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法制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当前,我国对学校法制教育不重视,与社会的发展和要求不相适应,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相距甚远。
关键词:学校;法制;教育;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和人们的法制观念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受中国几千年封建“人治”思想的深刻影响,学校对法律法规课程仅是背讼条文,应付考试了事,没有把法律法规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觉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导致学生法纪观念淡薄,学生遇到实际法律问题时又难予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今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学校法制教育的重大作用
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学校法制教育承担着培养法律人才、传播法制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任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学校法制教育是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法治精神是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是一种可以沉积的民族文化。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点,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优势,通过学校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国家提供坚强保证。
第二,学校法制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开展法制教育,使社会成员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
第三,学校法制教育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加强法制的重要途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
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1.法律知识陈旧,法制教育仅作为学校德育的补充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了全社会的共识,法治建设工作蓬勃展开,而现在所用的教材,往往是若干年前撰写的,实际上很多法律规定已经修改,许多理论也已经有所发展。由于撰写、出版、更新教材的周期比较长,导致了学生们所使用的教材滞后。除了大学有专门的法律教材外,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全部散见于德育教材中,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孰不知,“道德人”与“法律人”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有道德的人会因为不懂法而触犯法律,而不道德的人却会因为了解法律而不犯法。同时德育概念本身也没有包括法制教育,学校德育广义理解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狭义理解仅指品德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指政治立场、观点、态度以及政治鉴别力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仅指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而品德教育旨在培养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可见,把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变相为德育内容,或仅作为德育教育的补充,这种做法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相距甚远。
2.把法律素质教育排除在学校素质教育之外
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经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对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明确提出“法律素质”的概念,也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党十八大确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样要为实现政治理想服务,这种作用的集中表现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和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
三、对学校法制教育的思考
1.建立健全系统的学校法制教育体系
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施。因此,教育部门应当及时修订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把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使法制教育在教材编写、学年编制和课时分配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同时,要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使师资队伍不仅具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功底,还具有献身国家法制教育事业的崇高使命感。
2.创新法制教育方式,提高法制教育实效
通过调查和思考,笔者认为法制教育活动可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正规课程教学外,还可以包括:①利用学校懂法治的教师和聘请校外专业司法人员作为“法制辅导员”,举办“法制教育系列讲座”;②帮助学生建立法律小组,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③组织青少年学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④在专业司法人员的指导下开展模拟法庭诉讼等。
3.依法治校,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依法治校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一种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就能在校园内形成民主积极、团结活泼,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学校;法制;教育;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和人们的法制观念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受中国几千年封建“人治”思想的深刻影响,学校对法律法规课程仅是背讼条文,应付考试了事,没有把法律法规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觉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导致学生法纪观念淡薄,学生遇到实际法律问题时又难予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今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学校法制教育的重大作用
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学校法制教育承担着培养法律人才、传播法制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任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学校法制教育是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法治精神是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是一种可以沉积的民族文化。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点,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优势,通过学校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国家提供坚强保证。
第二,学校法制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开展法制教育,使社会成员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
第三,学校法制教育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加强法制的重要途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
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
1.法律知识陈旧,法制教育仅作为学校德育的补充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了全社会的共识,法治建设工作蓬勃展开,而现在所用的教材,往往是若干年前撰写的,实际上很多法律规定已经修改,许多理论也已经有所发展。由于撰写、出版、更新教材的周期比较长,导致了学生们所使用的教材滞后。除了大学有专门的法律教材外,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全部散见于德育教材中,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孰不知,“道德人”与“法律人”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有道德的人会因为不懂法而触犯法律,而不道德的人却会因为了解法律而不犯法。同时德育概念本身也没有包括法制教育,学校德育广义理解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狭义理解仅指品德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指政治立场、观点、态度以及政治鉴别力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仅指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而品德教育旨在培养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可见,把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变相为德育内容,或仅作为德育教育的补充,这种做法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相距甚远。
2.把法律素质教育排除在学校素质教育之外
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经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对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明确提出“法律素质”的概念,也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党十八大确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样要为实现政治理想服务,这种作用的集中表现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和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
三、对学校法制教育的思考
1.建立健全系统的学校法制教育体系
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施。因此,教育部门应当及时修订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把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使法制教育在教材编写、学年编制和课时分配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同时,要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使师资队伍不仅具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功底,还具有献身国家法制教育事业的崇高使命感。
2.创新法制教育方式,提高法制教育实效
通过调查和思考,笔者认为法制教育活动可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正规课程教学外,还可以包括:①利用学校懂法治的教师和聘请校外专业司法人员作为“法制辅导员”,举办“法制教育系列讲座”;②帮助学生建立法律小组,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③组织青少年学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④在专业司法人员的指导下开展模拟法庭诉讼等。
3.依法治校,把法制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依法治校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一种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就能在校园内形成民主积极、团结活泼,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