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窦乂“创业史”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b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窦乂,据记载,是唐德宗至文宗时期活跃在长安的商人。他由转卖获赠丝鞋起步的“个体户”到“制造业者”,之后转为“房地产商”兼“投资家”的成长历程,经常被史家引以为富有经济头脑眼光独特的成功商人的范例。
  大唐中叶,陕西扶风有一个13岁的小儿,姓窦名乂,其几位姑姑都嫁给了国戚。有一次,担任过安州刺史的姑父张敬立返回京师时,带回了十几车安州特产——丝鞋,分送给众外甥和侄儿们。一见到礼物,孩子们自然争抢挑选,唯有少年老成的窦乂伫立不动。待大家选完散开后,还剩下一车大号丝鞋,窦乂拜谢全收。几日后,窦乂将丝鞋拉到集市上变卖换得五百钱,暗中又去铁匠铺精制了两把小铲,将锋刃磨得甚利。五月初,正是长安城榆钱黄熟、满城飞落的时节,窦乂扫聚榆钱十余斗,然后去伯父家说:“我想借住在嘉会坊的宗祠内,便于温补功课。”如愿后,窦乂每天晚上用两把铲子开垦院中的空地,打水浇灌后便将榆钱播种在沟内。过了数天后下过一场透雨,沟中部长出了榆树苗,待到秋天已高至一尺,很是茁壮,共计一万多株!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五年之后,从前种植的小榆树苗已经长大成材,窦乂砍伐后卖掉获钱至多。
  有了原始资本,善于“治生”的窦乂并没有停滞下来,他购买了大量蜀郡产的青麻布。每匹一百钱,雇人缝成了许多小布袋,同时,窦乂又购来内乡产的新麻鞋几百双,之后他每天都不离开宗祠,召集长安各条街坊里巷的小孩子来这里。窦乂每天给这些小孩发三张饼,十五文钱。再给他们每人一只小布袋,到了冬天,窦乂就让他们捡拾槐树籽收上来,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便收集了槐树籽两车。然后,“孩子王”窦乂又鼓励小孩们捡拾破旧的麻鞋,每三双破旧麻鞋可换一双新麻鞋,远近街邻知道这事后,换来的旧麻鞋不计其数。有了充足的原料,窦乂在西市又买来油靛几石,雇佣厨役煮熬。同时,他还在坊门外买下几堆遗弃的碎瓦片,雇人将泥滓洗去,另外还置办了石嘴碓、锉碓等工具。他究竟想干什么呢,原来他以按日计酬的方式,雇人用锉碓锄切破麻鞋,用石嘴碓捣碎瓦片,再用疏布筛子筛过,和上捡拾、购买来的槐籽与油靛,让仆役们日夜不停地捣搅。待到捣成乳状,将它们做成长三尺、圆径三寸的长棒万余条,称作“法烛”。建中初年(公元780年)六月,天降大雨,薪贵如桂,窦乂将生产的“法烛”拿出来出售,每条百文。城中百姓用它烧饭,火力比柴薪高一倍,由此又“获利无数”。
  唐德宗建中年间,窦乂又跻身于房地产行业,当时太尉李晟在长安东市建房居住,因为西征时杀人过多,常疑宅中闹鬼,心中不安的他想把房子卖掉。别人得知内情后都不敢买,唯独窦乂不忌讳。用十万二千钱买下,推平后另辟蹊径开发为大酒楼,经营转手后卖了近二百万。
  上述故事,出自唐人小说中描写商贾的名篇《窦乂》。唐代笔记小说描绘了不少经商(当时称“治生”)事迹和商人形象。窦乂,据记载,是唐德宗至文宗时期活跃在长安的商人。他由转卖获赠丝鞋起步的“个体户”到“制造业者”,之后转为“房地产商”兼“投资家”的成长历程,经常被史家引以为富有经济头脑眼光独特的成功商人的范例。唐人小说最注重传奇性,其中内容或有些细节不禁推敲。但在窦乂身上发生的这样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发家故事,依然能够提供多方位的启发意义。
  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一例:他将可燃物(槐籽、旧麻鞋、油靛)与不可燃的骨料(碎瓦片)混合制成标准的“法烛”,其热能“与薪功倍”。窦乂的技术创新简直就是后来“蜂窝煤”的先驱。而由此亦可见,这个在经营中融入“发展、转型和升级”理念的精明商人,他手中掌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不断引入能成为利润增长点的新型技术及行业经验。
其他文献
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的独特之美,乡村之美,在于它的纯朴与自然,在于它的静谧与恬淡,在于它独特的风土人情,在于它悠久的文化传承,更在于它对人们绿色生活的奉献……温家宝总理在去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说,新农村工作的重点,是保持农村发展的特点,“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让乡村成为多数中国人生产、生活的幸福家园。  为了顺应现代人回归自然、寻求精神家园的潮流,全面展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思路、新模式、新
期刊
