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的世界故事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w1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人街,通常又称中华街、中国城、华人区或华埠,它是华人在其他国家聚居的地区。自唐代以来,流寓海外的中国人日益增多,他们自称“唐人”“唐家子”“唐山客”,称祖国为“唐山”,唐人街之名便由此而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万国来朝的同时唐人遍布四海。因此,唐人街的称谓既寄托了华人对故土的眷念,又饱含对祖国历史的自豪。
  唐人街的形成,是因为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在面对新环境时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最初,唐人街上通常只有商铺三两间,随着人口增多,市肆成列,街区纵横,庙宇、祖宗祠堂、同乡会馆、学堂、中医诊所等渐次林立。一条大的唐人街,俨然就是一个相对独立、设施完备的华人小社会。
  最早一批海外华人的历史,是伴随着悲情与磨难的。
  19世纪以前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日本和东南亚,当地划地为界,让华商、华工集中居住,自我管理。然而,当华人实力日益壮大时,通常会被压制和排斥,甚至大开杀戒。17世纪初菲律宾的西班牙统治者尽屠华人,18世纪中叶印尼的荷兰殖民者血洗唐人街,20世纪越南和柬埔寨的唐人街横遭劫难……在美国“西部大开发”的19世纪,来自中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出国“淘金”的人,成为美国唐人街最早的建设者。到1851年,在美国西海岸,已经有2万多华人在这里工作。他们被当时的政府视为“次等公民”,规定居住在特定区域内以免“污染”其它地方,久而久之,他们聚居的地方就成了唐人街。华人除了修路、采矿外,还从事蔬菜种植、搬运等工作,生活十分艰辛。
唐人街是華侨历史的一种见证,书写着他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历史。对华侨来讲,唐人街延续的是他们精神上的“根”。对外国人而言,唐人街是认识中国的第一步。图为新加坡唐人街著名的建筑佛牙寺。(摄/deposit)

  然而,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华人总是有着坚韧不屈的内心,他们团结互助,努力拼搏,在异国他乡打造出安身立命之地。所以,唐人街就是华人海外艰苦创业的历史见证。
  而无论沧海桑田,唐人街的“中国心”从未改变。
  世界波澜壮阔,乡愁点点滴滴。琳琅满目的中文标识、不绝于耳的乡音、各式各样的家乡菜肴,莫不抚慰着天涯游子的心灵;对走出国门的创业者而言,把店面开在唐人街是最有可能的选择;对暂时落魄的新移民而言,在唐人街庙宇礼佛,在同乡会馆攀亲,都有助于缓减其郁闷心境……同在异乡为异客,唐人街是海外华人相识相聚、携手相助的温暖港湾。
  唐人街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这里的住宅、店铺、庙宇,都是中国式的,这里的饮食、风俗习惯、节庆活动,也都是中国式的。走进唐人街,仿佛置身于一座中国城市之中。尤其是现今在国内并不流行的舞狮子、踩高跷、舞龙灯、走旱船等传统节庆活动,在唐人街却广受欢迎。传统,是唐人街的一大特色,也是海外游子与故土联系的纽带。
  如今,唐人街已遍布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虽然一些老唐人街因产业转移而衰落,如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金矿区、印度的加尔各答,但更多的都生存了下来,而且新的唐人街不断出现,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如作为中国商品集散地的瑞典卡尔玛唐人街和波兰华沙唐人街。而且,相比唐人街的开拓者,新一代的移民中有众多留学生和投资者,他们比唐人街的老一辈拥有更大的梦想和潜能,也将为唐人街带去新的活力。
  本期,我们从各大洲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唐人街进行介绍。跟随我们走进这些唐人街,你会发现,一条唐人街,就是一部海外华人的奋斗史。而人来人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唐人街如何变化,它永远都是海外华人的心灵依托。
  因为,唐人街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家也就在哪里。
其他文献
天津的五大道,是我国最具历史风韵的万国建筑群之一。左页大图,从高空俯瞰整个五大道历史文化区,只见高楼大厦之间,围绕着一片绿树红顶,风景分外宜人。右页两张图为居民正骑着自行车穿梭于老建筑之间。  俗话说: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短短十个字就将北方两座大城市的建筑风格表述得淋漓尽致。如要论起“天津小洋楼”,必然绕不开“五大道”。五大道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包含由南向北并列着的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
