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极为重要。本文通过问卷和走访调查,对某农村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研究,探讨有效提高课外体育活动整体效益的有关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外体育活动 ;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2-030-01
一、问题提出
现在小学生面临着繁重的课业学习和激烈的竞争,学生不得不减少甚至放弃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进而导致体能急剧下降,一些学生甚至每年请病假超过10天以上。因此,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显得尤危重要。本文通过对某农村中心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情况的调查与研究,为以后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课的整体效益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抽样调查某农村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同学,研究内容包括组织形式,老师、学生重视程度、场地器材等。
2.研究方法
调查法 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进行问卷和走访,调查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
三、结论与分析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及目的意义
1.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
(1)内容丰富,组织形式多样。
(2)自愿和调整性规定结合。
(3)独立性和补偿性相结合。
2.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
(1)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
(2)丰富体育知识,提高体能和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
(4)培养体育兴趣,激发体育动机,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某农村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1.学校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重视程度的分析
调查显示,学校认真贯彻和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安排好课外体育活动课,并进行组织和指导。但在执行过程中,不能落到实处,部分学生还是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使课外体育活动课流于形式。
2.场地器材状况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学生人数多(一个年级同时上课),场地小,器材少,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同时活动。
(三)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分析
采取俱乐部形式,自愿和调整相结合
1.篮球俱乐部。
2.足球俱乐部。
3.乒乓球俱乐部。
4.羽毛球俱乐部。
5.排球俱乐部。
6.田径俱乐部。
(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人数、态度的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由于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自由,吸引大多数同学参加。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度和喜欢程度。
由上表可以得出,大多数学生喜欢上课外体育活动课,男生积极性好于女生。
(五)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1.学习紧张、课业繁重是制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最关键的因素。
2.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家庭、社会、学校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3.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也制约了课外体育活动开展。
4.教师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挫伤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5.个别学生自主活动能力差,怕吃苦、受累。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教师(体育教师、班主任教师)没有按要求严格执行。
2.场地器材缺乏、不足。
3.活动内容较少,缺乏可选择性(特别是女生)。
4.男生多选择篮球、乒乓球等,女生只有排球和羽毛球。
5.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较多,最突出问题是学习紧张、课业繁重、升学压力大。
(二)建议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力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2.建立、健全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体系,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效能。
3.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的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考核。
4.扩大体育场地,增加体育器材和设施。
5.多开展群体性活动,各班级、年级可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
6.与课余训练结合,为上级学校输送体育人才。
7.重视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的辅导,培养学生养成独立锻炼身体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让学生在身体锻炼中感受快乐,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1]李祥林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毛振明等著.《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外体育活动 ;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2-030-01
一、问题提出
现在小学生面临着繁重的课业学习和激烈的竞争,学生不得不减少甚至放弃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进而导致体能急剧下降,一些学生甚至每年请病假超过10天以上。因此,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显得尤危重要。本文通过对某农村中心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情况的调查与研究,为以后提高课外体育活动课的整体效益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抽样调查某农村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同学,研究内容包括组织形式,老师、学生重视程度、场地器材等。
2.研究方法
调查法 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进行问卷和走访,调查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
三、结论与分析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及目的意义
1.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
(1)内容丰富,组织形式多样。
(2)自愿和调整性规定结合。
(3)独立性和补偿性相结合。
2.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
(1)与体育教学相辅相成。
(2)丰富体育知识,提高体能和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
(4)培养体育兴趣,激发体育动机,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某农村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1.学校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重视程度的分析
调查显示,学校认真贯彻和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安排好课外体育活动课,并进行组织和指导。但在执行过程中,不能落到实处,部分学生还是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使课外体育活动课流于形式。
2.场地器材状况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学生人数多(一个年级同时上课),场地小,器材少,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同时活动。
(三)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分析
采取俱乐部形式,自愿和调整相结合
1.篮球俱乐部。
2.足球俱乐部。
3.乒乓球俱乐部。
4.羽毛球俱乐部。
5.排球俱乐部。
6.田径俱乐部。
(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人数、态度的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由于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自由,吸引大多数同学参加。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度和喜欢程度。
由上表可以得出,大多数学生喜欢上课外体育活动课,男生积极性好于女生。
(五)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1.学习紧张、课业繁重是制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最关键的因素。
2.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家庭、社会、学校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3.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也制约了课外体育活动开展。
4.教师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挫伤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5.个别学生自主活动能力差,怕吃苦、受累。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教师(体育教师、班主任教师)没有按要求严格执行。
2.场地器材缺乏、不足。
3.活动内容较少,缺乏可选择性(特别是女生)。
4.男生多选择篮球、乒乓球等,女生只有排球和羽毛球。
5.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较多,最突出问题是学习紧张、课业繁重、升学压力大。
(二)建议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力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2.建立、健全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体系,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效能。
3.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的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考核。
4.扩大体育场地,增加体育器材和设施。
5.多开展群体性活动,各班级、年级可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
6.与课余训练结合,为上级学校输送体育人才。
7.重视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的辅导,培养学生养成独立锻炼身体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让学生在身体锻炼中感受快乐,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1]李祥林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毛振明等著.《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