在浙江省邮政公司总经理鞠勇的构想中,村邮站的功能不仅在于实现普及邮政的基本服务,更要利用信息化村邮站的平台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他说,村邮站的生命力在于信息化。不久的将来,信息化村邮站或许还能实现网上购物,代售适合农民的保险产品、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火车票、各类演出票、工业品、非处方药品等。鞠勇表示,愿景比指标更重要,当愿景得以实现,指标则可同时完成。  记者:村邮站作为一站式邮政公共服务平台,如何
期刊
为了让这群处在城市边缘的打工子弟能够继续学业,两年来,燕兆时和伙伴们四处奔跑,凑钱、找校舍、找老师……这所公益小学终于有模有样地再次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天,从简陋的教室里传来的清脆的朗读声:“我是燕京学生,我是打工子弟,我要感恩父母,我要感恩社会。”燕兆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开学第一天  2月2日,是燕京小天鹅公益学校开学的日子。早上七点,天还未大亮。住校的周欢已经早早起床,简单梳洗后就拿着前一
期刊
那大概是朱家角古镇最好的年华。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它横有漕港河,纵有朱泖河,前通黄浦江,后与太湖水系相接,在水运发达的清末民初,朱家角一时繁华似锦。十条老街,每个街口都有米行、钱庄、商铺、旅店更是遍布全镇。几乎各色各样的人都汇聚至此,开设百业,以此营生。尤其到了每年农忙的时候,漕港河上随处可见满载了一船粮食的江浙农民,叫卖声,迎喝声,好不热闹。至今都还有“朱家角米价跌一分,上海米市抖三抖”的说
期刊
一切的因果源于千年前的那个寒冷的冬天,生活拮据仍坚持寄宿在寺庙里埋头读书的范仲淹,茫然地将冻成冰块的稀粥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  后来,大致是在北宋皇佑年间,某天晚上,范仲淹睡得很早,半夜惊醒。他做了一个噩梦,梦见苏州一带发生了饥荒,大片田地荒废,而自己的范氏族人生活潦倒,食不果腹,大家纷纷外出乞讨,一路上都是被活活饿死的年老体幼者。  范仲淹被吓出了一身冷汗,他起身到书桌前,把这个
期刊
驿站古道:入世多迷途,此去为正路  驿道两旁,开满桃、梨、梅、油菜花,是走马镇古驿道主打旅游项目“走马观花”。沿坡,走上古老的石板路,再穿过一个门洞,又过一座过街楼,便踏进重庆九龙坡走马镇的老街,路面上铺设的石板上有几道深深的凹陷,那是当年驮马的蹄印和车轮留下的辙痕。走马镇,建于宋代,身在巴县,西看壁山,东望江津,“一脚踏三县”,1995年划归重庆九龙坡管辖。  走马镇文化干事钟守维告诉本刊记者,
期刊
朱家角大清邮局遗址是目前上海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清朝邮局遗址,它是朱家角的标志,印证着古镇邮驿的百年沧桑。那么大清邮局对中国近代邮驿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我们为此采访了朱家角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马清远老师。  记者:大清邮局究竟有多久的历史?  马清远:通常我们会把1903年朱家角邮寄代办所的建立算作大清邮局历史的开始。其实,早在1875年的时候,朱家角就出现了私人的邮局机构,叫“协源明信局”。因为
期刊
“打树花”是河北蔚县暖泉镇一种神奇而独特的古老节日社火,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表演者用浸水后的柳木勺将摄氏一千多度的铁汁奋力泼洒在坚硬冰冷的砖堡墙上,铁汁遇冷炸裂后爆发出万朵火花,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树花”。  2月4日晚,记者有幸见到了这一壮观场面。虽然气温已是零下20度,但是还有许多来自北京、张家口的观众为了一睹这震撼场景,不顾严寒早早来到暖泉镇树花广场。为了配合打树花的表演,暖泉镇政
期刊
百年前的一场官司  大约一百多年前的一个清晨,江苏无锡七房桥的素书堂内,一位身材消瘦的晚清秀才正打点着行李准备出门,他要赶往无锡县城中的衙门,此行的目的是为了重新获得族内义庄的开放权。  此时距离钱氏祖先开办义庄已经过去了近百年。由于族内七房人丁兴旺不一,七房的贫富差距也日益悬殊。到了秀才这代,除了三房一脉单传,依旧拥有上万亩良田之外,其余六房则早已沦为贫农,有些族人分到的地甚至不足几亩,温饱都成
期刊
喜玛拉雅山脚下的小国不丹在梵语中的意思是“西藏的边陲”,它邻近西藏,国土面积不到4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70万,90%的居民从事农业。然而,在外界眼里又小又穷的国家,却并不因此感到惶恐和后怕,而是从容不迫地走自己的路。  “任何发展计划,都必须有利不丹对快乐的追求。”不丹首任民选首相吉格梅·廷里将不丹选择的这条道路用简单而深刻的话语阐述出来。  另辟蹊径的发展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不丹第四世国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