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加坡读高中,要比在中国时轻松许多。虽然高二了,但每天下午两三点学校就放了学,给大家充分的时间来参加课外活动。由于华文老师的热情推荐,我成功加入了《联合早报》学校体育通讯员俱乐部,开始了自己的学生记者生涯。
《联合早报》是新加坡最知名的华文报纸,而学校体育通讯员俱乐部(简称“体通”)是《联合早报》旗下的一个学生组织。体通在每周三的《联合早报》上拥有一整版的空间,报导新加坡各个学校的体育活动及赛事。负责为这个版面提供素材的,当然就是俱乐部里的成员了。
体通特别鼓励成员采访报道自己学校内的体育活动。五个月前,我采访的关于学校射击比赛的文章幸运地得以见报。说起这篇文章的采访过程,还是蛮曲折的。
那是我第一次在校园内进行采访,缺乏经验的我没有请示任何老师,直接找上了学校射击队的队长。说明自己的身份和来意后,队长同意了我的采访。可是当采访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碰巧经过的社团负责老师用一句话把我打下了冰窖:“如果不事先得到校长的同意,这种采访是不允许的。一切采访过的资料都要上缴!”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在新闻媒体上报道学校社团活动这样的大事,需要通过学校校长或高层领导的同意才可以进行。一切努力都要白费了吗?这可是我的全部心血啊!心急如焚的我连忙拜托负责社团的老师向校长请求批准——校长非常宽厚地同意了。我的采访得以继续:
“所以,这场射击比赛是对全校学生开放的?”
“对。任何年级、任何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参加。”
“举办这场比赛的宗旨是什么呢?”
“为了增强学院之间的联系,当然也是为射击队挖掘具有潜力的队员。”
“既然不收报名费,那你们组织比赛的经费是哪里来的?”
“这样重要的比赛,学校当然会大力支持。”
……
看到文章在报纸上发表的那一刻,我的内心瞬间被喜悦占领了。且不说那优厚的稿费,光是想一想自己的文章得以见报,心中那股自豪感便油然升起。大概每一名记者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登上了报纸时,都会有同样的心情吧。
体通只从新加坡的中学里招收成员,因此在俱乐部举办活动时,常常可以听到中学生们聚在一起议论各自的学校、老师及社团。久而久之,体通也渐渐具备了新加坡中学信息交流站的功能。来自不同学校的成员常常将新鲜的故事带到这里来分享。还有部分热心的老成员,在考上大学后还会回来参加活动,带给我们象牙塔里的见闻。
由于体通是一个以华语为主的组织,所以在新加坡留学的学生都愿意加入。在那里,常常能听到中国不同区域的方言:从爽朗的东北腔到绵软的吴侬软语,应有尽有。有一些地区的方言很有特色,与普通话相差甚远。一位来自湖南的同学特意用湖南方言讲了一个小故事,她连续将故事重复了三遍,我们却仍没有听懂来龙去脉。直到她用普通话解释了一遍,我们才恍然大悟。事后笑称:原来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也需要翻译的。
俱乐部不仅使我接触到很多年龄相当的中国留学生,还结识了不少新加坡本地的同学。他们抱着对华文极大的热忱加入了体通。
记得去年胡锦涛主席访问新加坡时,特意参观了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主席在新加坡为数众多的中学里唯独选中了南洋女中,与学校大力发展华文教育脱不了干系。为了使学生们了解更多中国文化的精髓,南洋女中还与上海复旦附中建立了交换生计划。在交换生计划中,南洋女中的学生在复旦附中上课,与中国学生一起交流学习。
在体通,来自南洋女中的学生占的比例也是不小的。胡主席对女中的访问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她们学习华文的热情,今年年初就有六七个南洋女中的学生同时报名申请加入。
3月中旬,体通举办了一期记者研习营。为了提高我们这些“菜鸟体育记者”的水平,体通特地安排了一次像模像样的“记者招待会”,给我们一个与新加坡国家运动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我们采访的对象就是许圣隆——新加坡著名的帆船选手。
新加坡在国际上并不是一个以体育运动见长的国家,因此新加坡的优秀运动员也鲜为人知。当我见到许圣隆时,很难想象充满朝气的他参加过三次亚运会、一次奥运会,还取得过不俗的战绩。这样出类拔萃的国家级选手,却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他在体通负责人郭小姐的带领下走进“记者招待会”现场,刚刚入座,就听到问题像雨后春笋般争先恐后地冒了出来。
“许先生,请问您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帆船这项运动?”
