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界,美丽的风光令人流连,有许多东西都值得回忆。那个周末,恰好在新界的大雾山下一个旅店过夜。夜里,一场入夏以来罕见的暴风雨,在睡梦中不约而至。
在路过大雾山底下的一条柏油小路时,远远就看到了路中间横着“禁行”警戒,我们轻轻地靠路边停下。透过车窗,我们看到,小路不远处,一位穿警服的警察,正弓着腰,用钳子抢修山体旁一处被暴雨冲刷坏的防护栏。他看见了我们后,迎面走来。友好地向我们道了声“早安”后,微笑而谦恭地向我们介绍:“我是这带的警长。很抱歉,前方山体滑坡了,给您带来了不便。”
我们并没有正面地回应他的话。看着他一身的泥浆,我们怔怔地反问:“你,是警长?”没想,他却歪着头,憨态可掬地说:“我,不像吗?”他或许是看出了我们的疑惑。
他们随和地对我们说:“今天是周末。这么早,大伙一定都在休息。我真不忍去打扰他们的美梦。我就住在这附近。我早早地过来巡查了一遍,目前没发现什么大碍。”接着,他热情地为我们画了张往返城区的草图。
沿着草图清晰的标向,一路上,那位憨厚的警长,不时在我的脑海闪现,他的那身泥水,他谦和的话语,尤其是那句“我真不忍去打扰他们的美梦”,还有那个“大伙”,很温暖、很舒心……
新界的公交站,有一个很特别的设计,就是在长椅旁,均有一个精致的小报台。
每一位候车的人,他们在公车来临前,都会庄重地取一份自己喜欢的资料,坐着或靠着,悠闲地阅读。如果在你的候车时间里,无法完成你的阅读内容,你也不必着急,你完全可以带上你的读物,在公车上继续浏览,等到了你下的那个站台,你再把它放回该站椅边的报台里。
我记得与一位从新界回来的朋友聊天时,他感叹说:“这种方式,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份报纸,更是让我们阅读了一座城市。”
是的,我很赞赏他的这种说法。一座城市的文明,首先是这座城市人的心要澄明,它的体现往往是落在一种入微的生活细节上。我们都在追求持久的和谐感,不是来源于几个创造性的大手笔,而是来自于无数精致小事的组合。譬如:一份报纸,一个温暖的警示牌,一位“不忍打搅大伙”的警长……
曾经读到一个诗人所写的一句诗:醒来时,看一座城市。这或许是诗人的一种遐想,但我想,它更包含一种人的愿望。
在这里,每一天清晨,当你推开窗户,它的天空,总是那样的清澈、辽远;它的空气,永远是清新、宜人。
青藤书屋的诉说 何永超
绍兴的青藤书屋,是明代戏剧家徐渭(徐文长)的故居。徐渭是个传奇式的文人,一生以“一尘不染”的理想境界自律,除专于戏曲外,又工于诗、文、书法,同时被推崇为泼墨大写意画派的开山鼻祖。他才华横溢,然而毕生不曾做官,毕生潦倒愁苦。中年精神备受打击,曾一度疯痛。这样一个才子,留给后人许多可仰可叹的故事,青藤书屋也就成了后人向往的地方。
今年深秋,我得机缘游绍兴,终于来到仰慕已久之处,窥探当年徐渭“网鱼烧笋,佐以落果,醉而咏歌”的闲适地。
这是位于前观巷大乘弄的一幢黑瓦白墙的普通民居,远远望去,鲜明夺目。整座院落,占地不足两亩,内中江南庭院布局惹人流连,虬藤、疏竹、蕉丛、山石、曲径、天井、水池,似乎各适其适,暗示当年主人的精虑心计。脍炙人口之处,是这院落没有正门,只能从一小腰门进入。有人说,这是主人落拓桀骜的象征,一如他傲然侧身而立,从不理会旁人。此番设计,真是太个性化了。
