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隐性知识探析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65210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隐性知识的概念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85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察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二、隐性知识的特征
  
  1.默会性: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隐性知识一般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
  2.个体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受”的方式进行。另外,这里需要区别“个体性”与“主观性”。波兰尼认为,和主观心理状态之局限于一己的、私人的感受不同,个体知识是认识者以高度的责任心(resposibility),带着普遍的意图(universal intent),在接触外部实在(external reality)的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可见,个体的不同于主观的,关键在于前者包含了一个普遍的、外在的维度。
  3.非理性:显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逻辑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它能够理性地进行反思,而隐性知识是通过人们的身体感官或者直觉、领悟获得的,因此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由于隐性知识的非理性特征,所以人们不能对它进行理性地批判。
  4.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联系的,它总是依托特定情境中存在的,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这也是隐性知识的很重要的特征。
  5.文化性: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析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或者说,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隐性知识“体系”,包括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
  6.偶然性与随意性:隐性知识比较偶然、比较随意,很难捕捉,所以获取的时候就比显性知识要困难。
  7.相对性:这里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二是相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隐性知识,但是同时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已经是显性知识,反之亦然。
  8.稳定性: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与观念、信仰等一样,不易受环境的影响改变,它较少受年龄影响,不易消退遗忘,也就意味着个体一旦拥有某种隐性知识就难以对其进行改造。这意味着隐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9.整体性:尽管隐性知识往往显得缺乏逻辑结构,然而,它是个体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是完整、和谐、统一的主体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其本身也是整体统一,不可分割的。
  
  三、教师的隐性知识的特点
  
  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总是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请专家名人作报告,讲授新观念、新思想;请教师教育者系统开课,讲授新科学、新理论;让教师掌握新技术、新方法,这一切都有重要价值。然而,在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就是促进学校教师隐性专业知识的显性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在教师教育和课程发展中,特别重视教师的专业反省能力和教师专业经验,要求教师不仅学习已经格式化、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而且要求教师探索和学习处于隐性状态的教师专业知识,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从而实现教师终身的专业成长。例如,英国行动研究倡导者埃里奥特等人就十分重视学校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相信他们能够通过行动研究来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他们自身和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他甚至认为,校本课程的基本指向之一就是“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课程,是使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教学是一个贮存着大量隐性知识的专业。“教学无定法”这句老话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学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效方法,以及尚未规范和显性化了的知识。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既有共同的成长规律,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倾向、认知风格、成长节奏,以及由这些要素经过独特组合而形成的心理和认知结构。另外,每个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和面对的教育对象也是独特的,因此,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远不止已经被教育专家发现、归纳和格式化的、编码为各分支的教育科学知识,更丰富的知识和才能还积聚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教学和教育经验中。因此要特别重视教师的专业反省能力和教师专业经验,要求教师不仅学习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而且要探索和学习处于隐性状态的教师专业知识,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从而实现教师终身的专业成长。
  专业知识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类,其区别在于:(1)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而隐性知识尚未或难以规范;(2)显性知识背后已经获得了坚实的科学和实证的基础,而隐性知识背后的科学道理还不甚明了;(3)显性知识稳定、明确,而隐性知识难以捉摸;(4)显性知识通常已经过编码或格式化,因此可以用公式、定理、规律、原则、制度、法规、软件编制程序和说明书等方式来表述,而隐性知识更多的需要用诀窍、个人特技、习惯、信念形式来呈现;(5)显性知识的运用者对所用知识有明确的本质认识,隐性知识的运用者对所用知识的内涵认识不清而只是知识模仿;(6)显性知识由于已经用特定的方式表现其稳定、明确的内涵,并且可以反复验证,所以容易储存、传递传授、被人们理解、分享,而隐性知识则不容易储存、传递传授、掌握和分享。
  知识传递和知识创新的四种基本模式:(1)“从显性到显性”。在这种传统模式中,组织中的一些成员会将本组织的各种显性的专业知识,包括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专业标准、专业道德传递给新成员。通过这种模式,新教师能够迅速地了解教师专业的基本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学校规章和一般教育教学知识。经过培训和学习,新教师会将“显性知识”的原则要求有意识地体现在他们的日常举止行动中;(2)“从显性到隐性”。这种知识传递方式主要发生在显性知识分享和内化的过程中,就如驾驶员学习显性的“应知”、“应会”,到将其融入娴熟的技术中,这时显性知识已开始内化和隐性化了;(3)“从隐性到隐性”。许多学校都组织了新老教师结对子、拜师等“带教”活动,这些活动的实质都是“从隐性到隐性”的知识技能传递;(4)“从隐性到显性”。如果优秀教师不只是将经验“潜移默化”地教给青年教师,学校校长也不只是运用多年的工作经验,而是将工作经验开发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控制发展系统,那么,人们也就不仅将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转化为显性的教育和管理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通过传播“产品化”的显性知识,让整个学校、甚至更多教师和校长来学习分享。
  实现专业知识显性化可以通过建立“习得性、发现性和交流性学习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为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可能和空间。在“习得性学习”方面我们提出,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要求。在“交流性学习”方面,我们提出“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启迪借鉴”的目标。在“发现性学习”方面,我们提出了“教师不仅要研究课程、学生,而且要研究自己”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可试用几种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方法,如“课后小结与札记”“教师专业生活史分析”“教育个案集体探讨”“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行动研究”等。
  
