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的课堂交流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互相碰撞、互相沟通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共享的过程,是学生合理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交流;要选择好交流内容,让学生乐于交流。同时还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应重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交流 能力 小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也使自己的策略和想法得到详细的检查、提炼和完善。教学中,教师应时时关注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重组、整合各类信息,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处……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交流。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大胆表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伙伴关系。教师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往,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和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你别急,慢慢讲”,“你的方法真巧妙!”“你的思维真独特!”“你的想法很有创造性!”等激励性的语言,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欲望,让学生敢于交流。
二、选择好交流内容,让学生乐于交流。
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的讨论题目要有价值,富有趣味性、创造性、挑战性,做到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又能增强合作意识。如在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去春游》时,孩子对春游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且喜爱春游,接近现实的情境,随即的问题中“小明带了10元钱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少可以玩哪几个项目?”学生开始都忽视了划船及乘快艇价格表后的信息(每船限坐4人,每艇限坐2人),但在一些有游玩经验的同学的质疑中,大家猛然醒悟,这两项活动可以将人数凑齐再去玩,则每人分摊的钱会少一些,从而能多玩几个项目,这样的现实情境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学生有兴趣走入,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乐于交流这样的数学问题。
三、 灵活驾驭课堂,让学生交流得恰到好处。
课堂上一定要灵活驾驭课堂,把握好学生之间交流的契机,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讨论交流。比如,学生的回答中或大胆质疑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抓住这个交流契机,灵活驾驭课堂,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在“角的认识”一课中,当老师讲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度时,一位学生质疑:“老师,课本和球场的形状都是长方形,但课本的四个角比起球场的四个角显然小得多,为什么说它们的四个角都一样是90度呢?”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涉及到角的大小本质问题,于是就顺水推舟,让大家发表意见。这就涉及到概念的本质问题,此时组织讨论就很有意义了。
四、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交流。
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
1、交流前的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并不要求人人都能得出答案,重要的是要对问题有个全面的感悟,在这个基础上交流才能目标明确,弄清哪些问题可以自己解决,哪些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有一定困难,需要同伴或老师的帮助。当学生把握了交流的方向后进行交流,交流就变成有人愿说,有人想听,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交流,并在其中比较、辨别、扬弃,对交流的问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已经用到了“转化”的方法,那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能不能把它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这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用用已准备好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学具独立进行拼摆,并思考摆出的图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以组交流,从而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2、交流时要注意倾听。
孩子课堂上学会倾听,学会分析、评价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有效教学必须的条件。比如在小组讨论时,可以提醒孩子:“讲话只要对方能听得见,不一定要声音大,不要影响其它小组讨论”,“别人在说的时候,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要注意听出别人的方法和思路”等。在全班交流时,让孩子说说“他刚才说了什么,你听懂了吗?”“他说得怎么样?”“你能重复一下吗?”“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等等这些有针对性的语言,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五、重视数学语言训练,帮助学生交流。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复述整理,通过口头语言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比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如烟囱、柱子、水杯等,再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而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在这一系列的感知活动中,组织和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圆柱的表象,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学生的表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从而发挥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交往合作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仅仅是做了一点点尝试,但愿我的努力能给学生带来收益,让他们享用一生!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学设计》;《数学课程标准》
关键词:数学交流 能力 小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也使自己的策略和想法得到详细的检查、提炼和完善。教学中,教师应时时关注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重组、整合各类信息,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处……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交流。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大胆表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伙伴关系。教师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往,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和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你别急,慢慢讲”,“你的方法真巧妙!”“你的思维真独特!”“你的想法很有创造性!”等激励性的语言,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欲望,让学生敢于交流。
二、选择好交流内容,让学生乐于交流。
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的讨论题目要有价值,富有趣味性、创造性、挑战性,做到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又能增强合作意识。如在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去春游》时,孩子对春游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且喜爱春游,接近现实的情境,随即的问题中“小明带了10元钱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少可以玩哪几个项目?”学生开始都忽视了划船及乘快艇价格表后的信息(每船限坐4人,每艇限坐2人),但在一些有游玩经验的同学的质疑中,大家猛然醒悟,这两项活动可以将人数凑齐再去玩,则每人分摊的钱会少一些,从而能多玩几个项目,这样的现实情境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学生有兴趣走入,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乐于交流这样的数学问题。
三、 灵活驾驭课堂,让学生交流得恰到好处。
课堂上一定要灵活驾驭课堂,把握好学生之间交流的契机,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讨论交流。比如,学生的回答中或大胆质疑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抓住这个交流契机,灵活驾驭课堂,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在“角的认识”一课中,当老师讲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度时,一位学生质疑:“老师,课本和球场的形状都是长方形,但课本的四个角比起球场的四个角显然小得多,为什么说它们的四个角都一样是90度呢?”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涉及到角的大小本质问题,于是就顺水推舟,让大家发表意见。这就涉及到概念的本质问题,此时组织讨论就很有意义了。
四、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交流。
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
1、交流前的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并不要求人人都能得出答案,重要的是要对问题有个全面的感悟,在这个基础上交流才能目标明确,弄清哪些问题可以自己解决,哪些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有一定困难,需要同伴或老师的帮助。当学生把握了交流的方向后进行交流,交流就变成有人愿说,有人想听,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交流,并在其中比较、辨别、扬弃,对交流的问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已经用到了“转化”的方法,那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能不能把它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这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用用已准备好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学具独立进行拼摆,并思考摆出的图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以组交流,从而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2、交流时要注意倾听。
孩子课堂上学会倾听,学会分析、评价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有效教学必须的条件。比如在小组讨论时,可以提醒孩子:“讲话只要对方能听得见,不一定要声音大,不要影响其它小组讨论”,“别人在说的时候,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要注意听出别人的方法和思路”等。在全班交流时,让孩子说说“他刚才说了什么,你听懂了吗?”“他说得怎么样?”“你能重复一下吗?”“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等等这些有针对性的语言,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五、重视数学语言训练,帮助学生交流。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复述整理,通过口头语言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比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如烟囱、柱子、水杯等,再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而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在这一系列的感知活动中,组织和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圆柱的表象,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学生的表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从而发挥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交往合作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仅仅是做了一点点尝试,但愿我的努力能给学生带来收益,让他们享用一生!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学设计》;《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