门上,悬挂明末大书画家陈洪绶的手迹:青藤书屋。听讲解员说,陈洪绶曾慕名到绍兴,在此寓居多年。以后又有数人来此居住,但院落一直保持原貌,成了一段脍炙人口的轶事。墙上嵌有一块碑碣《重修青藤书屋》,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依据。上面写着:“书屋为陈氏所有,面敬礼先生如故。凡酬字堂、樱桃馆、柿叶居诸胜,悉为补缀,顿还旧观。”抚今追昔,感叹再三。联想徐渭所写《酬字堂记》,谈到这座房子来历,他曾为绍兴重建的镇海楼撰写了文章,获“禀银二百二十两”,于是买下此地。房子虽旧,但“有屋二十有二间,小池二,以鱼以荷,木之类:果、花、材三种,凡数十株;长篱亘亩,护以枸杞,外有竹数十个。”随后再作经营,得以在此“网鱼烧笋,佐以落果,醉而咏歌”。卖文为生,古人有这番乐趣!联系今人今事,真是自叹弗如了。
腰门里面,正房和厢房前后接连。正房前面是一个小天井,种着南天竹、芭蕉等花木。厢房后面也是一个小庭院,声名在外的天池和青藤,就在这里。徐渭自号青藤,就是以此命名的。现在,正房内陈列着徐青藤的书画作品,厢房则布置为一间雅致的画室,厢房内挂着徐青藤的肖像。只见他相貌阔额明眸,配以皂袍方巾,一派风度,文人气质盎然。画像两侧的自撰楹联日:“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内容属自嘲之意。我想,这大概表示他愤世嫉俗的反叛精神吧。人生艰辛,道路坎坷,其哀愤之隋尽在其中。
仔细观赏正房厢房的陈列品后,思绪难平。抚思徐青藤令人唏嘘的人生,再看眼前他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不禁怆然。然而,我也领悟到,徐大才子一生其实是满怀希望的。否则他的诗、文、书法何以这样热情、淳朴、充满朝气?只是严酷的人生,扼杀了他的种种机遇,使他清晰的思想变得朦胧了,坚定的理想变得惶惑了。他的悲哀所在,也是撼动人心之处。他留给后人许多思考,许多冀盼。
悄然步出这幽深之处,恍如从一个梦中醒来。但我相信,青藤书屋,一如以往,为远来的文人和崇尚艺术者留下绵绵情愫,日暮朝昏,它在述说着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在路过大雾山底下的一条柏油小路时,远远就看到了路中间横着“禁行”警戒,我们轻轻地靠路边停下。透过车窗,我们看到,小路不远处,一位穿警服的警察,正弓着腰,用钳子抢修山体旁一处被暴雨冲刷坏的防护栏。他看见了我们后,迎面走来。友好地向我们道了声“早安”后,微笑而谦恭地向我们介绍:“我是这带的警长。很抱歉,前方山体滑坡了,给您带来了不便。”
我们并没有正面地回应他的话。看着他一身的泥浆,我们怔怔地反问:“你,是警长?”没想,他却歪着头,憨态可掬地说:“我,不像吗?”他或许是看出了我们的疑惑。
他们随和地对我们说:“今天是周末。这么早,大伙一定都在休息。我真不忍去打扰他们的美梦。我就住在这附近。我早早地过来巡查了一遍,目前没发现什么大碍。”接着,他热情地为我们画了张往返城区的草图。
沿着草图清晰的标向,一路上,那位憨厚的警长,不时在我的脑海闪现,他的那身泥水,他谦和的话语,尤其是那句“我真不忍去打扰他们的美梦”,还有那个“大伙”,很温暖、很舒心……
新界的公交站,有一个很特别的设计,就是在长椅旁,均有一个精致的小报台。
每一位候车的人,他们在公车来临前,都会庄重地取一份自己喜欢的资料,坐着或靠着,悠闲地阅读。如果在你的候车时间里,无法完成你的阅读内容,你也不必着急,你完全可以带上你的读物,在公车上继续浏览,等到了你下的那个站台,你再把它放回该站椅边的报台里。
我记得与一位从新界回来的朋友聊天时,他感叹说:“这种方式,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份报纸,更是让我们阅读了一座城市。”