“您后悔过把帆船这项运动作为自己的职业吗?”
“在您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过哪些挫折与困难?您又是怎样克服的?”
“许先生,您打算在退役后从事什么职业呢?”
……
这完全就是记者招待会时的真实写照:层出不穷的问题,自信坦然的采访对象,简洁有序的回答。手中的笔在记录本上写写画画,一刻都没有停下过。
自小我便立下了宏伟志愿,要做一名新闻记者。可直到现在,我才体会到记者的工作是多么的辛苦。
长达两个小时的记者招待会上,我自始至终都在全神贯注地听着运动员和“记者”之间的交流,生怕错过一个微小的细节。右手因不停地记录而变得酸痛,却舍不得停下来休息。不过手写速度终究不及运动员的语速,当记者招待会结束后重新阅读记录时,已经辨别不出自己的笔迹。当时脑海中唯一的念头就是:要是会速记该多好啊!
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职业记者身边都配备着专业录音笔——既为自己减轻记录的负担,又可以更详实地复述受访者的原话。
记者招待会后,所有体通成员与许圣隆拍了大合影。还有很多热情的粉丝留下来,排队等待许圣隆的签名。
又一个周三的早上,我激动地翻开《联合早报》,在学校体育版上发现了那张合影。照片占了报纸四分之一个版面,帅气的帆船手被我们围在中间,微笑着挥手。镜头中每个人都满脸的阳光灿烂。
体通不仅教会我们怎样采访名人,还教会我们怎样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同龄朋友。
那天,体通的总负责人郭小姐告诉我们,俱乐部即将举办“第一届青少年奥林匹克传媒交流会”,届时将有来自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匈牙利、乌克兰等21个国家的中学生代表来这里参观。
作为体通的一员,我的任务就是在这些学生参观完俱乐部之后进行采访,收集他们对此次参观的感想及意见。
由于这些同学均来自不讲华语的国家,所以我和他们之间只能用英语进行交流。
第一次用英文采访,紧张溢于言表。郭小姐一直在鼓励我:“去和他们聊聊青少年共同关心的事物,比如喜欢的歌手、动漫、博客等。一旦打开了话匣子,后面的采访就好办了。加油!”
我四下环顾,发现了一个在角落里安静看书的牙买加女生。我朝她走去:“你好!我是体通俱乐部的赵培,可以打扰你几分钟吗?”
“可以。”她微笑着回答。
“请问你对这次安排的活动满意吗?有没有什么意见建议?”
“挺满意的。活动不错。没什么建议。”
“没有建议啊?好的。谢谢!”
