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色彩到肌理r——没骨画审美形式的转变

来源 :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_lipp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骨画是中国绘画史上单纯用色彩来塑造形象的一种画法,而“纯以色彩造型”这一特点也就意味着色彩是没骨画最主要的审美要素之一.没骨花鸟画自宋出现发展至清代成熟,其间色彩作为其主要审美要素的这个地位没有改变.到了清末,出现了二居的“撞水撞粉”,“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笔的干预,更多是依靠水、色、墨等自身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斑驳、抽象的色迹,此时,新的绘画语言肌理出现了.没骨画因材质、技法的不同,产生的色彩效果不同,从而画面的审美意趣也不同,而新的审美结构也开始应运而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