  四、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途径
  
  所有知识当中,只有20%是那些把对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看法表述出来,让大家看得到、听得到的显性知识,而另外80%的知识和经验深藏于个人的内心,是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随着个人的流失而流失,不仅造成了知识的浪费,同时也加大了学校对教师个人的依赖。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学校知识库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将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够很好地表达清楚和管理好自己的知识,更少有人能够有时间坐下来把这些智慧输入到一个系统中去。一个产品研发小组可能会设计出一种很棒的新产品,但小组中可能没人会有时间、会愿意把项目过程中的技术传达并描述出来,写入知识库;而且组织内的很多人也未必能够了解研发过程中的具体技术,这就需要找到相关的人员,从知识的拥有者那里把知识提炼出来。而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一些人会拒绝提供他们的知识,因为这对他们的工作是一种威胁。因此,对于知识型教师来说,仅对他们进行业绩考核是不够的,还应当将重点放在如何鼓励他们输出更多的知识,这就需要引入以知识驱动力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具体说来,可以通过以下步骤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1.通过发现、挖掘、引出和沉淀来推动知识从动态隐性转移到动态显性。 “发现”,就是把在教师头脑中的经验、体会通过案例、说明、总结、报告等形式表述出来;“挖掘”,就是对数据进行有目的分析、统计,表述出他们所代表的意义及其背后的规律;“引出”,就是通过会议、调查等方式把教师头脑中的思想火花引出来,然后“沉淀”下来成为可读、可见、可听的知识。
  2.通过试用、修正、判断和固化来推动知识从动态显性转移到静态显性。“试用”,就是对我们设计的工作制度或办法,在工作中去试用或暂行;“修正”,就是对试用中的暂行办法、制度,还有知识进行适应于实际情况的修改;“判断”,就是对提出来的认识,如:报告、介绍、阐述、说明等,请大家一起来判别其正确性,然后“固化”下来,成为正式的报告、计划、制度、介绍、说明等知识。
  3.通过宣传、普及、培训和默化来推动知识从静态显性转移到静态隐性。“宣传”,就是把规范制度、规划方案、正式说明等宣讲给需要他们的员工;“普及”,就是在工作中正式地采用这些规范、制度、方案、标准说明、模版等,并使大家在工作中形成习惯;“培训”,就是对新的规范、制度、方案和其他认识,通过讲座、在线学习、考试等方式让员工都掌握,最后,都“默化”记忆在头脑中,成为有知识的头脑。
  总之,隐性知识是个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重视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它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头等大事,同时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其他文献
感恩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道德素质之一  感恩是一种不求回报的自觉和奉献。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蜜蜂采花而去,嗡嗡的一番表白,这是感恩;葵花向着太阳,永远注视着天空,这是感恩。对有精神作支柱、文化为底蕴的万物之灵来说,知好知歹,有恩当报何其重要。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感恩成为一种健康的心态,我们的身心和灵魂便有一种超拔。  感恩是一种对自然、社会、他人的尊重,是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生命价值的敬
大学生,尤其是师范生毕业后,在2~3年内不适应教学工作的现象叫“缓苗期”,其大大降低了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影响了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师范院校和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本文对缩短乃至消灭“缓苗期”,作一对策分析,其“模式”内容及其依据可概括为五“统一”。    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注重实践,改变了传统的至今仍
目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脑缺血再灌注发生后3-8小时内细胞凋亡程序已启动,如果在缺血后及时治疗,部分脑细胞仍有可能恢复正常。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凋亡途径一旦启动,会引起一系列的凋亡分子改变,通过正反馈或负反馈加重细胞凋亡;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XIAP)能调节凋亡启动分子Caspase-9和效应分子Caspase-3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