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反映,他们正一边为意外的订单激增、生产恢复欣喜,一边又为前景不明朗、下一步如何生产布局而担忧。那么,如何看待市场“回暖”?增资扩产会否使企业陷入新一轮困顿?是乐观还是要谨慎?这都是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
国家工商总局原司长 张经
近来,有说法认为,中国经济危机从去年年底就开始好转。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两个传统节日拉动经济增长及在中央倡导将GDP中40%出口转为促内需、扩内需的拉动下。
我认为情况不是这样,因为中国经济危机不可能在世界经济危机还没“见底”的情况下独树一帜地好转。
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汽车需求大量减少,中国1/3的出口要转向国内。今年1月份汽车业出口降低17.5%,已是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同时,1月份进口下降了43%,证明了中国对国际需求也在大幅度下降。
因此,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一是国内消化。国内消化必须以巨大的消费体系做支撑。由于中国传统的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容易使得需求停滞化,于是中央采取了很多措施使得房市车市在春节期间有所缓解,但这仍然是一个节日消费特定环节,不能代表市场长期需求。
二是削减产量。削减产量必然导致部分企业要减产。据发改委统计,截至去年7月份全国有6.7万家企业正式停产关闭,到去年年底这个数字达到20万家。其间外资不告知潜逃约60亿美元。企业停产、减产、倒闭必然给工人带来收入降低的“长期影响”。
官方数据显示,2300万-2500万农民工已经失业、1200万待业、今年600万毕业生中还有400万“积压”。收入一旦大幅降低,消费就无从谈起。无论哪一个方面,国内的经济形势都不容乐观。
此外,由于国际需求的减少,加上去年下半年相关订单大幅削减的滞后性,预计到今年二季度国际金融危机风波才会波及到上海等前沿地区,因此目前企业还是要有一定的准备。而且,对于4万亿资金及其投资项目的合理性,也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调整才能收到成效。
所有的情况表明,中国的经济困难时期表现在今年春季、夏季。中央各部门都在紧张地工作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企业也要积极做好准备。

危机已“见底” 衰退还会持续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 徐长明
今年的汽车市场走向到底会怎么样呢?判断汽车市场发展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是汽车市场本身固有的发展规律,第二取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第三取决于对汽车市场有特别作用的政策和措施。
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2020年以前乘用车市场依然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增长率大致相当于GDP增长的1.5倍左右,商用车增长基本与GDP增长幅度相当。
国际统计表明,当车价相当于人均GDP的三倍时,是汽车大量进入家庭的转折点,保有量会迅速提升。中国人均GDP还会不断增长,随着规模扩大车辆价格还会降低,在这样的上升和下降的对比中,估计今年就会达到“3”的比例。
虽然当前经济形势不好,会延缓车辆更新,但是具备购买力的初次消费,还会一定程度地推动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总的来看,在美欧日整体都不利的情况下,中国市场还有比较好的支撑。
投资、消费、出口是中国GDP的三大构成。全球三大经济体已经进入经济衰退,而亚洲等新兴发展市场也在下降,消费者信心也在下降,加上人民币在金融危机中相对升值,出口受到影响已经勿庸置疑。
据计算,中国占世界出口的8.73%,仅居美国和德国之后排名第三,外贸依存度为66.7%(日本30%左右),这样,中国出口包括汽车、零部件出口都逃脱不了较大影响,同时GDP增速也会被拉低。
当然,由于中国人均GDP还比较低,而且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政策,整体上经济还能保持理想状态。
中央直接投资4万亿以及地震灾区重建1万亿,这些大规模投资都将发生在今年和明年,同时,增值税削减、出口退税上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这3个月拉动经济的效果已经非常明显。
乐观判断,金融危机已经见底,尽管经济衰退至少要持续到今年年底。

