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典园林亲自然设计模式解析

来源 :中国城市林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环境与公共健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亲自然设计模式已成为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在解决城市化问题上有着积极意义。文章阐述了亲自然景观设计的概念、作用以及意义,分析江南古典园林在与自然的联系、观望与庇护、复杂性与秩序性以及水的存在4种模式中所体现的亲自然设计理念,并归纳总结江南古典园林与亲自然设计模式对于当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亲自然,设计模式,古典园林,江南
  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近30年来最突出的话题,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82年的21%剧增到2012年的53%。高速的城镇化使城市环境不断恶化,所引发的健康危机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改善公共环境与公众健康势在必行。亲自然设计模式作为改善公共环境与公众健康的主要方式之一,受到国内外设计师的普遍关注。
  1.亲自然设计的概念、作用以及意义
  1.1亲自然设计的概念解析
  亲自然设计是国内外对于改善城市公共环境。提高公共健康品质的设计方式的总称,其本质在于将自然刺激带人人造环境设计中,从而保护、维持、恢复与提高人与自然界生理和心理上的联系。其理论体系尚不完善,但是亲自然设计在改善公众健康方面的作用与意义已经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
  亲自然设计的英文原文为biophilic design,源于Edward 0·Wilson在1984年出版的《热爱自然的天性》中的biophilia一词。直译为:“热爱自然的天性”,旨在通过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天然联系,利用自然风景和生物的多样性来改善人类的生理与心理健康。
  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发展,亲自然设计的理论被归纳为3个主要方向,分为14个具体的设计模式。3个主要方向为:空间里的自然(nature in thespace)、类自然事物(natural analogues)以及自然的空间(nature of the space)。14种设计模式包括:可见的自然联系、无序的自然刺激、气温与气流的变化、水在亲自然设计中的表现,复杂性与秩序性等设计模式。
  1.2亲自然设计的作用与意义
  1.2.1亲自然设计的作用
  通过人与自然的互动,可以缓解压力,愉悦身心,甚至在康复治疗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亲自然设计模式的作用,说的通俗些就是增加人与自然的互动机会,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来改善游览者生理与心理的感受,从而起到改善公众健康的作用。
  其主要作用表现为:一是增加人与自然的接触频率从而减轻精神压力,缓解精神疲劳,舒缓心情,改善不良情绪。二是改善公共环境现状,使人工环境结合自然,营造和谐人居环境。三是通过亲自然的设计模式,可以使景观设施变为弹性的公共健康设施。
  1.2.2亲自然设计的意义
  亲自然设计模式在改善城市环境危机,提升公共环境质量,改善公众健康上有着积极意义。主要体现为:一是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主要方式之一,可以有效改善社会公共环境现状:二是转变公众对于公共环境以及公共健康的看法,使提升公共环境、改善公众健康成为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除此之外。亲自然设计模式的介入对于景观设计的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即,一是有利于景观设计方式从单纯的图面式设计转变成动态设计,全程关注设计的每个细节:二是有利于景观设计回归设计的本质,重视游览者的景观体验。
  2.江南古典园林中所体现的亲自然设计模式
  中国古典园林从生成期、转折期再到成熟期。每次的转变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江南古典园林随着中原文化的南渡,在高度发达的封建小农经济的背景下,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集大成者,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园思想的指导下,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亲自然设计模式,即在朴素唯物观下,体现人对自然的崇敬,巧妙地利用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
  2.1与自然系统的联系
  几乎所有的设计都离不开与自然的联系,景观设计也不例外,主要体现在通过场地的设计让使用者感受到景观的季节性,并且关注自然变化的过程。在江南古典园林中季节性的变化以及自然变化的过程也是庭院设计的关键。《园冶》借景篇中所说“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时,何关八宅”中的“切要四时”指的便是造园时要根据一年四季,一日四时的变化来安排空间布局。
