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基于医院的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fox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按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t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水平分为肾功能正常组[eGFR≥60ml/(rain·1.73m^2)]和肾功能下降组[eGFR〈60ml/(min·1.73m^2)]。应用多变量logistic归分析确定缺血性卒中患者肾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0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8.8%的患者存在肾功能下降。肾功能下降组轻度和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比例与肾功能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均〉0.05),但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组(8.4%对2.6%,X2=5.573,P=0.017)。肾功能下降组小血管闭塞性卒中比例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组(66.2%对46.5%,,=9.962,P=0.002),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比例显著低于。肾功能正常组(19.7%对43.5%,,=15.045,P:0.000)。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老年[优势比(oddsratio,OR)3.30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575-6.918;P=0.002]是肾功能下降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次为女性(OR2.291,95%CI1.355~3.872;P:0.002)和高脂血症(OR2.527,95%CI1.095~5.831;P=0.030)。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肾功能下降与老年、女性和高脂血症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相比,颈动脉血管成形与支架置人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残留或复发狭窄的情况可能更加常见。因此,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的Arquizan等对在EVA-3S试验中接受CAS或CEA治疗的患者再狭窄发生率进行了比较。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很常见,预示短期卒中风险很高。有关TIA患者紧急评价和治疗的循证推荐意见已经发表。然而,这些推荐意见的可靠和一致的执行需要对现有TIA诊治体系做出相应的改变。美国国家卒中协会召集了一个多学科专家小组,提出了医院内TIA诊治体系主要内容的推荐意见,以提高对TIA患者的诊疗质量。专家小组推荐医院制定标准化方案,以确保对TIA
对于住院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苯丙胺结合物理治疗的有效性在各项研究中不尽相同。Schuster等进行了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确定在物理治疗基础上加用右旋苯丙胺(dexanphetamine)能否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主要终点)和运动功能(次要终点)的恢复。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华法林的使用迅速增加。芬兰奥卢大学医院神经科的Huhtakangas等在一个特定人群中探讨了华法林相关脑出血发病率和转归的时间趋势。
据报道,他汀类药物除了降低胆固醇水平之外还具有抗炎和抗血栓形成作用。高雄长庚医院神经科的Tsai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旨在评估先前接受他汀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小板活化标记物和临床转归的影响。
在围手术期和发生出血并发症后通常会停用抗栓药物(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以限制新发或复发性出血的风险。患者也可能因为多种原因停用这些药物,例如成本、不良反应或不愿服药。
业已证实,高血压可导致脑动脉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最近,西洛他唑已经被用于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在抗血小板药物中,包括西洛他唑在内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已经被证明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被认为可促成急性血栓形成事件。虽然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已经得到证实,但对促炎性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波兰波兹南医科大学神经科的Lukasik等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中探讨了阿司匹林对选定的血小板相关炎性生物学标记物的影响。
全脑水肿在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中很常见并且与转归不良有关。由于对其基本机制尚缺乏完整的认识,因此目前尚无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α-生育三烯酚(α-Tocotrienol,TCT)是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一般公认安全”认证的神经保护作用最强的天然维生素E类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Park等提出了α-TCT在体内防止卒中的一种新的分子机制,细胞内氧化型谷胱甘肽水平升高可触发神经细胞死亡,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ultidrug resista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