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课堂教学是应用语言指导、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和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和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校进行有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本文从优化课堂教学方面,对实现初中语文提高课堂效率进行了初步论述。
关键词: 优化教学 提高效率 教学相长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深刻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每位老师都应该进行一次头脑大冲洗,实行"头脑风暴",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通过学习课改新理念,使自己“洗心革面”、“脱胎换骨”,从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课程观、知识观、质量观、发展观,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基本就是一种“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注重知识教学忽视学法指导”单一性教学模式,这就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心渔”,更要“与之同渔”的教学要求和任务,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
一、抓住学生主体特性,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和学生主体的实际,既要能够实现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又要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但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和教学环境的不同,导致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时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的“人文性、工具性”要求,抓住学生的能动特性和教学活动的多样性等方面,制定切合教学实际的目标任务。如七年级语文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戏蚊之趣”和“丛草之趣”这一教学中心环节里,教师设想将发问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起引导、指点、促进的作用。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积极思维,是研究问题的内部动力,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对学生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成果,从而避免了文章的一元解读,拓宽了教学的广度,逐渐渗透文言文知识学习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二、抓住语文知识特性,优化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利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和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既要遵循教材,又要超越教材”,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充实和调整,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调动自身的知识积累,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现代化。如在“事理说明文”知识讲解时,内容抽象,平淡无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得到有效激发。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而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学会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对“事理说明文”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还对说明方法、说明作用等有了很好的掌握,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授课效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抓住教学要素特性,优化教学过程
学生、教师、课堂作为教学过程的三要素,三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协调,是一个整体推进的有机体。著名教育家周林虎曾经指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对话”是“交流”是“沟通,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课堂为载体所进行的交互影响的一种人际交往活动过程。”因此,教师要抓住教学过程的渐进性、周期性、整体性等特点,根据学生知识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正确处理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要设计具有生活型、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质效的双提升。如在在语病修改知识复习课教学时,教师可以改变过去教师提问、学生解答,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学生练习,教师点评的旧模式,采用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错题剖析;然后让学生总结语病修改的注意事项和方法,最后教师出示拓展性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展现,学生学习能动性、探究性就能得到充分激发。
四、抓住个体差异特性,优化教学方法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育集体的同时,必须看到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关怀备至地教育每一个学生。…… 我们的原则是:既依靠集体教育个人,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推动集体的前进。”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是客观事实,新课程教育改革纲要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可见,教师要及时了解教学方法的新變化,熟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法、情境法、游戏法、合作法、探究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幻灯投影、实物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投影片都是很美丽的风景画,画面精美,知识信息较多,教师只需要抓住与教材内容有联系的知识信息提问,就能起到突出教材重点的作用,而事半功倍,又能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大课堂教学内容密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只有认真借鉴与汲取他人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把语课程改革的精神准确的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课堂教学是学校的核心领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课堂教学的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善于创新,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形成适合学生的新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的双进步。只有这样,才会得出真知灼见;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关键词: 优化教学 提高效率 教学相长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深刻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每位老师都应该进行一次头脑大冲洗,实行"头脑风暴",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通过学习课改新理念,使自己“洗心革面”、“脱胎换骨”,从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课程观、知识观、质量观、发展观,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基本就是一种“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注重知识教学忽视学法指导”单一性教学模式,这就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心渔”,更要“与之同渔”的教学要求和任务,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乐学、好学、善学。
一、抓住学生主体特性,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和学生主体的实际,既要能够实现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又要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但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和教学环境的不同,导致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时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的“人文性、工具性”要求,抓住学生的能动特性和教学活动的多样性等方面,制定切合教学实际的目标任务。如七年级语文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戏蚊之趣”和“丛草之趣”这一教学中心环节里,教师设想将发问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起引导、指点、促进的作用。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积极思维,是研究问题的内部动力,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对学生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成果,从而避免了文章的一元解读,拓宽了教学的广度,逐渐渗透文言文知识学习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二、抓住语文知识特性,优化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利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本和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既要遵循教材,又要超越教材”,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充实和调整,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调动自身的知识积累,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现代化。如在“事理说明文”知识讲解时,内容抽象,平淡无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得到有效激发。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而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学会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对“事理说明文”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还对说明方法、说明作用等有了很好的掌握,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授课效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抓住教学要素特性,优化教学过程
学生、教师、课堂作为教学过程的三要素,三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协调,是一个整体推进的有机体。著名教育家周林虎曾经指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对话”是“交流”是“沟通,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课堂为载体所进行的交互影响的一种人际交往活动过程。”因此,教师要抓住教学过程的渐进性、周期性、整体性等特点,根据学生知识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正确处理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要设计具有生活型、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质效的双提升。如在在语病修改知识复习课教学时,教师可以改变过去教师提问、学生解答,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学生练习,教师点评的旧模式,采用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错题剖析;然后让学生总结语病修改的注意事项和方法,最后教师出示拓展性生活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展现,学生学习能动性、探究性就能得到充分激发。
四、抓住个体差异特性,优化教学方法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育集体的同时,必须看到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关怀备至地教育每一个学生。…… 我们的原则是:既依靠集体教育个人,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推动集体的前进。”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是客观事实,新课程教育改革纲要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可见,教师要及时了解教学方法的新變化,熟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法、情境法、游戏法、合作法、探究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幻灯投影、实物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投影片都是很美丽的风景画,画面精美,知识信息较多,教师只需要抓住与教材内容有联系的知识信息提问,就能起到突出教材重点的作用,而事半功倍,又能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大课堂教学内容密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只有认真借鉴与汲取他人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把语课程改革的精神准确的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课堂教学是学校的核心领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课堂教学的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善于创新,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形成适合学生的新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的双进步。只有这样,才会得出真知灼见;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