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临汾市汾西县师家沟村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2344491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家沟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之北,依姑射山而建,三面环山,南边临河,避风向阳,布局巧妙,建筑精美,结构奇特。村内宅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由师家第三代师法泽主持。随着师氏后世的逐步扩建,到光绪年间(1875—1908)基本建成,前后持续200多年。清代后期,师氏家族由过去的望族大户、富商巨贾,逐渐变为传统的农耕世家。从此,师家宅院再没有进行过修建,保持了原有的风貌。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历经240多年风雨剥蚀及战乱后得以幸存,如今仍基本完整。近年来,这座可以同晋中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相媲美的清代民居建筑群,以其独特的魅力逐渐进入大众视野。2011年,著名导演冯小刚拍摄电影《温故1942》,将此村定为主要外景拍摄地之一。


师家沟村全貌

  村中砖构的窑洞式宅院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环村一周的石板路将村庄围入其中。全村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占地约1.6万平方米,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35%。


保存完好的三层宅院


层层叠起的四合院建筑

  村内现存较完整的院落30余座,窑洞250余孔,房屋100余间。总体布局上充分利用黄土高原的山坡沟地形态,顺势构思,设计巧妙,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一条环道、三组建筑,形成风车状的村落。民居坐西北朝东南,建于半山坡上相连的台地上,平面近似于正方形。主体建筑均为砖构窑洞式宅院,院落以中国传统四合院为主,结合地形变化和窑洞式建筑特点,出现一些与四合院组合的三合院和立体组合的二层多进合院形制,有效解决了由于地形限制对扩建宅院的需求。四合院的组合以封闭对称式平面为特征,宅门西向位于院落的西南角,与北方传统四合院将宅门置于东南角、居中或向南的做法不同,体现汾西一带民宅的特点。