一连这样问了几个人,都得到了相似的回答。郭小姐看出了问题所在,善意地提醒我:“你不要问他们对这次活动满不满意,这样99%的人都会出于礼貌回答满意的。要问他们‘你觉得我们这次活动最大的缺点在哪里’,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地思考,把意见告诉你。”
我恍然大悟,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采访方式,以主动出击找问题为主,采访了五六个欧洲同学,获得了不少宝贵的意见。
“除了收集意见,你还可以问问他们下次还会参加类似的活动吗,来看看他们对本次活动的满意程度。”郭小姐又悄悄地提醒我,“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尽量委婉地提问,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做学生通讯员如此,将来做了职业记者也是如此。”
这样一天下来,我学到了很多做记者的艺术。
“当初建立俱乐部的初衷,就是想让中学生了解新闻媒体的运作原理,让大家体验记者这个职业,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认真考虑自己的职业取向,从而对未来的人生规划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郭小姐说,“你今天做的工作和专业记者的工作还相去甚远,加油吧!”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现在我回头看看走过的道路,发现自己在体通里成长了很多。虽然参加了很多课外活动,但并没有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反而在社会的锻炼中更加成熟勇敢,为将来融入社会、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积累了宝贵经验。
《联合早报》是新加坡最知名的华文报纸,而学校体育通讯员俱乐部(简称“体通”)是《联合早报》旗下的一个学生组织。体通在每周三的《联合早报》上拥有一整版的空间,报导新加坡各个学校的体育活动及赛事。负责为这个版面提供素材的,当然就是俱乐部里的成员了。
体通特别鼓励成员采访报道自己学校内的体育活动。五个月前,我采访的关于学校射击比赛的文章幸运地得以见报。说起这篇文章的采访过程,还是蛮曲折的。
那是我第一次在校园内进行采访,缺乏经验的我没有请示任何老师,直接找上了学校射击队的队长。说明自己的身份和来意后,队长同意了我的采访。可是当采访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碰巧经过的社团负责老师用一句话把我打下了冰窖:“如果不事先得到校长的同意,这种采访是不允许的。一切采访过的资料都要上缴!”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在新闻媒体上报道学校社团活动这样的大事,需要通过学校校长或高层领导的同意才可以进行。一切努力都要白费了吗?这可是我的全部心血啊!心急如焚的我连忙拜托负责社团的老师向校长请求批准——校长非常宽厚地同意了。我的采访得以继续:
“所以,这场射击比赛是对全校学生开放的?”
“对。任何年级、任何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参加。”
“举办这场比赛的宗旨是什么呢?”
“为了增强学院之间的联系,当然也是为射击队挖掘具有潜力的队员。”
“既然不收报名费,那你们组织比赛的经费是哪里来的?”
“这样重要的比赛,学校当然会大力支持。”
……
看到文章在报纸上发表的那一刻,我的内心瞬间被喜悦占领了。且不说那优厚的稿费,光是想一想自己的文章得以见报,心中那股自豪感便油然升起。大概每一名记者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登上了报纸时,都会有同样的心情吧。
体通只从新加坡的中学里招收成员,因此在俱乐部举办活动时,常常可以听到中学生们聚在一起议论各自的学校、老师及社团。久而久之,体通也渐渐具备了新加坡中学信息交流站的功能。来自不同学校的成员常常将新鲜的故事带到这里来分享。还有部分热心的老成员,在考上大学后还会回来参加活动,带给我们象牙塔里的见闻。
由于体通是一个以华语为主的组织,所以在新加坡留学的学生都愿意加入。在那里,常常能听到中国不同区域的方言:从爽朗的东北腔到绵软的吴侬软语,应有尽有。有一些地区的方言很有特色,与普通话相差甚远。一位来自湖南的同学特意用湖南方言讲了一个小故事,她连续将故事重复了三遍,我们却仍没有听懂来龙去脉。直到她用普通话解释了一遍,我们才恍然大悟。事后笑称:原来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也需要翻译的。
俱乐部不仅使我接触到很多年龄相当的中国留学生,还结识了不少新加坡本地的同学。他们抱着对华文极大的热忱加入了体通。
记得去年胡锦涛主席访问新加坡时,特意参观了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主席在新加坡为数众多的中学里唯独选中了南洋女中,与学校大力发展华文教育脱不了干系。为了使学生们了解更多中国文化的精髓,南洋女中还与上海复旦附中建立了交换生计划。在交换生计划中,南洋女中的学生在复旦附中上课,与中国学生一起交流学习。
在体通,来自南洋女中的学生占的比例也是不小的。胡主席对女中的访问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她们学习华文的热情,今年年初就有六七个南洋女中的学生同时报名申请加入。
3月中旬,体通举办了一期记者研习营。为了提高我们这些“菜鸟体育记者”的水平,体通特地安排了一次像模像样的“记者招待会”,给我们一个与新加坡国家运动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我们采访的对象就是许圣隆——新加坡著名的帆船选手。
新加坡在国际上并不是一个以体育运动见长的国家,因此新加坡的优秀运动员也鲜为人知。当我见到许圣隆时,很难想象充满朝气的他参加过三次亚运会、一次奥运会,还取得过不俗的战绩。这样出类拔萃的国家级选手,却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他在体通负责人郭小姐的带领下走进“记者招待会”现场,刚刚入座,就听到问题像雨后春笋般争先恐后地冒了出来。
“许先生,请问您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帆船这项运动?”
