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围产热点问题的循证医学进展

来源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j8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产是产科永恒的话题之一,预防和治疗早产对于改善新生儿预后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牙周病与早产相关的研究引起了产科医生的热切关注,因此,妊娠期治疗牙周病能否预防早产也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已有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糖皮质激素能够促早产胎儿肺成熟,而鉴于多疗程用药对胎儿的远期影响,其利弊尚有待商榷.硫酸镁对于胎儿的远期影响一直就存有争议,近期的研究肯定了其预防早产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作用.本文将基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从循证医学证据的角度,就此3个问题进行讨论。

其他文献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将于2011年6月17日至21日举办第三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高危儿出院后随访和早期干预”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学习结束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Ⅰ类学分10分[编号:2011-06—03—016(国)]。
期刊
哺乳动物脑内在生后仍有神经发生现象,特别是脑皮质及海马周围,病理情况下及某些细胞因子、学习运动等行为以及环境的改变均可诱导神经发生的进一步产生.维甲酸(retinoie acid,RA)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对于胚胎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能选择性促进多潜能神经嵴前体细胞的复制、增殖与分化.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dam
期刊
孕妇及其丈夫均34岁,身体健康,妊5产0,2001年第1次妊娠人工流产,第2次妊娠后于2007年1月孕21周时发现胎儿多发畸形在外院引产。胎儿尸体解剖结果:女婴,左侧硬腭裂,未达牙槽突,枕后部见一囊,体积7cm×5cm×3cm,囊内可见棕褐色液体流出,枕部颅骨缺损,直径为0.8cm,颈椎部分裂开,心脏瓣膜位置正常,左肾体积6.2cm×3.5cm×4.5cm,
若将复发性流产定义为连续3次发生在妊娠不足20周的自然流产,其发生率约1%,但若将复发性流产定义为连续2次发生在妊娠不足20周的自然流产,其发生率则上升至5%,其中约半数患者找不到明确病因.目前,虽然提出  了提高活产率的多种干预措施,但仍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报道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妇女应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可提高活产率.为明确应用抗凝剂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荷兰的Kaand
期刊
妊娠期母体激素与代谢的变化将导致甲状腺功能的一系列变化,如使用非孕人群的参考值范围可能会造成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的误诊和漏诊。因此,国内外学者相继建立了正常妊娠妇女甲状腺激素的参考范围,作为判断妊娠期甲状腺功能的依据。然而,目前的参考范围大多针对不同孕周的不同人群。为更科学、准确地评估妊娠期甲状腺功能,本研究引入了“自身纵向”的概念,即对正常孕妇跟踪随访,采用多点采血、
“第三届围产医学新进展高峰论坛”将于2011年4月22~24日(周五~周日)在重庆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辑部主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共同协办,上海布鲁锡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大会主席将由《中华围产医学杂志》总编辑杨慧霞教授担任,执行主席由漆洪波、余加林、常青和李力教授担任。
期刊
剖宫产术作为一种解决难产和部分高危妊娠分娩的有效手段,自问世以来曾挽救了无数母婴的生命。然而,近20年来随着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生育年龄的后延以及母胎医学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的剖官产分娩率(cesarean delivery rate,CDR)均呈不断上升趋势,普遍已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建议的10%~15%的合理范围。
全球一年发生300多万胎死宫内和死产,多集中在贫穷或发展中国家[1].研究表明2/3以上近死产儿(Apgar评分0~1分,简称0~1分儿)对复苏有反应并能存活,且幼年时2/3都是正常的[2].事实确实如此,且结局甚至更好,因为此类患儿多数并未死亡,只是"正在死亡(be dying)",迅速正确的复苏可挽救其生命。
期刊
目的 探讨小剂量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调节少突胶质细胞前体P27kip1表达的有关信号通路.方法 新生1 d的SD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大脑皮层制成混合胶质单细胞悬液,用完全培养基培养7~10 d,采用振荡结合差速贴壁方法并用无血清化学条件培养基培养获取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培养同时向各组培养细胞中分别添加IFN-γ、AG490、Fludarabine,采用逆转
本方案旨在以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为基础,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院内领导小组,促进科室协作,加强院内新生儿窒息复苏队伍的组织和培训,推动医疗保健机构持续有效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