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热敷与穴位按压联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利用数字抽签法对本院2015年4月-2017年6月接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78例脑卒中后肩痛病患进行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都予以基础康复训练,试验组同时加用中药热敷十穴位按压治疗方案。观察两组疼痛程度的缓解情况,比较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试验组的VAS评分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的疗效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比对照组的76.92%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取中药热敷与穴位按压联合疗法,对脑卒中后肩痛病患进行施治,可有效缓解其肩痛症状,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
【关键词】穴位按压;脑卒中后肩痛;中药热敷;疗效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8)01-133-01
在脑卒中并发症中,肩痛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1],脑卒中病患发生肩痛的概率在12.5-70%的范围之内,且多发于脑卒中后1-12w,以肩关节以及手腕部疼痛、萎缩、肿胀与肌肉强直等为主症,可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预后效果。本文旨在研究中药热敷与穴位按压联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4月-2017年6月本院接诊的脑卒中后肩痛病患78例,将之按照数字抽签原理分成试验和对照两组,每组39例。其中,试验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为46-78岁,平均(61.9±5.6)岁;病程为26-49d,平均(37.1±9.6)do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为45-79岁,平均(61.3±5.7)岁;病程为27-50d,平均(37.4±9.2)d。患者都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头颅MRI亦或者是CT检查确诊符合偏瘫肩痛诊断标准[2],年龄≤80岁,且能积极配合完成各项检查与治疗。比较各组的肩痛病程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3]
(1)意识不清者。(2)认知功能障碍者。(3)合并严重心肾等脏器功能疾病者。(4)由其它原因所致的肩痛者。(5)中途退出治疗者。
1.3 方法
78例入组病患都接受常规治疗:降血压、改善脑循环、脱水、抗感染以及扩血管等,同时予以运动训练和体位摆放等基础康复治疗。试验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之上加用中药热敷十穴位按压疗法,详细如下:
(1)中药热敷。组方:透骨草,50g;生川乌,50g;木瓜,30g;生草乌,50g;泽泻,30g;独活,30g;羌活,30g;细辛,30g;威灵仙,30g。诸药配伍好后碾成粉末,并分别装在两个布袋(25cm*15cm)当中。将装有中药粉末的布袋装订好,然后再将之浸泡于清水中,保持10min,随后再将布袋取出放在微波炉中,以高火处理3-4min备用。利用毛巾对布袋进行包裹,然后再贴敷于患者的压痛点和阿是穴上。两个中药布袋交替使用30min/次,1剂/d。
(2)穴位按压。选择肩井穴、手三里穴、中渚穴、合谷穴、上臑穴、肩髎穴、曲池穴、极泉穴、四读穴、臂臑穴以及外关穴等。坐位,利用双手大拇指对患者的上述穴位进行科学的按压,需向前、内以及向上固定施压,力度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需持续按压10-30s,2次/d。两组都维持治疗7d。
1.4 评价指标
对两组治疗7d后的疼痛程度利用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进行评估,分值越高,提示疼痛越剧烈。
1.5 疗效判定标准[4]
(1)显效,关节疼痛和水肿等症状彻底消失;手部小肌肉未萎缩;活动功能恢复正常。(2)有效,关节疼痛和水肿等症状基本消失;手部小肌肉轻度萎缩;关节功能受到一定限制。(3)无效,疼痛等症状未改善;肌肉萎缩较明显;关节活动功能严重受限。各组疗效的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例数*100%。
1.6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20.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AS评分
经评估,试验组治疗7d后的VAS评分为(1.26±0.73)分,明显比对照组的(3.47±1.02)分低,组间差异显著(t=11.0032,P<0.05)。
2.2 治疗效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4.87%,和对照组的76.92%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1。
3 讨论
祖国医学中,脑卒中后肩痛被纳入“痹症”的范畴之中,病机为阴寒内聚、气血闭阻不通以及筋脉凝滞收引,通过中药热敷的方式,可有效刺激患者的局部皮肤,让药物经温热之力直接到达病听,从而达到最终的治疗目的。在中药热敷之后对患者辅以穴位按压,可有效增强其肩部的血液循环功能,有效解除关节囊和肌间黏连,并起到通络止痛以及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研究表明,中药热敷联合穴位按压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经脉气血运行情况,同时还有助于促进筋脉濡养恢复正常,能显著降低气血壅滞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实现通则不痛的效果。此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的临床疗效和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中药热敷联合穴位按压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后肩痛病患的血液循环功能、促进患肢异常痉挛症状缓解、增强局部代谢功能以及减轻肩痛程度等均具有比较显著的作用。
总之,于脑卒中后肩痛常规治疗中合理应用中药热敷联合穴位按压疗法,安全性高,疗效显著,可供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洪敏巧,沈雪琴,元国芬等.中药热敷联合穴位按压治疗iu卒中后肩痛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2,11(6):568-570.
[2]姜德遠.痉挛治疗仪联合中药热敷和强化肩押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2):42-44.