  拙政园中的远香堂,以附近栽种的荷花命名,以荷花的季相变化作为参照使游览者感知整个园林空间中的物候变化,花开花谢: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则以夜景而闻名,结合空间布局强调一日四时的变化。虽然两个景点分别侧重于四季变化与四时变化,但都强调了设计与自然的联系和时间的短暂性,即通过设计展现自然的变化过程,通过时间的变化体现自然的魅力。
  除此以外,在材料的使用上,江南古典园林也体现了与自然的联系,如在瓦片与卵石铺装的使用上,既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也使用了乡土材料,良好的透水性使得园内免于积水,又与周围的花木,建筑融为一体,与园内其他景观元素共同构建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同时,卵石或瓦片铺装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布满青苔,展现出园林的时间变化,从侧面反应整个园林与自然的联系。也有助于游览者在游赏的同时感受到园林的动态变化,改变其烦躁的情绪,很好地体现了亲自然设计对于健康的益处。
  2.2观望与庇护
  观望指的是,在一定距离内对远处的事物进行观察,是室外最常见的观察手段之一:在景观项目中最容易实现,是最常见的亲自然设计模式之一。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感知与观察改变游览者心理状况,是最为常见的心理活动方式。这种方式在江南古典园林中也得到良好的应用,即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园冶》中立篇所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可以看出借景在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地位,即以造景为本、结合借景,改变游览者的空间感受,使游览者感到比现实情景更加丰富、更加深远的空间感受。而且江南古典园林中所谓的借景不是单纯的强调改变空间感受,更强调借景所带来的情境的变化所引发的景观感受。   以江南古典名园寄畅园为例,首先是借远处锡山之景,即“景到随机”,依靠良好的天时地利,随遇而借,园主在造园之初即凭借良好的地理区位,依托远处锡山之景立山挖水,在假山假水间借景真山真水。其次“借景无由,触景即是”,寄畅园中有一景点名为知鱼槛,周围水面锦汇漪内并未有游鱼,但当游客停留在知鱼槛时,仅凭“知鱼”之名便仿佛感到有些鱼游过水面,通过巧妙的心理暗示改变游客的景观感受,与亲自然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庇护”一词源于“瞭望一庇护”理论,是英国地理学家阿普尔顿班1975年提出的,他认为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以“猎人”和“猎物”的双重身份出现的。作为“猎人”他需要通过“瞭望”寻找他的“猎物”,所以需要景观给他提供庇护的场所。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要考虑到人在环境中对于庇护的需要,即场所的安全性,考虑到人要看到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的心理需求,即所谓的庇护空间。
  在亲自然设计中,庇护模式指的是游览者在一个特定的半包围空间内,视线相对开敞,可以清楚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以寄畅园知鱼槛为例,当游人坐在知鱼槛内,远眺锦汇漪时,知鱼槛便成为了庇护空间,可以使游览者在欣赏锦汇漪景色的同时舒缓压力,得到身心的放松。
  观望与庇护属于两种不同的亲自然设计模式,应用于设计之时都能缓解烦躁,减轻疲劳,使游览者得到身心的愉悦与放松。两者在设计时往往不可分开,观望中包含庇护,在庇护中包含观望,二者结合能更好地体现设计对健康的益处。
  2.3复杂性与秩序性
  自然界向来以变化莫测著称,但又充满规律:四季循环,太阳东升西落,一切都是亘古不变,所以用复杂性与秩序性来形容自然是最贴切,也是亲自然模式之一。在江南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最能体现复杂性与秩序性。
  植物配置的复杂性表现为植物配置的多样性。一座园林在使用过程中,植物不可避免地会更新变化,尤其在废园的修复上,除保留现有大树外,许多花木都需要重新配置,这无疑增加了植物配置的复杂性。每一个成熟的园林都是经过时间的打磨才臻于自然的。要达到对自然的高度概括,简单的植物补种并不能满足园林的景观效果,这就要求在植物配置的配置上要在考证园内原有植物意向的基础上,重新配置出适合整个庭院的植物景观。
  秩序性则体现在江南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对自然的高度概括,以少胜多,在一花一木中反应大自然的神韵。《园冶》中所说“新筑易乎开基,只可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即在园林植物的搭配上要因地制宜,在新建的园子内栽种杨树或竹子,在废弃的园子内则以复原植物景观为主。
