有可以提供居住者必要生活需求的空间与配套设施,以空间划分,分为住宅、交通、商业、休闲娱乐等[6]。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沃尔特·克里斯泰勒于1933年首次提出的,中心地是指可以向周围居民提供各种货物以及服务的地方,并认为市场、交通和行政决定了中心地的形成与辐射范围[7]。费德分级构成理论是在“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对居住区规划延伸,按照居民购物的特性来分级,如购物地点、频率、方式、内容、距离等,并据此原则设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其理论对公共设施配置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8]。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主要包括设计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原理与标准、布局与选址以及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规划等。优化配置的第一步是设计配置原理与标准,公共设施配置的基本原理是指在大量观察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的可以指导适合大多数村镇的一套配置规律,而标准则是在这套规律上进行更为明确的细分,比如大型中心村镇要有比小型村镇配置更多、更为先进的公共设施,且要对大型和小型的村镇规模与人口有较为准确的界定。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选址与规划也是优化配置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每种类型的公共设施有其本身可作用的半径范围,且由于相同半径范围内人口稀疏程度不同,公共设施的承载力也会对服务具有一定限制,如何有效地将有限的公共设施资源布局分配到各村镇的各区域,从而使得居民可以获得最大效益是意义重大的。
  (1)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原理与标准
  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首先需要建立一套配置的原理与标准,确定配置公共设施的基本共通点以及哪些因素会影响公共设施的配置。耿健等(2013)总结我国村镇公共设施配置的一般方法有以下几点:按使用功能、按村镇等级、按运营方式(公益性、经营性)、按“千人指标”,并认为所有村镇公共设施完全公平均等投入是理想状态,不切合实际,政府应当紧抓重要设施配置(尤其是医疗与教育),对于其他公共设施应在市场的自由运营机制下做好资源配置工作[9]。鉴于我国资源供给与村镇所需之间存在缺口,公共设施优化配置时首先需要实现最基本的均等公平,也就是说生活所需的服务设施如医疗、教育等是必须要加以优化改善的,其次再结合不同村镇经济、自然现状按标准、按等级进行分配。对于经济落后、资本难以流入、效益低下的村镇,应主要由政府部门从财政资金中拨款建设,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适当放权,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作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既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又可以适当激发村镇当地居民的参与意识。   下表为中国2010—2014年村镇每万人的卫生院数量、床位数、医护人员数。
  多数村镇公共设施的简化配置标准首先应调查其村镇的规模与人口,其次是经济现状与区位条件。从这样的标准中可以看出,配置需要讲究人均可接受的公共服务相对公平与效率,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村镇所具有的不用的政治、文化、自然条件氛围,补充其所需公共设施配置,使得公共设施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2)村镇公共设施的布局选址
  政府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村镇公共设施资源的有限性,因而,在我国村镇数量繁多的基本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建设村镇公共设施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968年,麦克尔·忒兹考虑在效率与公平的前提下最优化布局村镇公共设施,提出运用公共设施区位分布平衡模型假设进行了数学推算,此后其他学者基于他的研究根据距离、影响、效益等空间因素使用数学假设与计量分析公共设施的布局问题。学者普遍比较认同的公共设施布局关键是公平化与效率化,以公平和效率的适宜性评价作为公共设施规划的引导原则,考虑人、地形、经济因素,按时间分为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从近期来看应将重点放在自然与社会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而从中远期来看则应为适宜性水平较高的地区优先提供更高层次的公共服务,并逐步建立一个覆盖整个镇(乡)居民的基础公共设施服务体系[10]。杨贵庆等(2011)发现东部和中部地区村镇居民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与西部地区略有不同,前者希望公共设施的建设集中在活动与健身方面,西部地区除了对上述方面有要求外,还希望提高村镇医疗设施水平[11]。因此,布局规划不仅需要对村镇的外在条件进行分析,还要从村镇居民的需求出发,做到真正契合居民的所需所想。
  村镇公共设施的布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村镇的地理位置、规模、人口、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在配置时需要综合以上因素,因地制宜,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服务需求的同时,致力于提升村镇整体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提高村镇的活力。
  (3)城乡一体化下村镇公共设施的规划
  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市与村镇在公共设施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国家提出了城乡统筹战略,希望可以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公平化。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坚持以城镇为核心,带动乡村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在考虑村镇人口与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划分各层级公共设施。张京祥等(2012)提出村镇公共设施的配置应做到公平且基本的机会均等,即不因经济与自然条件等外在因素影响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基准水平,为了改善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低水平、均质化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互相分析的现状,需要重点关注三个维度:行政体质层级维度、地域维度、动态发展时序维度[12]。高等级的村镇可以带动低等级村镇的发展,同样,高等级村镇的公共设施的配置与功能服务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低等级村镇,但是基准的公共设施服务水平的均等是必要的,这是基于大局平等原则下的内部差异化分配。
  综上,村镇设施的优化配置的目标是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从公平和效率两方面提高居民的满意度,缩减贫富差距导致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普及的差异,更好地构建和谐城乡发展模式。实现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优化配置,需要满足以下三点:第一,应尽可能地使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辐射范围及使用效率最高;第二,在村与村、镇与镇之间均衡分配公共设施资源,协同发展,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减少资源浪费;第三,现代化村镇的发展是动态的、持续进步的,公共设施的配置需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以优化配置带动村镇发展,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符合居民的基础需求。
