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课件在各个学科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多媒体教学并未取得人们预想的效果,人们反思了课件的应用,分析其原因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教师如何合理使用课件。
关键词:化学 课件 教学 使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运用计算机知识将画面动态图像、声音、文字的形式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并呈现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多种形式、多个途径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其优势集中在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方面。采用新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较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气氛,使化学知识更加易于理解,使学生烦躁的心情得到缓释,使紧张运转的思维得以平稳切换,为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起积极的辅助作用。然而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不是“为用而用”,因此多媒体课件或素材不是课堂的主角,只是教学过程的点缀品、增趣点、点睛之笔。多媒体素材的应用是教师教学不及或难于触及的补充,是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可视性而呈现,是扩大知识视野的窗口,它无法替代教师的指导作用和人格魅力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在使用课件时需恰当,使其为传授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教师传授知识提供便利。本文从中学化学教学中课件的使用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解决抽象的、微观的问题时宜用课件
正确地选择并适时地运用多媒体,不仅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想象空间,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空间网,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讲解、传授、突破知识难点的作用和目的。比如:在讲授“晶体结构”时,一个晶胞内存在多种原子,这一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十分困难,为此,我们首先设计一个单原子结构的组合体,用闪烁的形式使学生认清原子的内部构成,然后用动画的形式将各原子叠加成晶体结构,使之旋转,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清晶体整体结构形状,接下来依次将各部分分离,再将其合并,这样直观、形象、清晰地表明了晶体的叠加过程,以最佳的效果展现整个晶胞的结构,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二、创设情景时宜用课件
为了让学生了解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为了让化学和学生更加亲近,也为了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采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呈现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情境,为教学内容增添色彩。
1.呈现化学与生活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与生活的知识是很有益处的,因为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化学离他们的生活很近,学化学是有实用价值的。
2.拓展化学前沿的知识
例:在学完金属晶体的导电性知识时,可以呈现超导体的基本知识和产品图片,供学生阅读,以扩大其视野;在学习胶体知识前,可以下载和呈现“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又如在学习蛋白质知识前,可以下载和呈现“基因工程”“亲子鉴定”等方面的内容。呈现一些最新科技动态和化学前沿课题、科技成果等,可以让喜欢化学的学生提高认识,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介绍与传授知识相关的化学史
化学史也是一部思维史,模拟化学史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化学家的分析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玻尔用王水溶解金质奖章、苯环的发现等。
4.呈现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氧化铝知识前,可先展示红宝石和蓝宝石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在学习硅酸盐工业知识前,可以呈现水泥工业、玻璃工业、陶瓷工业的实景图片资料;在学习硫酸的工业知识前,可以呈现沸腾炉、接触室、吸收塔等设备的资料;在学习铁的化合物时,可以呈现我们产钢量及铁在自然界中的损失等等。让感兴趣的学生浏览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资料,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氛围,可以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之外的世界,并能增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做到这些是传统教法不可比拟的。
三、教学中不可做的实验宜用课件呈现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实验教学中,有些如极毒、易爆、高价、反应太快或反应太慢的实验都难于实现。即使实验可以做到,但它往往只能给人们以一种宏观的现象和结果,至于实验内在的反应原理以及化学反应所表现出的微观现象,通常是隐藏在宏观现象的背后。这样就会使某些教学内容抽象、枯燥、说服力不强,造成学生难以理解,达不到较好的课堂效果。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验进行模拟,从而吸引学生,刺激学生感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1.需要分析微粒在反应中变化的实验
讲授原电池概念过程中,当向硫酸溶液中同时插入锌片和铜片时,由实验可知在锌片上产生气泡;若用导线把锌片铜片连接起来,只能看见铜片上冒气泡,而实验中的其他变化,如电子流的运动方向和电流的产生等只能从连接外电路的仪表间接地了解,而得失电子的情况只能靠教师口头讲解。如此时加上课件的动画,这一复杂的反应过程便可一目了然,原电池的形成原理能很快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理性认识。
2.呈现化学实验错误操作的后果