是的,我很赞赏他的这种说法。一座城市的文明,首先是这座城市人的心要澄明,它的体现往往是落在一种入微的生活细节上。我们都在追求持久的和谐感,不是来源于几个创造性的大手笔,而是来自于无数精致小事的组合。譬如:一份报纸,一个温暖的警示牌,一位“不忍打搅大伙”的警长……
曾经读到一个诗人所写的一句诗:醒来时,看一座城市。这或许是诗人的一种遐想,但我想,它更包含一种人的愿望。
在这里,每一天清晨,当你推开窗户,它的天空,总是那样的清澈、辽远;它的空气,永远是清新、宜人。
青藤书屋的诉说 何永超
绍兴的青藤书屋,是明代戏剧家徐渭(徐文长)的故居。徐渭是个传奇式的文人,一生以“一尘不染”的理想境界自律,除专于戏曲外,又工于诗、文、书法,同时被推崇为泼墨大写意画派的开山鼻祖。他才华横溢,然而毕生不曾做官,毕生潦倒愁苦。中年精神备受打击,曾一度疯痛。这样一个才子,留给后人许多可仰可叹的故事,青藤书屋也就成了后人向往的地方。
今年深秋,我得机缘游绍兴,终于来到仰慕已久之处,窥探当年徐渭“网鱼烧笋,佐以落果,醉而咏歌”的闲适地。
这是位于前观巷大乘弄的一幢黑瓦白墙的普通民居,远远望去,鲜明夺目。整座院落,占地不足两亩,内中江南庭院布局惹人流连,虬藤、疏竹、蕉丛、山石、曲径、天井、水池,似乎各适其适,暗示当年主人的精虑心计。脍炙人口之处,是这院落没有正门,只能从一小腰门进入。有人说,这是主人落拓桀骜的象征,一如他傲然侧身而立,从不理会旁人。此番设计,真是太个性化了。
门上,悬挂明末大书画家陈洪绶的手迹:青藤书屋。听讲解员说,陈洪绶曾慕名到绍兴,在此寓居多年。以后又有数人来此居住,但院落一直保持原貌,成了一段脍炙人口的轶事。墙上嵌有一块碑碣《重修青藤书屋》,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依据。上面写着:“书屋为陈氏所有,面敬礼先生如故。凡酬字堂、樱桃馆、柿叶居诸胜,悉为补缀,顿还旧观。”抚今追昔,感叹再三。联想徐渭所写《酬字堂记》,谈到这座房子来历,他曾为绍兴重建的镇海楼撰写了文章,获“禀银二百二十两”,于是买下此地。房子虽旧,但“有屋二十有二间,小池二,以鱼以荷,木之类:果、花、材三种,凡数十株;长篱亘亩,护以枸杞,外有竹数十个。”随后再作经营,得以在此“网鱼烧笋,佐以落果,醉而咏歌”。卖文为生,古人有这番乐趣!联系今人今事,真是自叹弗如了。
腰门里面,正房和厢房前后接连。正房前面是一个小天井,种着南天竹、芭蕉等花木。厢房后面也是一个小庭院,声名在外的天池和青藤,就在这里。徐渭自号青藤,就是以此命名的。现在,正房内陈列着徐青藤的书画作品,厢房则布置为一间雅致的画室,厢房内挂着徐青藤的肖像。只见他相貌阔额明眸,配以皂袍方巾,一派风度,文人气质盎然。画像两侧的自撰楹联日:“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内容属自嘲之意。我想,这大概表示他愤世嫉俗的反叛精神吧。人生艰辛,道路坎坷,其哀愤之隋尽在其中。
仔细观赏正房厢房的陈列品后,思绪难平。抚思徐青藤令人唏嘘的人生,再看眼前他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不禁怆然。然而,我也领悟到,徐大才子一生其实是满怀希望的。否则他的诗、文、书法何以这样热情、淳朴、充满朝气?只是严酷的人生,扼杀了他的种种机遇,使他清晰的思想变得朦胧了,坚定的理想变得惶惑了。他的悲哀所在,也是撼动人心之处。他留给后人许多思考,许多冀盼。
悄然步出这幽深之处,恍如从一个梦中醒来。但我相信,青藤书屋,一如以往,为远来的文人和崇尚艺术者留下绵绵情愫,日暮朝昏,它在述说着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