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仁斋的理想国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c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仁斋思想中最具特色的便是人伦思想,他重视人情,人欲,看重世俗。他在生活中实践自己的学说,家庭和睦,邻里亲善,用自己的学说和实际行动,构筑了一个关于“日用常行”的理想国。
  关键词:仁斋; 人伦; 情; 欲
  1627年,宽永四年,伊藤仁斋出生在京都堀川的上层町众之家,当时的日本在德川家光的统治时期,幕府开始从武治走向文治,尊崇朱子学。仁斋祖父了庆是京都上层町众,到其父亲时虽然家道已经开始衰落,生活却并不困难。仁斋的母亲是连歌师里村绍巴的孙女,仁斋是在父系富裕家庭,母系为京都上流文化人的环境中长大的。
  记载关于仁斋经历和思想的资料,有仁斋亲笔写的《敬斋记》,《读予旧稿》,及其子伊藤东涯的《先府君古学先生》等。仁斋在十一二岁的时候接触到《延平先生书》和《文光小学书》这类朱子学的入门书,学习儒学。在27岁时,被朱熹的《敬斋箴》打动,写成《敬斋记》,将书斋取名为《敬斋》。但仁斋始终无法认同朱子学对人伦的轻视,不满足朱子学明镜止水的宗旨,认为其残忍刻薄,缺乏自由阔达的精神。在这段时间,仁斋患上神经症,将家业让给弟弟,独自隐居在松下町,不问世事。为了摆脱神经症,仁斋探索各种学问,开始学习阳明心学,甚至修炼佛教的白骨观法。在其32岁时,写成《仁说》,以仁斋为号。在35岁时,成立“同志会”,号召别人一起研究圣人之道,在第二年,开设古义堂,开始授课,这标志着他找到了自己需要探索的道路,开始了极具人伦特色的古义学思想。从仁斋的学问历程中不难看出,他历经各种思想困惑,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仁斋的思想不仅仅限于学问,而且是真正用在指导自身成长方面。我们甚至可以大胆推测,仁斋的神经症是否正是产生于他在人生成长方面存在的困惑,而历经朱子学,心学,佛教等各方面,也没能得到解决,而他是否是在儒学中解决了自己的人生困惑?所以,仁斋的古义学不仅是他对儒学思想的研究和阐发,更是他指导自身生活的信条。
  仁斋思想中最具特色的便是人伦思想,在这个思想中,他重视人情,重视人欲,重视世俗。他如同一位温厚的儒学长者,对我们谆谆教诲,并以实际行动来做给我们看。源了圆在《德川思想小史》中对于仁斋学,做了如下的评述。“与其把仁斋的思想看成是儒家政治思想,不如将其看作是不断发展,富于人文主义特质的教诲。①”他也指出仁斋的学问在当时京都备受尊崇,即使后来者如徂徕,也并未将其影响力发展到京都。
  仁斋认为“夫性道教三者,实学问之纲领,凡圣人千言万语,虽不堪其多,然莫不总括于此。②”我们从这三点阐述了仁斋的思想。仁斋认为人类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如果不断对其扩充,就可以达到善的境地。圣人所宣扬的教正是基于这种人类向善的本性,所以,如果遵守圣人的指示,在和他人交往时,诚心诚意施行“忠信”、“忠恕”、“敬”之类的修行方法的话,这样就可以达到仁义之境,修成圣人所说的道,人类世界也会关系融洽。仁斋排斥朱子学,通过我们在此文中重点关注仁斋人伦思想中富于特色的两点,即“仁即是爱”、“正视人情、人欲”。仁斋在儒学中所看到的普遍的人伦价值,回归到儒学成立时本身的特质,也就是关注现世生活,关注作为人,如何立足于世间。在大力复兴国学,儒学的现在,儒学的伦理学价值将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中国人自身的积极文化认同发挥作用,所以我认为我们有必要探讨仁斋的思想,从中得到启示。
  仁斋切断了朱子学的连续性思考方式,将天道和人道分开讨论,不再将人道至于天道之下,并且强调“夫有人伦则天地立,无人伦则天地不立。③”。在仁斋看来,自然并不能给人类提供什么存在根据,是人类才使自然有了意义,仁斋将人道从天道之下解放出来,他的人伦思想从这点出发,不断扩张。仁斋认为道是扎根在人心,存之于风俗,贯彻古今,是普遍超越性的客观存在。他所主张的道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是伦理学的范畴,人和道不可分割,他特别主张:人外无道,道外无人④。他鲜明地指出:“若夫外人伦而求道者,犹捕风捉影,必不可得也⑤。”。在生长在江户时代的仁斋看来,所谓人伦是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仁义礼智这种人道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才有意义。仁斋还主张,俗外无道,道外无俗⑥。他指的俗即“卑近”,不外乎是亲近自己的父母,尊敬长着,家庭和睦,兄弟无嫌隙。
  对于仁斋而言,所谓学问,也不过是正确处理身边的各种社会关系,甚至是身边的琐事,他说道:“至于子女臧獲之贱,米盐柴薪之细,大凡接乎耳目,施乎日用者,总是莫非道。⑦”。在道的基础上,仁斋的道德实践包括两层意思,即本体和修行。本体即是仁义礼智,实践则是遵行忠信敬恕,即是孟子所说的“扩充”。仁斋继承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都有恻隐,羞恶之心,这正是善的根源,通过道德实践自然可以实现人道。这些道德实践方法带有鲜明的人伦特色,皆是指在和他人交往中要做到诚心诚意,尊重体谅他人,为他人考虑。只有这样,互相隔离疏离的个体,才会互相亲密,达到仁义的境地,人类社会也会充满人情,这样,人类才可以赋予天地意义。