[3]王培力.中药热敷按摩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饮食保健,2016,3(5):97-98,99.
[4]赵丽娟.中药刮痧配合艾灸治疗脑卒中后肩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7):1223-1224.
【关键词】穴位按压;脑卒中后肩痛;中药热敷;疗效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8)01-133-01
在脑卒中并发症中,肩痛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1],脑卒中病患发生肩痛的概率在12.5-70%的范围之内,且多发于脑卒中后1-12w,以肩关节以及手腕部疼痛、萎缩、肿胀与肌肉强直等为主症,可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预后效果。本文旨在研究中药热敷与穴位按压联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4月-2017年6月本院接诊的脑卒中后肩痛病患78例,将之按照数字抽签原理分成试验和对照两组,每组39例。其中,试验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为46-78岁,平均(61.9±5.6)岁;病程为26-49d,平均(37.1±9.6)do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为45-79岁,平均(61.3±5.7)岁;病程为27-50d,平均(37.4±9.2)d。患者都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头颅MRI亦或者是CT检查确诊符合偏瘫肩痛诊断标准[2],年龄≤80岁,且能积极配合完成各项检查与治疗。比较各组的肩痛病程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3]
(1)意识不清者。(2)认知功能障碍者。(3)合并严重心肾等脏器功能疾病者。(4)由其它原因所致的肩痛者。(5)中途退出治疗者。
1.3 方法
78例入组病患都接受常规治疗:降血压、改善脑循环、脱水、抗感染以及扩血管等,同时予以运动训练和体位摆放等基础康复治疗。试验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之上加用中药热敷十穴位按压疗法,详细如下:
(1)中药热敷。组方:透骨草,50g;生川乌,50g;木瓜,30g;生草乌,50g;泽泻,30g;独活,30g;羌活,30g;细辛,30g;威灵仙,30g。诸药配伍好后碾成粉末,并分别装在两个布袋(25cm*15cm)当中。将装有中药粉末的布袋装订好,然后再将之浸泡于清水中,保持10min,随后再将布袋取出放在微波炉中,以高火处理3-4min备用。利用毛巾对布袋进行包裹,然后再贴敷于患者的压痛点和阿是穴上。两个中药布袋交替使用30min/次,1剂/d。
(2)穴位按压。选择肩井穴、手三里穴、中渚穴、合谷穴、上臑穴、肩髎穴、曲池穴、极泉穴、四读穴、臂臑穴以及外关穴等。坐位,利用双手大拇指对患者的上述穴位进行科学的按压,需向前、内以及向上固定施压,力度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需持续按压10-30s,2次/d。两组都维持治疗7d。
1.4 评价指标
对两组治疗7d后的疼痛程度利用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进行评估,分值越高,提示疼痛越剧烈。
1.5 疗效判定标准[4]
(1)显效,关节疼痛和水肿等症状彻底消失;手部小肌肉未萎缩;活动功能恢复正常。(2)有效,关节疼痛和水肿等症状基本消失;手部小肌肉轻度萎缩;关节功能受到一定限制。(3)无效,疼痛等症状未改善;肌肉萎缩较明显;关节活动功能严重受限。各组疗效的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例数*100%。
1.6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20.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AS评分
经评估,试验组治疗7d后的VAS评分为(1.26±0.73)分,明显比对照组的(3.47±1.02)分低,组间差异显著(t=11.0032,P<0.05)。
2.2 治疗效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4.87%,和对照组的76.92%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1。
3 讨论
祖国医学中,脑卒中后肩痛被纳入“痹症”的范畴之中,病机为阴寒内聚、气血闭阻不通以及筋脉凝滞收引,通过中药热敷的方式,可有效刺激患者的局部皮肤,让药物经温热之力直接到达病听,从而达到最终的治疗目的。在中药热敷之后对患者辅以穴位按压,可有效增强其肩部的血液循环功能,有效解除关节囊和肌间黏连,并起到通络止痛以及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研究表明,中药热敷联合穴位按压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经脉气血运行情况,同时还有助于促进筋脉濡养恢复正常,能显著降低气血壅滞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实现通则不痛的效果。此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的临床疗效和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中药热敷联合穴位按压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后肩痛病患的血液循环功能、促进患肢异常痉挛症状缓解、增强局部代谢功能以及减轻肩痛程度等均具有比较显著的作用。
总之,于脑卒中后肩痛常规治疗中合理应用中药热敷联合穴位按压疗法,安全性高,疗效显著,可供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洪敏巧,沈雪琴,元国芬等.中药热敷联合穴位按压治疗iu卒中后肩痛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2,11(6):568-570.
[2]姜德遠.痉挛治疗仪联合中药热敷和强化肩押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2):42-44.
[3]王培力.中药热敷按摩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饮食保健,2016,3(5):97-98,99.
[4]赵丽娟.中药刮痧配合艾灸治疗脑卒中后肩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7):122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