对汽车业的增长势头不能估计过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世锦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走势,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因素或力量,即政府支出、市场驱动的内需以及外需。
目前来看,外需在一两年内是靠不上的。政府支出,特别是政府投资,一方面能拉动增长,另一方面能起到稳定信心和预期的作用,减少由于恐慌引起的过度波动。估计在今年二季度后会有实际拉动效果。但这种拉动不可能长期起作用,关键是市场驱动的内需走稳并回升。
现在有两种前景,一种是政府投资驱动的增长力量过去以后,市场驱动的内需增长力量能够接上来,这样能够实现U型反转;另一种是市场驱动的内需起不来、跟不上,可能出现第二次回落,出现W形态。
当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实质性改变,但在底部延续的时间长一点,调整的形态复杂一点,也是可能的。
中国汽车业与房地产业同为现阶段经济增长的龙头行业,但表现要好一些,在经历了几个月的下滑后,近期出现回稳苗头。在大的经济形势回稳之前,对汽车行业的增长势头还不能估计过高。经济下行,收入增长放缓,进而必然影响到汽车需求,下一步对这方面影响要有所预期。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的内需潜力最大,财政金融状况较好,宏观政策的余地也是比较大的。中国率先回稳是有条件、有可能的。
经济学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危机是对企业真实竞争力的最好检验。危机中好企业虽然也会遇到困难,但其市场份额反而会扩大。这场危机对中国产业和经济竞争力是一个综合考验。
我们不仅要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不利影响,还应该有一个比较高的目标:在全球的出口份额不下降,还有所上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不下降,还有所上升;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长期发展的后劲不减弱,还有所增强。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经过这场危机中国经济要转向以服务业为主。从长期来说必然如此,但至少在今后10年,中国在服务业适度发展的同时,增长的主角还是制造业,但变化最大的是技术含量的增加和产业链的上移,这也是中国企业下一步不得不打的攻坚战。

“回暖”的不确定因素来源于国外
深圳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杨洪
原来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今年3、4月份会是比较困难的时期,因为股市受企业季报影响有所调整,而且两会开完之后,待出台的政策的持续性也不确定。
但是,我判断虽然会受危机影响,但车市到3、4月份不会很低,因为每年第一季度都会是增长高峰,第二季度出现下滑,三季度开始回调,四季度增长高峰重现,这是个固有规律。
车市已经开始“回暖”了,不会再回到“冰点”。汽车工业没有持续恶化,一是因为国家产业政策陆续出台,陆续推出的燃油税费改革、购置税下调、财政补贴的汽车下乡等有利效果都是可以预期的,而且还会有刺激经济的措施陆续推出。另一方面国家正在健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福利政策以解决民众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
目前,中国可出台的“组合拳”还有很多,国家调控能力、手段的优势正在显现。虽然长期来说,市场经济发展遵循自身的规律,但是在这关键的经济时期,中国宏观调控政策能起到比纯市场经济更有利的作用,对突发事件能更早地占据主动地位。
当然,目前值得关注的是国际经济形势:以往国内股市与美国联动不大,现在却较大,如果美国股市下跌,国内股市就会受到影响;原本以为日本复苏会比较快,但却比预期要慢,其经济负增长也开始出现了;欧盟受到更大的影响,持续亏损。这些都给中国经济复苏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近期,国际经济衰退倘若能“见底”,那么全球形势就会好转,否则,经济周期对中国的惯性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
国家工商总局原司长 张经
近来,有说法认为,中国经济危机从去年年底就开始好转。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两个传统节日拉动经济增长及在中央倡导将GDP中40%出口转为促内需、扩内需的拉动下。
我认为情况不是这样,因为中国经济危机不可能在世界经济危机还没“见底”的情况下独树一帜地好转。
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汽车需求大量减少,中国1/3的出口要转向国内。今年1月份汽车业出口降低17.5%,已是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同时,1月份进口下降了43%,证明了中国对国际需求也在大幅度下降。
因此,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一是国内消化。国内消化必须以巨大的消费体系做支撑。由于中国传统的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容易使得需求停滞化,于是中央采取了很多措施使得房市车市在春节期间有所缓解,但这仍然是一个节日消费特定环节,不能代表市场长期需求。
二是削减产量。削减产量必然导致部分企业要减产。据发改委统计,截至去年7月份全国有6.7万家企业正式停产关闭,到去年年底这个数字达到20万家。其间外资不告知潜逃约60亿美元。企业停产、减产、倒闭必然给工人带来收入降低的“长期影响”。
官方数据显示,2300万-2500万农民工已经失业、1200万待业、今年600万毕业生中还有400万“积压”。收入一旦大幅降低,消费就无从谈起。无论哪一个方面,国内的经济形势都不容乐观。
此外,由于国际需求的减少,加上去年下半年相关订单大幅削减的滞后性,预计到今年二季度国际金融危机风波才会波及到上海等前沿地区,因此目前企业还是要有一定的准备。而且,对于4万亿资金及其投资项目的合理性,也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调整才能收到成效。
所有的情况表明,中国的经济困难时期表现在今年春季、夏季。中央各部门都在紧张地工作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企业也要积极做好准备。