  在仁斋的人伦思想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仁即是爱”,“正视人情人欲”这两点。仁斋所说的“仁”即是充满爱心,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对象是谁,都要用慈爱之心对待。仁斋甚至认为,“仁,一言以蔽之,即是爱”。仁斋用这样的思想来对抗朱子学的“仁是爱之理”的观点。仁斋认为,没有爱,就不能称为真正的“仁”,这种所谓的“仁”是虚的,在人伦关系中没有爱,一切都是虚伪的。
  仁斋还主张,只要扩孔人类与生俱来的“性”,情自然而然便是正确的,反对宋儒的“制情”之说。他认为“情”只要有礼仪来控制,“情即是道,欲即是义,何恶之有?”。不得不说,在官方学说为朱子学的江户时代,仁斋的学问是非常特立独行和独特的,富有时代的先进性。源了圆曾这么评价伊藤仁斋说:“包括仁斋古义学的古学追求人性的回归,满足人们的心情需要,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富有情绪化,心情倾向的日本文化和国民性的复原能力。⑧”。仁斋一生未曾出仕,始终作为市井学者讲学,仁斋所生长的京都,虽有天皇存在,却并不问政治,政权由江户的幕府和将军掌握,京都在江户时代并不是政治中心,而是作为当时日本的文化中心而存在。对于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儒学思考的仁斋而言,他所主张的儒学,并不是封建性质的政治学,而是社交性质的伦理学。仁斋在生活中实践自己的学说,家庭和睦,邻里亲善,用自己的学说和实际行动,构筑了一个关于“日用常行”的理想国。(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注解:
  ①源了圓 (1971)『徳川思想小史』 中央公論社 P65
  ②伊藤仁斎 著『童子問』 家永三郎、清水茂、大久保正、小高敏郎、石濱純太郎、尾藤正英 (1979)校注『近世思想家文集』 岩波書店P206。
  ③同上 P204。
  ④同注 P258。
  ⑤同上 P205
  ⑥同上 P235。
  ⑦同上 P234。
  ⑧同注1 P54。
  参考文献:
  [1]伊藤仁斋 《语孟字义》 吉川幸次郎 清水茂(1980)《伊藤仁斋 伊藤东涯 日本思想大系》 岩波书店
  [2]伊藤仁斋 《童子问》 家永三郎 清水茂 大久保正 小高敏郎 石滨纯太郎 尾藤正英 (1979)《近世思想家文集》 岩波书店
  [3]三宅正彦 (1987)《京都町众伊藤仁斋的思想形成》 思文阁出版社
  [4]吉川幸次郎 《伊藤东涯学案》 吉川幸次郎 清水茂(1980)《伊藤仁斋 伊藤东涯 日本思想大系》 岩波书店
  [5]丸山真男 (1968)《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东京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申论写作》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申论材料的选择上则遵循以重大社会热点为载体、以政府宏观政策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
本文通过对中德妇女运动发展的回顾和阐释,剖析了中国和德国妇女运动的关联及差异。
有谁能说期刊的竞争,不是思想深度、题材新颖度的激烈竞争呢?又有谁能说杂志间的比赛,不是选题热度、事件关注度的高难性比赛呢?在《党史文汇》杂志的同志们看来,选题是办刊
期刊
2016年2月,上海市委《2016年上海市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要点》指出,完善城乡接合部和郊区大型居住区镇管社区运行机制,健全治理体系.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市
期刊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非李大钊莫属。他在中国语境中诠释唯物史观,使之深深打上中国化的印记。李大钊唯物史观第一道底色是传统哲学中的变易史观,第二道底色是中国
期刊
史泰冈同志现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资产管理及保障处处长。2008年以来,他坚持发展与节约、节电、节水、节燃气并重,运用宣传教育、组织管理和技能改造等多种措施,有力推动了“节约
供电企业历年的现金流出可组成一个灰色系统。从横向来看,每年的同一个月份的现金流出随着年份推移而递增,它符合GM(1,1)模型对于数据的要求,因此供电企业的现金流出可以适用GM(1,1)模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间共同完成的一部理论巨作,明确当中的唯物史观思想,不仅对于理解马克思提出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唯物史观  绪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共同撰写的一本伟大巨著。这本书有两卷,第一卷主要通过历史唯
高翔同志现任复旦大学总务处水电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十一五”以来,他认真负责,克服困难,努力团结中心全体同仁,出色地完成了各项节能任务,为创建节能型校园作出了积极贡献,被光荣评
<正>新时代面临新任务,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必须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相适应,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