村內民居


精美砖雕

  师氏民居没有采用山西明清官商常用的城堡式民居,而是采用分散式的独立布局,每户均有自己的独立宅院,具有相对的隐密性。各宅院除有共同的交通通道相互联系外,还有较为隐蔽的踏道、侧门、隧道,甚至设在窑洞中的暗洞相互贯通,形成“院中有院,院上有院,进院又出院,出院又进院,前院望后院,上院观下院”的格局,并巧妙地用圆门、偏门、耳门、楼门、屏门、暗门连在一起,如迷宫一般。各院落还形成“由下而上,楼上楼,院中院”的奇特格局。故有“走进一家院便串全村门”和“关好八大门,锁好十小门,外人难出村”之说。一家有事,全村村民可从不同的方向迅速集中抵御或撤离,有着鲜明的宗族特点。这种共同防御的方式在北方民居中尚为少见。民居中百余种棂花隔栅图案,既有明清官式建筑的特征,又有地方特点。砖雕、木雕雕刻细腻,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张兵、张子凡供稿)
其他文献
“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宣言书。”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了长征,转战行军两万五千里,取得长征的胜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震惊世界的奇迹。红军战士们在行军当中播撒下一粒粒革命的火种,它们脚下踩出的曲折蜿蜒的路像一道耀眼的闪电,划破了宇宙上空乌云密布的黑暗,震惊了宇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颗颗闪闪的红星冉冉升起来了,炽热着、燃烧着,点亮了宇宙的天空。  
期刊
最后的俳句,元泉馨小常村中弹自决  7月上旬,阎军沿铁路撤返榆、太不成,便企图从榆次、徐沟间夺路逃回太原。3日黄昏,赵承绶、元泉馨率野战军司令部、炮兵司令部、装甲车司令部、三十三军军部及暂编四十六师、七十一师,进驻太谷西范(今属榆次区)、小常。指挥部队在司令部驻地和车辋、大常、李青、南庄等地,与解放军进行着激烈的攻防战。  解放军发扬蹈厉,追奔逐北。在敌人驻地外围组织强势火力,展开逐村阵地攻坚战。
期刊
观山西省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朗诵音乐会——太行回声  黄水劈门珠有泪,华灯暗转一时悲。  回环故国蒙难日,愤托太行无字碑!  写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  缅怀今日意如何?七十春秋胜利多。  最是放飞中国梦,神州高唱和平歌。  纪念抗战胜利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写在“奋起的母亲”雕塑前  望穿秋水望穿云,那是中华日月魂。  追忆当年抒难处,音容雨后更如神!  敬题太行抗战英烈魂——陪广西陈主席考察
期刊
西湾村,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镇东北2000米处,背靠眼眼山,左邻湫水河,右枕卧虎山,依山傍水,避风向阳。因处于侯台镇西侧的山湾里,故称“西湾村”。村落主体部分位于两山之间,民居建筑群坐落其上,层层叠叠,空间和平面布局丰富多彩。全村70%以上为传统建筑,其中30多座传统院落依山势而建,布置在长约250米,宽约120米的30度坡地上,总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西湾村民居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碛
期刊
山西省黎城县位于上党盆地的东北部,太行山东麓。乾隆版的《山西志辑要》中记载,黎城属潞安府,同时还记载这里属于古代的黎国。当地更是流传,他们的家乡就是《尚书》中记载的“西伯戡黎”的古黎国。古黎国究竟在哪里?它是怎样一个国家?由于古代文献和考古证据的极度缺乏,使这个古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份艰辛 一份收获  山西黎城县城西关村的西南部有一片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的小水库,是1958年建成的。水库西南
期刊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饮食中,南瓜属于再普通不过的瓜类蔬菜之一了,以至于很少有人会在意它的来龙去脉问题。李昕升著的《中国南瓜史》(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一书,恰恰是突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甚至看似没必要深问一个所以然的惯性知识界限,将南瓜这一广为熟悉的农作物品种给充分地对象化、问题化,从而以长时段的视野呈现了南瓜在中国从无到有的历史演变过程。  概言之,作者以农业科技史为本位,并结合农业经济史
期刊
1951年,在解放西藏阿里地区的战斗中,有一位功勋卓著的侦察英雄,率领一支轻骑队,出色地完成了由新疆进入西藏道路的踏勘任务,为保证进藏部队物资供给奠定了基础。这位侦察英雄,就是第18军独立骑兵师侦察参谋田武。受命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协议》即《十七条协议》在北京签字,毛泽东主席下令以18军为主,从康、滇、青、新四面向西藏进军,守卫祖国神圣边防。西藏当时十分贫穷,生产力水平相当落后,特别
期刊
1939年2月上旬,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应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和军委会西南运输处之请,开始发布通告,招募和派遣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主要在滇缅公路从事抗日物资运输工作。成立于1930年4月30日的马来西亚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亲如弟兄,视日本军国主义为亚洲人民的共同敌人,鼓励自己的华族成员回祖籍国去参加抗日救亡斗争。  定居在新加坡的马来西亚共产党员谢宾元,早就立志“一有机会,报
期刊
简单地说,历史就是已成过去的往事,至少在时间上,它只是一种过去时态的存在。而我们所生活的当下社会又处在现在时态中,所以历史很容易被看作是与现实生活不相干的,至少从时间上而言,往往如此。作为历史研究者,也时常会遇到一个颇为尴尬的问题,就是被人质问“历史有什么用?”看似很幼稚的问题,即使连法国年鉴学派大师马克·布洛赫在面对他年幼的儿子提出疑问时,都觉得难以直接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案,于是才有了《为历史学
期刊
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助马口  助马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西北部。新荣区的地形高阔平缓,大都为黄土丘陵,没有什么天然屏障,却有多处天然的南北通道。明代中期,从东往西依次傍着边墙修筑了镇川口、得胜口、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等关口,又在边墙内里不太远的地方分别修筑了镇川堡、得胜堡、拒墙堡、拒门堡、助马堡等屯兵的军堡,再往南附近还有镇河堡、破鲁堡等,加上随处可见的传递消息的烽火台,这一带处处重兵把守,是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