小小一根绣花针,却能在穿金走银、上下翻飞之间,绣出一幅精美绝伦的乾坤气派。本页上方两张图,为潮绣工艺中的精品之作,下方小图,为博物馆中潮州女子刺绣的塑像。  潮州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粤北、赣南以及闽西人员往来、内外商贸货物的集散地。潮商从这里出发,携带潮州瓷、潮绣、玉雕等“土特产”走南闯北,还引进多姿多彩的新式技术和西方工艺,传统与新潮、古典与西式,加上本地手艺人的创意,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
“感官餐厅”,正如其名,不仅得有美食可餐,还得秀色可睹、醉音可闻、妙味可嗅,集聚视、听、味、嗅于一室,全方位震撼食客的每一条感官神经。  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是全球第一家感官餐厅,于2012年5月18日开门迎宾。有趣的是,这家由法国人创始的餐厅并不在法国,而是在中国上海。  餐厅简称“UV”,被中国食客亲切地译作“紫外线餐厅”,以表达他们对该餐厅前卫风格的赞同。2
理光在传统相机领域的名气很大,但是在数码相机时代,却总是不温不火。为了扭转这一局势,理光研发了新的图像处理器SIEII,并将其装备了最新的产品R5上。R5是理光今年推出的消费级数码相机,在之前的产品基础上把CCD的有效像素提高到了724万,SIEII图像处理器有效地降低了噪点,同时R5将感光度值提高到了ISO1600。理光相机一贯的大广角在R5上被发扬光大,28mm广角和7.1倍的大变焦功能对于家
一方世界的构成,一种格局的打开,一处气场的聚团,都离不开人与非人的互见、同好和共生。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甑子场不仅地灵,出山水,出文化,也出人杰。大名鼎鼎的街场,若没有大名鼎鼎的人杰相匹和,是不适宜的,更是不可思议的。名人是名镇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  撩开笼罩在甑子场的雾霭,我看见了从这块场子里走出去的人物,看见了那些行走在场子里的大师。  国学大家王叔岷一族  从胡适到傅斯年,从傅斯年到王叔
魏延,是继“五虎将”之后勇谋双全的蜀汉大将,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一登场,就被诸葛亮定为“头生反骨”“日后必反”。而他最后的结局,似乎也验证了诸葛亮的“识人之能”:魏延背负“谋反”罪名被斩于马下,全家三代也尽被诛灭。  但是,历史上的魏延真有谋反之心吗?曾为诸葛亮左膀右臂的他因何被质疑?他那悲惨的人生结局究竟是什么导致的?现在,请跟随历史的步伐,回到两千年前的风云时
▲“虎鎣”,原属清宫皇家旧藏,在1860年的劫难中流失海外,百年无踪迹。如今,它终于回归,人们在欣喜之余,却也不由得生出几分沧桑与悲凉。  法国作家雨果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曾如是描述圆明园:“这曾是某种令人惊骇的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如同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显出亚洲文明的剪影。”在1860年,圆明园遭受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经过这场惨痛的劫难,上百万件文物流失海外。而百余年
▲薄如轻纱的绚丽木片,完美地贴合在实木器具上。这是自然的本色,也是人工的巧思,人力与天然,在这一小小手工中完美相协。  伊豆半岛的箱根,是日本的温泉之乡,这里翠峰环拱,温泉如宝石般散落山间,除了温泉,这里其实还存在着日本的另一种重要物质文化遗产——寄木细工。寄木细工,是以箱根本地的树木为原材料,辅以匠人独门巧技而制成的一系列精美工藝品的总称。  平安时代,箱根的寄木细工就有了雏形,到了江户时代,箱
山姓听起来似乎并不那么罕见——熟悉“魏晋风度”的人,对名士山涛再熟悉不过。然而,山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被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就在2014年最新百家姓排行榜中,山姓只排在了第324位。据统计,整个华夏大地的山姓人士如今仅剩不到两万人。事实上,山姓已经在历史长河中走过了几千年,且得姓源流莫衷一是。  多数人都期望自己的姓氏大有来头,说到山姓,确实也来头不小。东汉献帝年间泰山太守应劭所著《风俗通义》
胡杨是一种古老的树,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生命力顽强。作为风景的胡杨,诠释着一种精神——坚毅:“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  本期视觉,请跟随摄影师的镜头,走进胡杨的两大主要聚集地:内蒙古和新疆。你会发现,苍茫的西部大地因胡杨而尽显大自然最壮丽的美:生机盎然的绿、璀璨耀眼的黄、热烈似火的红、晶莹纯净的白……而有的胡杨孤寂地屹立在沙漠之中,有的却随风在水中摇曳……深秋,新疆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