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工作要重“管”,更要重“理”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q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科学、领导科学被真正当作科学还是近年的事,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浙江省教育厅下发的《浙江省等级重点普通高中评估操作标准》的通知(浙教督[2003]148号),提出了“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把“管理”提到了衡量一所重点中学是否具有“示范性”的高度,足见教育政要、行家是如何看重“管理”的。在教育投资攀比风愈演愈烈的今天,强调管理水平是办学水平高低最重要标志之一,这种政策导向非常正确。
  
  一、从“管理”的词义说起
  
  《左传》中有“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意思是说“郑国人叫我管北城门的锁”,可见“管”即是今天的“锁”,它是个名词,后来才活用为动词。门被锁住了,外人就进不去了;门被锁住了,里面的人就出不去了。因此,“管”有“禁锢、限制、统辖”等意思。
  文学家认定凡是“王”字作为左偏旁的,一般都与“玉”有关。“理”的大致语义就是把山里的玉石雕琢成工艺品或器具的过程。因此,“理”带有“加工、整合、塑造”甚至“协调”的意思。
  “管”与“理”两个词属联合式结构,但容易被人错误地当做偏义复词,只重视一个字即“管”,而忽视了一个“理”字。
  
  二、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管理”
  
  儒家与法家为代表的历代政论家对人性善恶的问题争论不休,直至今天也没有形成共识。几年前大学生的唇枪舌剑最终也未辩出雌雄。笔者才疏学浅,更不敢有所介入,只是想来个无奈的“和稀泥”。我的观点是:人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统一体,到底真善美占上风还是假恶丑占上风,恐怕还是不要定论的为好。但是对某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评价的公众标准大致有二:其一是看他的一生,其二是看他一生中的关键处。一个人一生中一般来说都曾做过“假恶丑”的事,至少想过做“假恶丑”的事,但他的一生也肯定想过“真善美”的事。法家以为人性是恶的,因此高扬皮鞭来整治人,从而让人害怕受惩罚而不敢做他们认为的坏事。儒家则认定人性是善的,反对战争,倡导“仁”“礼”。其实两者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处。对人的“管理”,说白了就是“管”与“理”的辩证统一,“管”与“理”的相互补充。
  今天我们强调“德治”与“法治”,强调“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均不可偏废,就是这个道理。
  
  三、从“管”与“理”两者的关系来看“管理”
  
  “管”与“理”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管”中有“理”,要“管”住人,得先把“理”说清楚,“理”说清楚了,你还我行我素,只得整治你了,让你服从这个“理”。再说“管”之中也得讲“理”,这种“管”才会得人心,才会赢得多数人的支持。“管”之后更要讲“理”,所谓“治病救人”就是这个道理。“管”的特征是一个“严”字,但要“严而有格”“严而有序”“严而有恒”“严而有礼”甚至要“严而有爱”。其二,“理”中有“管”,“理”其实是高层次的“管”,它“管”的是人的思想、人的灵魂。行为是人的思想的反映。人的思想、灵魂“管”住了,行为就不成问题了。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味强调“管”,强调把人镇压下去,不讲“理”,终归行不通。“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愈深,反抗愈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面是有道理可讲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要彻底征服一个弱小的民族都十分困难,就是明证。
  历史经验又告诉我们:一味讲“理”,不强调“法制”,也不可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许多时候人们有一种“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尴尬,一味讲理甚至有时会显得软弱无力,而且办事效益太低。
  因此,“管”与“理”是不可或缺的。
  
  四、从学校的特点来看“管理”
  
  笔者以为学校管理要重视“管”,即重视制度建设,重视处罚、整治的行政手段的运用,更要重视校园文化、舆论导向、师德、学德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等等,即更要重“理”。原因如下:
  1.从管理对象来看。学校的管理对象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先说教师吧。教师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知识丰厚、知书达礼,有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世的法则和教书育人的方法。他们是整个社会成员中的优秀群体。同时他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持续的自我教育,进而又在这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因此学校管理者的正确的决策极易被他们所认同,并且在行为上达成一致。再说学生,学生时代是他们一生中求知欲最旺盛,心灵最纯洁,接受真理的要求最迫切的黄金时代,学生社会化程度不高,可塑性也最强,可以真正定论为坏学生的极少。因此,“理”是最容易被他们接受的。
  2.从办学目的来看。办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赚钱,追求经济效益?这显然不对。办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无论你采取什么手段都是为了“育人”,这是社会主义学校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这个宗旨。实现这个宗旨的最佳途径就是教育,教育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中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的手段绝不能简单地“绳之以法”。学校管理中过多地使用开除与惩罚的手段,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是教育工作者不负责任和无能慵懒的表现。
  3.从教学方法与风格来看。教学是在教师正确地指导与严密地组织下,学生主动、愉快、合作、创造性地学习,从而进德、益智、长才的过程,它是极其复杂的脑力劳动的过程。教学的方法与风格因人、因时、因地、因科目而千变万化,多姿多彩,它具有多样性、 丰富性和尝试性的特点,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管”字去划一,要提倡教学民主,提倡教学研究和探索,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能钳制、禁锢人们的思想,不能搞“标准答案”。
  综上所述,学校工作要强调“管”,没有管,没有制度,就会一盘散沙,需要“铁的纪律”,但是学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更应强调一个“理”字,即校长在正确的教育理念、巨大的人格魅力、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渊博的学识水平的影响下,带领广大教师成为师德高尚、爱生如子、诲人不倦、追求真理的优秀群体,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
其他文献
【摘 要】中职教育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中职语文作文的课堂一直是难于把控好的课堂,它需要在培养学生的感知、沟通和表达等方面能力时,给学生的人生旅途更多的温馨和诗意。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不仅能够激发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凝聚人心,培养团队精神,增进相互之间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从而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这正是
【摘 要】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根据历史课程的学科特性和教学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语言向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点的讲解和灌输,是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旨在探讨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程教学 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9.106  初
年龄差异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国外学者提出了许多观点;国内学者借鉴国外学者的理论,结合我国的情况,对外语学习年龄问题作出了精辟
【摘要】高中数学特点是要求学生能够主观能动地去学习,能够独立地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而这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师教学任务中就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就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的方法和策略上进行研讨,给出了一般性的结论.  【关键词】数学建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  一、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组成  1审读题能力  审读题是对题设条件和问题进行全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两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担负这
目前,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还缺乏必要的规范和可供借鉴的较好经验,特别在教师的指导工作上,还处于一个边摸索边总结的阶段。为此,笔者不揣鄙陋,结合近几年实践中的指导经验,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更好开展和不断完善尽一份力。    一、目前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存在的问题    1、课程意识淡漠,导致指导热情低落  目前,研究性学习活动
【摘 要】应用题里所给的条件是分散的,有的条件不直接给出是隐含的条件,而把它们画在图上就具体化了。还可以根据所画的图找出解答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 应用题 图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7.109  在小學阶段应用题是培养小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应用题的教学应教给学生什么呢?笔者认为:  首先,要教给学生养成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语文教学应重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建构教学新理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外来人员子女涌人城区,给城区学校带来了很大压力。在公办学校难以满足教育需求的情况下,民办学校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缓解流动人员子女入学难作出
多元一体图书馆馆藏建设是多元化图书馆的基础和核心问题。加强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协调发展、建设特色馆藏、加强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采集和管理、建立资源整合机制与服务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