“您后悔过把帆船这项运动作为自己的职业吗?”
“在您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过哪些挫折与困难?您又是怎样克服的?”
“许先生,您打算在退役后从事什么职业呢?”
……
这完全就是记者招待会时的真实写照:层出不穷的问题,自信坦然的采访对象,简洁有序的回答。手中的笔在记录本上写写画画,一刻都没有停下过。
自小我便立下了宏伟志愿,要做一名新闻记者。可直到现在,我才体会到记者的工作是多么的辛苦。
长达两个小时的记者招待会上,我自始至终都在全神贯注地听着运动员和“记者”之间的交流,生怕错过一个微小的细节。右手因不停地记录而变得酸痛,却舍不得停下来休息。不过手写速度终究不及运动员的语速,当记者招待会结束后重新阅读记录时,已经辨别不出自己的笔迹。当时脑海中唯一的念头就是:要是会速记该多好啊!
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职业记者身边都配备着专业录音笔——既为自己减轻记录的负担,又可以更详实地复述受访者的原话。
记者招待会后,所有体通成员与许圣隆拍了大合影。还有很多热情的粉丝留下来,排队等待许圣隆的签名。
又一个周三的早上,我激动地翻开《联合早报》,在学校体育版上发现了那张合影。照片占了报纸四分之一个版面,帅气的帆船手被我们围在中间,微笑着挥手。镜头中每个人都满脸的阳光灿烂。
体通不仅教会我们怎样采访名人,还教会我们怎样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同龄朋友。
那天,体通的总负责人郭小姐告诉我们,俱乐部即将举办“第一届青少年奥林匹克传媒交流会”,届时将有来自澳大利亚、德国、俄罗斯、匈牙利、乌克兰等21个国家的中学生代表来这里参观。
作为体通的一员,我的任务就是在这些学生参观完俱乐部之后进行采访,收集他们对此次参观的感想及意见。
由于这些同学均来自不讲华语的国家,所以我和他们之间只能用英语进行交流。
第一次用英文采访,紧张溢于言表。郭小姐一直在鼓励我:“去和他们聊聊青少年共同关心的事物,比如喜欢的歌手、动漫、博客等。一旦打开了话匣子,后面的采访就好办了。加油!”
我四下环顾,发现了一个在角落里安静看书的牙买加女生。我朝她走去:“你好!我是体通俱乐部的赵培,可以打扰你几分钟吗?”
“可以。”她微笑着回答。
“请问你对这次安排的活动满意吗?有没有什么意见建议?”
“挺满意的。活动不错。没什么建议。”
“没有建议啊?好的。谢谢!”
一连这样问了几个人,都得到了相似的回答。郭小姐看出了问题所在,善意地提醒我:“你不要问他们对这次活动满不满意,这样99%的人都会出于礼貌回答满意的。要问他们‘你觉得我们这次活动最大的缺点在哪里’,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地思考,把意见告诉你。”
我恍然大悟,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采访方式,以主动出击找问题为主,采访了五六个欧洲同学,获得了不少宝贵的意见。
“除了收集意见,你还可以问问他们下次还会参加类似的活动吗,来看看他们对本次活动的满意程度。”郭小姐又悄悄地提醒我,“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尽量委婉地提问,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做学生通讯员如此,将来做了职业记者也是如此。”
这样一天下来,我学到了很多做记者的艺术。
“当初建立俱乐部的初衷,就是想让中学生了解新闻媒体的运作原理,让大家体验记者这个职业,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认真考虑自己的职业取向,从而对未来的人生规划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郭小姐说,“你今天做的工作和专业记者的工作还相去甚远,加油吧!”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现在我回头看看走过的道路,发现自己在体通里成长了很多。虽然参加了很多课外活动,但并没有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反而在社会的锻炼中更加成熟勇敢,为将来融入社会、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