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自居的大学教师站在今日之大学讲台上,可能从来没有遇到如此多的困惑:学生到底要什么?为什么平时鲜活的青年人一到上课就打瞌睡、看小说、发手机短信?学子们面对历经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才得来的上大学机会为什么反倒不珍惜了?是课堂不精彩?抑或是学子们的关注点已经不在课堂了?无论有多少疑惑,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学课堂依然是学子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之一,如何让课堂重新焕发光彩吸引莘莘学子是当下大学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难题。2008年5月30日和6月9日,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教授先后走进云南省"科学大讲坛"分别就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表了相关演讲。无独有偶,两位大家都在讲坛上谈到了如何让大学课堂吸引学子的问题。在丘成桐看来,一个好的大学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有这样的胸怀:他知道自己不知道,并且能够容忍学生在课堂上比自己更知道。换句话说,老师不知道没有关系,他不能压抑学生让他们也不能够知道。而眼下在高校里,这样的老师大有人在,这是必须要改变的,老师不能成为课堂的权威。丘成桐还谈到大学课堂不能只围绕考试来进行教学,学生也不能只围绕考试来进行学习,这实在是太浅了。在姚期智看来,大学课堂上老师讲的东西学生可以听不懂,但老师讲授的东西应能让学生隐隐感受到兴奋,并唤起其对某一问题的激情。比如,可能提到一个学科的前景,提到某一个疑难问题,提到某一本书,提到某一个科学家,然后,学生忽然感觉很兴奋,课后竟然就主动去查阅资料了。细细体会,两位科学家的话里蕴含了相当丰富的教育哲理。在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的年代里,大学课堂要守住一份清静的确有其困难之所在,但身在其中的教师还是有责任去认真研究和探讨一下大学课堂的改革。诚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老师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课堂。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每一个老师在走上讲台之前,心中应该很清楚,我究竟要给学生什么?如果在走上讲台前连老师自己都搞不清楚学生会从即将到来的课堂中得到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头晕脑胀"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本期主持人董云川教授约请了几位研究生,让他们结合各自的大学经历谈其在课堂里究竟想要得到什么,他们理想中的大学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以期对为人师者准备课堂教学有所启发和提示。同时,我们也请来了一位大学教师让她谈谈苦恼与梦想。课堂是一个交流的平台,这个茶吧更应该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