危机已“见底” 衰退还会持续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 徐长明
今年的汽车市场走向到底会怎么样呢?判断汽车市场发展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是汽车市场本身固有的发展规律,第二取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第三取决于对汽车市场有特别作用的政策和措施。
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就是2020年以前乘用车市场依然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增长率大致相当于GDP增长的1.5倍左右,商用车增长基本与GDP增长幅度相当。
国际统计表明,当车价相当于人均GDP的三倍时,是汽车大量进入家庭的转折点,保有量会迅速提升。中国人均GDP还会不断增长,随着规模扩大车辆价格还会降低,在这样的上升和下降的对比中,估计今年就会达到“3”的比例。
虽然当前经济形势不好,会延缓车辆更新,但是具备购买力的初次消费,还会一定程度地推动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总的来看,在美欧日整体都不利的情况下,中国市场还有比较好的支撑。
投资、消费、出口是中国GDP的三大构成。全球三大经济体已经进入经济衰退,而亚洲等新兴发展市场也在下降,消费者信心也在下降,加上人民币在金融危机中相对升值,出口受到影响已经勿庸置疑。
据计算,中国占世界出口的8.73%,仅居美国和德国之后排名第三,外贸依存度为66.7%(日本30%左右),这样,中国出口包括汽车、零部件出口都逃脱不了较大影响,同时GDP增速也会被拉低。
当然,由于中国人均GDP还比较低,而且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政策,整体上经济还能保持理想状态。
中央直接投资4万亿以及地震灾区重建1万亿,这些大规模投资都将发生在今年和明年,同时,增值税削减、出口退税上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这3个月拉动经济的效果已经非常明显。
乐观判断,金融危机已经见底,尽管经济衰退至少要持续到今年年底。

对汽车业的增长势头不能估计过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世锦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走势,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因素或力量,即政府支出、市场驱动的内需以及外需。
目前来看,外需在一两年内是靠不上的。政府支出,特别是政府投资,一方面能拉动增长,另一方面能起到稳定信心和预期的作用,减少由于恐慌引起的过度波动。估计在今年二季度后会有实际拉动效果。但这种拉动不可能长期起作用,关键是市场驱动的内需走稳并回升。
现在有两种前景,一种是政府投资驱动的增长力量过去以后,市场驱动的内需增长力量能够接上来,这样能够实现U型反转;另一种是市场驱动的内需起不来、跟不上,可能出现第二次回落,出现W形态。
当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实质性改变,但在底部延续的时间长一点,调整的形态复杂一点,也是可能的。
中国汽车业与房地产业同为现阶段经济增长的龙头行业,但表现要好一些,在经历了几个月的下滑后,近期出现回稳苗头。在大的经济形势回稳之前,对汽车行业的增长势头还不能估计过高。经济下行,收入增长放缓,进而必然影响到汽车需求,下一步对这方面影响要有所预期。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的内需潜力最大,财政金融状况较好,宏观政策的余地也是比较大的。中国率先回稳是有条件、有可能的。
经济学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危机是对企业真实竞争力的最好检验。危机中好企业虽然也会遇到困难,但其市场份额反而会扩大。这场危机对中国产业和经济竞争力是一个综合考验。
我们不仅要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不利影响,还应该有一个比较高的目标:在全球的出口份额不下降,还有所上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不下降,还有所上升;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长期发展的后劲不减弱,还有所增强。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经过这场危机中国经济要转向以服务业为主。从长期来说必然如此,但至少在今后10年,中国在服务业适度发展的同时,增长的主角还是制造业,但变化最大的是技术含量的增加和产业链的上移,这也是中国企业下一步不得不打的攻坚战。

“回暖”的不确定因素来源于国外
深圳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杨洪
原来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今年3、4月份会是比较困难的时期,因为股市受企业季报影响有所调整,而且两会开完之后,待出台的政策的持续性也不确定。
但是,我判断虽然会受危机影响,但车市到3、4月份不会很低,因为每年第一季度都会是增长高峰,第二季度出现下滑,三季度开始回调,四季度增长高峰重现,这是个固有规律。
车市已经开始“回暖”了,不会再回到“冰点”。汽车工业没有持续恶化,一是因为国家产业政策陆续出台,陆续推出的燃油税费改革、购置税下调、财政补贴的汽车下乡等有利效果都是可以预期的,而且还会有刺激经济的措施陆续推出。另一方面国家正在健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福利政策以解决民众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
目前,中国可出台的“组合拳”还有很多,国家调控能力、手段的优势正在显现。虽然长期来说,市场经济发展遵循自身的规律,但是在这关键的经济时期,中国宏观调控政策能起到比纯市场经济更有利的作用,对突发事件能更早地占据主动地位。
当然,目前值得关注的是国际经济形势:以往国内股市与美国联动不大,现在却较大,如果美国股市下跌,国内股市就会受到影响;原本以为日本复苏会比较快,但却比预期要慢,其经济负增长也开始出现了;欧盟受到更大的影响,持续亏损。这些都给中国经济复苏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近期,国际经济衰退倘若能“见底”,那么全球形势就会好转,否则,经济周期对中国的惯性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