  另外,复杂性与秩序性的模式也体现在空间人流的处理上,江南古典园林人流相对随意自然,提倡在不经意间引导游览者欣赏园林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地改善园林的空间构成,使景观导向系统更为自然,同时使游览者压力降到最低,在游赏园林时放松身心,接触自然,感受低压力游览带来的身心愉悦。
  2.4水之存在
  水是景观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如刘敦桢先生在《苏州园林》一书中所说,水对于古典园林的重要性源于古代匠师长期模仿自然、叠山理水,而江南因河巷纵横,地下水位较高,便于开池引水,因而多数园林以曲折自然的水池为中心,形成园中主要的景区。在江南古典园林中除了对大水面的观赏外,主要在于对水面的划分,即有聚有分、聚分得体。“聚”指水面辽阔,有水乡弥漫之感,虽人工开凿,也宛若自然。如网师园的水池,池面集中,池岸廊榭都比较低矮,给人以开阔明朗的印象。“分”指迂回怀抱,似断似续,和崖壑、花木、屋宇互相掩映,构成幽曲的景色。
  拙政园的水面被池中二山、房屋、曲桥及竹丛树木划分为几部分,以远香堂北面池水为中心,水面流通环回,层次丰富、主次分明。除了水池的划分外,池岸处理也体现了对自然的借鉴与联系。古典园林常见的池岸处理形式有叠石岸、石矶、驳岸、土岸,江南地区由于多雨,土岸的处理方式极少采用。以拙政园为例,明代的土岸多而石岸少,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以石岸为主的水面,较好地体现了江南古典园林对于自然的尊重。
  江南古典园林也强调动静结合,如对自然溪流的模拟,很好地激发了参观者与水的互动。以无锡寄畅园八音涧为例,通过对溪流的模仿增加整个园林的灵动,使游览者仿佛置身于溪流之边。尤其在盛夏时日,当游览者穿梭于八音涧的石洞时,通过水声的暗示与石洞的遮挡,顿时改变了游览者夏日炎炎的心理感受,充分体现了水景能够降低压力,减缓心率、降低血压的作用。
  3.启示
  江南古典园林是古代匠师通过对自然的领悟与实践,结合园林主人意见所创造的综合艺术品。其本质是以自然为依托,在相对较小的空间环境内,通过花木、置石、建筑以及理水布局等方式所组成的良好人居环境。可以说是一种中国化的亲自然设计模式,对当代的景观设计有着积极意义。
  3.1突出景观感受的空间营造
  中国江南古典园林是把主体与自然、意识与物质、时间与空间统一考虑的空间综合体。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体“人”与园林庭院的关系,即强调游览者的“存在感”,人被当作园林的核心。游览者一旦步入园中,整个庭院的空间便随之改变,随着游览的深入以及观赏时间的增加,整个园林空间的灵动便随之而来。这些灵动源于江南古典园林在建造之初便考虑游人的景观感受,通过写意、拼贴、想象的手法在狭小的空间内尽可能多地展现对自然的理解,以及园主人想传达的感受。这几种手法往往通过空间的层次来表现,即通过山、石、花木等园林要素来构成层次的空间布局,这种布局的巧妙不在于逻辑的明显,先花后木还是先木后花的显而易见,而是通过层级的组合来模糊空间的逻辑,将主体空间感受放大,塑造一种“曲径通幽”“云深不知处”的景观感觉。反观当代景观设计,设计时往往忽略了参观者的感受,而是单纯地追求图面效果,使设计的主体变成了图纸而忽略设计服务的本质,造成了设计的缺陷本末倒置。
  3.2动态的景观设计方法
  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有别于当代的图面式的景观设计方法,从设计之初便没有平面图。设计构思的结果主要是通过写意性的中国画或制作模型(又称烫样)来表达,然后由造园师从建园之初一直跟随到建园结束,并且会根据现场的效果不断修正自己最初的构想。可见这种建园的过程是从始至终变化的,并且每次变化都不同于现代意义的更改设计图纸,而是通过造园师对现状的不断了解而进行强调景观感受的改善。但凡优秀的江南古典园林都是通过历代不断调整而逐步接近完美的。以拙政园为例,从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建园以来到1960年9月修复完成,前后400余年园址几易其主方才呈现出如今的样子。
  这种动态的设计方法较好地体现出设计师对于自然的理解,并展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对比当代景观设计不难看出单纯图纸设计的弊端,越来越多的项目为追求图面形式而忽视景观感受。从方案到施工不能单纯地机械复制,应根据实际及时改变设计中的问题,突出景观感受,了解设计的动态变化。
  3.3现代景观设计的借鉴
  江南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空间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对于自然的理解与感悟,是中国古代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典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巧与因借,精在体宜”的空间布局方式、动态的设计方法都为现代的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同时,江南古典园林所体现的亲自然设计模式为亲自然景观设计在中国的实践创造了契机与条件。
  景观设计可以在采用亲自然设计模式时参考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或空间布局形式,使其更加适合中国本土,增加对使用者景观体验的关注。把使用者的景观体验作为景观设计的核心,增加对整个景观设计的动态考虑。将整个景观设计从方案到施工看作完整的设计过程,改变以图为核心的设计观念。增加设计师、规划师与使用者的交流,将改善公共环境与公众健康作为景观设计不可或缺部分。
其他文献