化学实验中,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有的学生喜欢将多种药品加在一起或任意改变反应条件,观察究竟会发生什么现象。教师往往会从安全的角度制止学生的上述行为,显然这种无奈的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好奇、探索的求知精神。而课件可以根据不同的反应物和实验条件模拟显示不同的实验过程和结果,从而给学生创造更为广阔,更具自主性的探索空间。
3.危险系数较高的实验
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一般总尽量选择较安全的实验。像爆炸实验、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实验,如氢氯光照实验,氢氟在暗处发生爆炸实验,苯酚与溴合成溴苯实验等都可用计算机模拟。
4.反应速率过快或过慢的实验
受时间因素及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過慢的实验,如铁的生锈实验、胶体的电泳实验等,采用模拟实验可摆脱这种时间上的限制而在课堂上呈现。
四、对图表宜用多媒体
图表是用来对章节或某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教师无论是讲解,还是落实在黑板上,都是又费时又费力,学生学起来感觉到效果也不好。如果将各种图表做成课件,可以既清晰又直观地把知识要点展示给学生。例:总结、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含氧酸盐与氧化物”关系的总结、对比。
计算机课件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但教学中,必要的讲解、提问、分析等仍需教师完成;学生的认知反馈,非智力因素的激励,课件也是无能为力的。例如:讲解计算时,教师利用粉笔和黑板就可以做到边写边讲边分析,学生能够很好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举一反三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另外,电脑实验只是实验录像或模拟实验,学生对它的感受远不如真实的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特别是一些学生实验,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传统教学中的板书以其独特的板书艺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时也提纲挈领地给学生展示了条理性、示范性、精练性和启发性,便于学生课堂笔记和课后复习。再有,教师的个人魅力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中是计算机和虚拟网络世界无法替代的。
简而言之,计算机化学课件是用来辅助教学的,不是所有的化学教学内容都适于用课件教学。如用常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内容,就没有必要用课件教学。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依需要而体现的,它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它的呈现要因材而异、因人而异、因需而异。
参考文献:
[1] 朱明辉,《计算机化学课件如何更好地辅助教学》,《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04
[2]农国才,《化学CAI课件中动画的制作与使用初探》,《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S1
[3] 孔昭生,《中学教学中应恰当运用多媒体》,《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年259期
[4] 王永新、邹开煌,《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及作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年q
关键词:化学 课件 教学 使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运用计算机知识将画面动态图像、声音、文字的形式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并呈现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多种形式、多个途径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其优势集中在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方面。采用新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较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气氛,使化学知识更加易于理解,使学生烦躁的心情得到缓释,使紧张运转的思维得以平稳切换,为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起积极的辅助作用。然而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不是“为用而用”,因此多媒体课件或素材不是课堂的主角,只是教学过程的点缀品、增趣点、点睛之笔。多媒体素材的应用是教师教学不及或难于触及的补充,是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可视性而呈现,是扩大知识视野的窗口,它无法替代教师的指导作用和人格魅力的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在使用课件时需恰当,使其为传授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教师传授知识提供便利。本文从中学化学教学中课件的使用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解决抽象的、微观的问题时宜用课件
正确地选择并适时地运用多媒体,不仅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想象空间,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空间网,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讲解、传授、突破知识难点的作用和目的。比如:在讲授“晶体结构”时,一个晶胞内存在多种原子,这一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十分困难,为此,我们首先设计一个单原子结构的组合体,用闪烁的形式使学生认清原子的内部构成,然后用动画的形式将各原子叠加成晶体结构,使之旋转,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清晶体整体结构形状,接下来依次将各部分分离,再将其合并,这样直观、形象、清晰地表明了晶体的叠加过程,以最佳的效果展现整个晶胞的结构,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二、创设情景时宜用课件
为了让学生了解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为了让化学和学生更加亲近,也为了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采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呈现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情境,为教学内容增添色彩。
