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磁分离工艺在矿井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来源 :煤炭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磁分离工艺具有对矿井水中悬浮物分离效率高、 占地面积少等优点,作为一种矿井水新型处理技术有着一定程度的应用.为提高矿井水利用率、 解决井下水仓清理及矿井水输送设备磨损严重问题,九龙煤矿采用超磁分离工艺于井下对该矿矿井水处理工艺进行改造,根据近年工艺运行结果,超磁分离工艺运行稳定、 出水水质好,解决了制约矿井水利用的悬浮物浓度高的问题,处理成本合理,对于煤矿矿井水井下处理回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针对里必矿副井冻结中冻结壁无法按时交圈的问题,综合测温数据及矿区水文地质情况,判断出冻结壁在砂卵石层冻结孔处的“缺口”位置,并对砂卵石层冻结温度场的演化规律进行了数值计算.通过对比冻结壁轮廓和测温孔数据,判断出该层位地下水流速达9m/d,原方案的冻结壁交圈时间远超预计工期.基于降低地下水流速、 减少冷量损失、 加强局部冻结的技术原理,提出了“控”“注”“冻”相结合的冻结壁弥合技术;依据冻结壁发展情况,并考虑地下水流速、 流向的影响,确定了注浆孔、 加强冻结孔的位置和数量,通过数值计算对冻结壁缺口的弥合过程
为了获得万利一矿浅埋煤层群大采高开采条件下的覆岩导水裂隙发育高度,采用理论预计与工程探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基于关键层理论研究形成了适用于煤层群开采条件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并判断得出,上部3-1煤开采后覆岩导水裂隙将发育至基岩顶界面,后续再次开采下部4-2煤,导水裂隙带顶界高度不再增加;理论预计结果得到了现场钻孔工程探测的验证.钻孔冲洗液漏失、 孔内水位变化以及钻孔电视观测结果表明,两煤层重复开采引起的导水裂隙已发育至地表,对应导水裂隙带高度为170m;上下煤层开采的垮落带高度分别为21m和18m
为满足破碎岩体及不同损伤程度岩体的室内模拟注浆加固要求,研发了一种新型的注浆加固试验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液压泵送装置、 储浆罐、 注浆加固试验装置,加压泵、 浆液储存缸和真空泵五部分组成,注浆加固系统针对试验所需标准岩石试样尺寸?50×H100mm制作.该系统可以自行控制注浆压力及围压的大小,满足不同压力条件下的注浆要求,同时该系统可以实现“注-抽”相结合的新型注浆工艺,提高注浆效率.该注浆加固系统的研制解决了目前裂隙岩体注浆加固困难或注浆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具有密封性好、 操作简单、 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针对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算法普遍存在定位精度较低、 受环境干扰大、 设备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加权混合滤波的矿井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定位算法.首先对固定点离线采集的信号进行高斯滤波,去除各位置点接收到的小概率、 大干扰信号值,引入最大值加权处理得到各位置对应的信号值;其次设计了引入等价权函数的改进卡尔曼滤波器对各位置点计算所得信号值进行平滑处理,抑制环境中噪声因素引起的误差;最后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该环境下路径损耗指数n和环境参量Xσ,建立
为了分析水力割缝(冲孔)瓦斯高效抽采工艺中多缝槽布置对增透机制的影响,基于岩样单轴压缩数字散斑实验与颗粒流P FC模拟岩样变形的一致性验证,采用P FC模拟单轴加载下3缝槽煤岩试样力学损伤行为,分析缝槽中心连线与水平面夹角θ、 缝槽分布水平对试样强度、 裂纹发育以及裂纹扩展的影响,探讨缝槽分布方式对煤层增透作用特点,并通过实验室岩样声发射实验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采用P FC开展岩样变形模拟是可行的,缝槽分布方式会显著影响试样的损伤特性,缝槽间夹角θ呈锐角时,试样更易破坏且裂纹更易萌生发育,缝
为了保证韩城矿区桑树坪煤矿11号煤层3109工作面的安全开采,采用定向钻进注浆技术对3109工作面底板奥陶系上部含水层进行了探查、 治理,查明并改造了3109工作面底板奥陶系上部含水层的透水性.通过压水试验,测得3109工作面底板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上部裂隙不发育,透水性差.通过钻孔注浆,进一步降低了3109工作面底板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透水性.注浆工程结束后,3109工作面实现了安全开采,证明了定向钻进注浆技术在研究区底板奥陶系灰岩水害防治中的有效性.
单个事件能量、 日总能量是矿井最常用的两个微震预警指标,但其初始值设置往往不够准确,需结合大量监测数据进行优化.以葫芦素21103工作面的实际监测数据为基础,对初始指标的预警效能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单个事件能量的强冲击危险指标、 日总能量的中等及强冲击危险指标初设不合理.进一步发展了基于能级-频度分析进行微震预警指标优化的方法:首先研究了矿井尺度下微震事件的能级-频度曲线,并将其划分为指数分布段、 线性分布段和离散分布段;然后,取线性分布段末两次偏移点的能级作为矿井中等与强冲击危险的预警指标,取斜率偏移
针对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受环境影响定位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惯导+里程计”的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定位方法.该方法将惯导测量的位移与里程计航位推算的位移之差作为量测值,应用闭环卡尔曼滤波建立组合定位模型,实时修正系统误差,测量采煤机的姿态与位置.在仿真实验与煤矿井下综采工作面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工作面推进方向测量误差小于3cm,高度方向测量误差小于2cm,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验证了“惯导+里程计”采煤机定位方法的精度与稳定性.
阐述城市燃气管道内检测作业流程,从检测器发球环节、运行环节及收球环节分析卡堵风险及控制措施,提出卡堵处置措施。
为了提高掘锚机掘进系统的掘进及矸石运输安全及效率,介绍了连续运输和间断运输两种出煤方式,在安全性、 运输效率、 人工成本和设备使用等方面对两种运输方式开展详细的对比分析,找出两种运输方案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范围.研究结果表明:与间断运输相比,连续运输安全隐患少、 运输效率高、 人工成本低、 设备故障率小,适用于掘锚机快速掘进系统的配套运输系统.同时,掘锚机掘进配套运输系统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工作面设备配套安装、 设备搬家倒面时长及周期、 瓦斯防治、 企业现有设备配套、 安全管理、 生产组织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