山间人潮汹涌。脚下踩着青海高原厚实的土地,他们的性情像这片土地一样开阔、奔放。他们最爱唱“花儿”,点点歌声似魔音鼓动人心,歌声越来越多,一下汇成一条大江,浩浩荡荡,百里回肠,蜿蜒流淌在山谷。倾耳聆听,有如仙乐。  赶上青海花儿会不算难事。每年农历4、5、6月间,少则几千人、多则十几万人汇集在青海,到那里,只消听见此起彼伏,昼夜不息的歌声便知,这里是花儿会。  对不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四省的人来
期刊
有一种地方,风景是在路上,有一种旅游,风景是留在心中,让人身在其问却被其美丽所恍惚。当心情郁闷时,置身于柴米油盐中的性情之地,任思绪飞扬:当被烦事所扰时,置身于西海风情中,任心河流淌。质朴交织着淡雅,慵懒跟随着暧昧……    天然氧吧神仙佳境    占地400余亩的庐山西海国际温泉度假村,坐落在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云居山一柘林湖风景名胜区内的易家河村。这里自然环境
期刊
           
期刊
这里,地肥草茂,沃野苍茫,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可谓春之情、夏之恋、秋之蕴、冬之舞。这里是文化圣地,精神乐园,精神盛宴素淡朴质,这里的“至尊盛宴”需要你用脚去度量,用眼去欣赏,用心去体会……    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乐园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一碧万顷的闪电湖,蓝天白云、绿草碧水、群星般的洁白蒙古包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原生态的人间美景。  坝上草原的“沽水福源”度假村是中国旅游行业的标杆品牌——它是
期刊
陈清泉,1968年生,四川渠县人,现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院山水画委员会主任等。曾为商务部、人民大会堂、文化部、中国人民大学、银川美术馆等创作作品,其成就载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录》等辞书。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首诗一幅画一种意境,一个人一段话一种心境。真所谓作品乃艺术家心灵之窗口,观其画如见其人也!初见陈清泉老师的做作品大气之中显现人文
期刊
王玲,女,1967年生,河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郑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郑州仿古工艺研究所所长,黄河文化发展研究会会员等。多次参加国际国内艺术博览会,受到全球艺术界、收藏界等各界人士的青睐,并获得了国内外70余项荣誉,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用来形容郑州金沙泥艺术研究所的创始人王玲再合适不过。198
期刊
深蓝浅蓝,碧海白帆,相知相守,追寻浪漫。蜜月旅行,是每一对恋人都有过的梦。在海天一色中相拥,在缤纷的海底携手,漫步在夕阳中的白沙滩,一同寻找南十字星。这些浪漫都指向同一个地方,大溪地,美到虚幻,但浪漫又真实。这是久久没有开始的旅途,也是早早闯进梦境的地方。  在南太平洋的一角,大溪地亦称塔希提岛,是法属波利尼西亚社会群岛中最大的一座岛屿。以大溪地岛为主要岛屿的社会群岛,虽没有官方说法,但人们常常为
期刊
摘要:科研院所的绿化景观设计是推进科技创新和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其建设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科研院所的美化水平.还关乎院内科研人员及其家属的身心健康。本研究以环境心理学为切入点.采用其涵盖的认知地图、场所观念、领域性研究理论,通过剖析中国林科院院区内的绿化景观现状。分析了科学研究、生活空间、社交场所等绿化景观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应用特性.以期为增强科研院所的绿化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环境心理
期刊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千年岳麓的旧梦逝去了其年少时期的巧笑倩兮,今日淡淡地回眸这个“湖湘文化圣地,山水洲城奇观”,仍旧牵扯着无数有识之士的心襟。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料我应如是。可是,妩媚动人的岂止是一座山那么简单?院以山名,山因院胜!    如果山中没有这座学府,如果该学院不在此山上,岳麓山的千年奇迹又该怎么抒写?应该是青山给庭院注入了灵性,庭院反过来又给青山带来了活力,二者水乳交融在一起,共同
期刊
享受超越繁华与喧嚣的田园胜地,一定要去位于辽宁铁岭柴河风景区内的龙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这里依山面水,青山、碧水、绿草、森林交相辉映,形似龙首,占地2000亩,怀揽2000亩恢弘绿脉的面积,尽览龙山丽水。  标准杆国际森林山地冠军型高尔夫球场,是知名资深设计大师亲临倾心设计之臻品,球道坡峦跌宕,盘绕在葱茏密林之中,流转于郁香翠湖之间,绵亘紧随。设计师的独特创新,艺术规划,让球员在玩乐问不忘挑战竞争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