  3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发展过程
  国家对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配置方案已做出明确的要求,各省和直辖市基于国家的标准规范,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适用本地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准则。国务院第三次常务会议于1993年5月7日通过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家其他标准规范有《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1993)、《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镇(乡)村文化中心建筑设计规范》(JGJ156—200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1993)等,众多省市也建立了自己的标准规范,如《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8)、《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2004)等。这些规范中涉及的公共设施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机构、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设施、生产建筑、工业用地、仓储、公用工程、公共绿地、农林种植地、交通等方面,在公共设施的选择、配置与管理方面主要依据村镇的规模、人口、资源与环境、历史文化等情况。
  西方学术界对村镇公共设施的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的研究较早,在借鉴西方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及我国近些年城乡统筹建设下公共服务设施的实践发展,自1980年起,我国各界学者逐渐开始研究村镇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与管理。较早的对公共设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统筹建设发展与公共设施的布局规划领域,如叶舜赞(1980)研究辽宁中部地区小城镇地区范围,他结合经济与人口布局分析各项设施建设的总部署[13];曹护九等(1987)通过研究黑龙江省村镇建设发展,发现基础设施的落后状态与村镇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严重影响整个乡村的经济建设,并提出了村镇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公共设施大量投资需要有效的管理机制,不可盲目建设[14];李华树(1994)认为加强村镇规划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积极性,要合理规划村镇住宅、企业、公共设施、公益项目等的用地布局,此外,有效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乡村景观是营造地方特色、吸引外部资本的一种有效方式[15]。
  除以上研究内容,近年来多数学者对村镇公共设施优化配置与运营管理的研究还集中于公共设施配置影响因素、标准体系构建与运营管理模式领域,与此同时,“均等化”的理念受到学者们的推崇,但是对村镇公共设施“均等化”的具体定义上有所不同。胡畔等(2010)希望可以实现村镇基本公共设施均等化,他们引入空间分析方法来解决公共设施的配置问题,指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与选址要遵循公平原则,在最后的调整阶段要以效率原则为主[16]。谢波等(2014)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认为追求过度的基本公共设施“均等化”会导致政府运作体系过大,反而不利于村镇的统筹发展,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这一制约愈发突显,“均等化”的实现必须依托公共服务设施的资源配置、供给方式和管理运行的完善,且在公共设施种类、人均使用效率和各社会阶层群体利用机会实现均等[17]。
其他文献
我是通辽市科尔沁区乌斯土村党支部书记。乌斯土村面积8000亩,沙地占了6000亩,自然条件并不好,但经过全村人的辛勤劳作,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家家户户都过得很美满。 30年
2011年以来,呼伦贝尔市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和自治区第六次东部盟市经济工作座谈会精神,着力调结构、扩总量、惠民生、保稳定,实现了"十二五"
期刊
一个人,德育、智育是"软件"问题,而体育则是"硬件"问题,德育、智育再好,没有体育好,"软件"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体育课是非常重要的课程。
期刊
本文根据新疆园艺产业特点,分析了新疆园艺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新疆农业院校园艺创新创业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并从创新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条件建设、师资
面对社会宏观环境、烟草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高校扩招带来的学生主体特点的变化等新形势的严峻挑战,对烟草专业本科人才素质要求和培养模式的思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对经济增长与货运物流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选取了1978—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协整分析发现,国内生产总值与货运量之间存在着
[摘要]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结合本院实际阐述了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就业难的成因,提出了一些解决就业难的方法措施,对学生的培养与就业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高职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097  1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较快发展及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高职高专毕业
在闲暇时间日益增多的现代社会,职业教育与闲暇教育相结合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通过职业教育使人们高效率地从事劳动,提高社会生产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通过闲暇教育促使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也必然要求中国商业银行向国际惯例靠拢。商业银行也必须切实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任何商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仍是其最终目的
2012年,鄂尔多斯市工商局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工商局和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的会议精神,按照“树江新理念、营造新环境、实现新目标”和“常规工作上促规范、重点工作上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