1.呈现化学与生活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与生活的知识是很有益处的,因为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化学离他们的生活很近,学化学是有实用价值的。
2.拓展化学前沿的知识
例:在学完金属晶体的导电性知识时,可以呈现超导体的基本知识和产品图片,供学生阅读,以扩大其视野;在学习胶体知识前,可以下载和呈现“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又如在学习蛋白质知识前,可以下载和呈现“基因工程”“亲子鉴定”等方面的内容。呈现一些最新科技动态和化学前沿课题、科技成果等,可以让喜欢化学的学生提高认识,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介绍与传授知识相关的化学史
化学史也是一部思维史,模拟化学史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会化学家的分析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玻尔用王水溶解金质奖章、苯环的发现等。
4.呈现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氧化铝知识前,可先展示红宝石和蓝宝石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在学习硅酸盐工业知识前,可以呈现水泥工业、玻璃工业、陶瓷工业的实景图片资料;在学习硫酸的工业知识前,可以呈现沸腾炉、接触室、吸收塔等设备的资料;在学习铁的化合物时,可以呈现我们产钢量及铁在自然界中的损失等等。让感兴趣的学生浏览教师提供的多媒体资料,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氛围,可以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之外的世界,并能增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做到这些是传统教法不可比拟的。
三、教学中不可做的实验宜用课件呈现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实验教学中,有些如极毒、易爆、高价、反应太快或反应太慢的实验都难于实现。即使实验可以做到,但它往往只能给人们以一种宏观的现象和结果,至于实验内在的反应原理以及化学反应所表现出的微观现象,通常是隐藏在宏观现象的背后。这样就会使某些教学内容抽象、枯燥、说服力不强,造成学生难以理解,达不到较好的课堂效果。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实验进行模拟,从而吸引学生,刺激学生感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1.需要分析微粒在反应中变化的实验
讲授原电池概念过程中,当向硫酸溶液中同时插入锌片和铜片时,由实验可知在锌片上产生气泡;若用导线把锌片铜片连接起来,只能看见铜片上冒气泡,而实验中的其他变化,如电子流的运动方向和电流的产生等只能从连接外电路的仪表间接地了解,而得失电子的情况只能靠教师口头讲解。如此时加上课件的动画,这一复杂的反应过程便可一目了然,原电池的形成原理能很快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理性认识。
2.呈现化学实验错误操作的后果
化学实验中,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有的学生喜欢将多种药品加在一起或任意改变反应条件,观察究竟会发生什么现象。教师往往会从安全的角度制止学生的上述行为,显然这种无奈的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好奇、探索的求知精神。而课件可以根据不同的反应物和实验条件模拟显示不同的实验过程和结果,从而给学生创造更为广阔,更具自主性的探索空间。
3.危险系数较高的实验
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一般总尽量选择较安全的实验。像爆炸实验、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实验,如氢氯光照实验,氢氟在暗处发生爆炸实验,苯酚与溴合成溴苯实验等都可用计算机模拟。
4.反应速率过快或过慢的实验
受时间因素及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過慢的实验,如铁的生锈实验、胶体的电泳实验等,采用模拟实验可摆脱这种时间上的限制而在课堂上呈现。
四、对图表宜用多媒体
图表是用来对章节或某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教师无论是讲解,还是落实在黑板上,都是又费时又费力,学生学起来感觉到效果也不好。如果将各种图表做成课件,可以既清晰又直观地把知识要点展示给学生。例:总结、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含氧酸盐与氧化物”关系的总结、对比。
计算机课件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但教学中,必要的讲解、提问、分析等仍需教师完成;学生的认知反馈,非智力因素的激励,课件也是无能为力的。例如:讲解计算时,教师利用粉笔和黑板就可以做到边写边讲边分析,学生能够很好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举一反三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另外,电脑实验只是实验录像或模拟实验,学生对它的感受远不如真实的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特别是一些学生实验,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传统教学中的板书以其独特的板书艺术,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时也提纲挈领地给学生展示了条理性、示范性、精练性和启发性,便于学生课堂笔记和课后复习。再有,教师的个人魅力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中是计算机和虚拟网络世界无法替代的。
简而言之,计算机化学课件是用来辅助教学的,不是所有的化学教学内容都适于用课件教学。如用常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内容,就没有必要用课件教学。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依需要而体现的,它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它的呈现要因材而异、因人而异、因需而异。
参考文献:
[1] 朱明辉,《计算机化学课件如何更好地辅助教学》,《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04
[2]农国才,《化学CAI课件中动画的制作与使用初探》,《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S1
[3] 孔昭生,《中学教学中应恰当运用多媒体》,《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年259期
[4] 王永新、邹开煌,《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及作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年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