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是最先接触各种新型常规武器的军人,他们是为新型常规火炮“淬火”的靶场炮手,他们就是总装某基地的试射兵,我军使用的各种火炮都是经过他们试射定型后才装备部队的。40多年来,试射兵们创造了多项全军纪录:服役期间打炮弹最多的士兵,他们每年试射炮弹大约1万发;操作火炮种类最多的士兵,先后有20多种火炮在这里完成了定型试验继而装备部队;每分钟发射炮弹最多的士兵,他们1分钟能发射14发炮弹,至今还保持着全军纪录……
赵高:立靶射击弹无虚发
12月中旬,寒气袭人。总装某基地试验场。某型航炮专业技术考核正在进行。记者看到,在威武的航炮边,几名考官正在对试射兵们进行操作考核。只见其中一名老兵熟练地拉开把手,提起弹夹。装入弹机,又迅速地将把手放回前档。“哇,才3秒钟!”现场考核人员由衷地发出一声声惊叹,而后又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出场的主人公赵高,让记者亲眼目睹了试射兵的风采。
新兵分配时,赵高得知自己被分配到炮连,忍不住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在他眼里,炮手是最神气、最牛的岗位。当晚,他就打电话告诉家人说:“我当炮兵了!”
殊不知,由一名战士练成一名炮手,要历经多重的艰难险阻。其中,一路的苦旅就从训练开始。练体能,每天要跑5000米,还要做俯卧撑、仰卧起坐、下蹲各100个:练推弹。每天要来回在规定的时间和距离内搬运80多斤重的沙弹上百次:练瞄准,中午太阳正毒时透过紫色玻璃盯着太阳,晚上睁大眼睛盯着灯泡:此外,还要练心理、练适应性等。
“在基础训练期间,小赵就表现出了很好的悟性,而且还有股肯钻研的劲头。”连长苏磊这样评价。赵高不仅仅满足于各项合格,他“暗自”瞄准的是第一。实际操作中,别人练一遍,他就练十遍八遍:理论学习时,别人做好笔记,而他却把学习重点资料倒背如流。功夫不负有心人。学习结束考核时,赵高荣获理论、实作双“第一”,被评为连里唯一的“尖子学兵”。
当记者问起他第一次参加试验的经历时,赵高显得有些激动:“太深刻了,像放电影一样清晰!”那是2001年春季,还是列兵的赵高第一次参加了某型炮射导弹试验。在试验现场,当瞄准手进行最后校射时,他发现负责瞄准射击的是厂方代表。“为什么不是部队人员呢?”他当时感到非常疑惑。试验结束后,有人告诉他说:“该型导弹很昂贵,厂家怕咱瞄不准浪费呀!”“别人不信任,那只能说明咱技术不过硬!”此后,赵高便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瞄准手。而现如今,他的梦想逐一变为了现实,不仅炮射导弹瞄得准,而且榴弹炮瞄得准,车载火炮瞄得准。
让记者感受颇深的是,试射兵们在每一次试验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一次,赵高参加某型榴弹炮射击试验。按照操作要求,打第一发炮弹人工开闩后本应自动开闩,可是当打到第四发弹时,突然抽筒子断裂。抽筒子主要作用就是起到发射出一发弹后将空药筒自动退出。试验因此立即被停止。
按照试验大纲要求,此项试验主要是检测弹引信作用时间,要求在一个小时内打完30发。面对突如其来的难题,厂家技术人员束手无策,并一口咬定装备没有问题。是操作手出现误操作造成的。担任炮技师的赵高不慌不忙地走到榴弹炮前,有条不紊地拆开“问题”部件,一一进行仔细检查和分析后给出了故障“根结”。原来是固定闩体的位置高出了一点,造成了在击发过程中惯性过大出现错位断裂,是装备部件本身的问题。随后在他的指导下,新部件被钢锉经过简单加工安装后,榴弹炮“复活”了。厂家人员、试验指挥和参试人员连声称赞:“没想到,没想到
2001年冬天,某型航炮200米立靶试验在该基地某炮位进行。由于该型航炮射击试验尚属首次,大家心里不禁有些紧张。试验开始后,赵高冷静走到航炮前瞄准、测量、复瞄,动作亦如往常,同样的轻松和娴熟。“5、4、3、2、1,射击!”试验指挥一声令下,100发航弹如一条火龙“扑”向目标。射击结束了,赵高的心依然怦怦直跳,而他此时此刻想的是“命中率是多少”。5分钟后,对讲机里负责高速摄影和观测仪器的技术人员发来报告:“100发航弹全部命中立靶中心位置,符合试验要求,可以继续射击!”声音还未落,试验现场就响起一片掌声。
类似的故事还很多。而在成绩面前,赵高却依然“不满足”。最近战友们发现,赵高又买回了一大摞有关火炮的书籍,正对各种航炮进行对比研究。用小赵的话说就是:“不研究炮。就不可能打好炮。”
蔡利华:打出超国军标标准
2009年11月,西北某试验场,炮声隆隆,硝烟滚滚。一名佩戴有炮手标志的土官,穿过硝烟。率先进入记者的视线。目测、瞄准、击发,炮响靶落,观礼台上响起了阵阵掌声……他就是被官兵誉为“迫炮王子”的蔡利华。
让记者出乎意料的是,试验场上神气十足的蔡利华得知要采访他时,一下子却满脸通红,紧张得双手不知该往哪里放。连长告诉记者:“别看小蔡说不出啥,他可是中心出了名的技术尖子,带出的技术能手有20多名呢!如果说打炮,他还是我师傅呢!”
蔡利华与迫炮结缘,还要从2003年第一次参加试验说起。第一次参加迫炮试验,蔡利华不敢打也不敢瞄,生怕自己打偏了。带队干部郭健兵鼓励他说:“我告诉你一个诀窍,射击角450时,你把支架往下放,高于45°时,把支架往上放,这样就能轻松掌握迫炮的操作要领。”蔡利华抱着试试的念头,第一次操作果然奏效,首发就在目标区爆炸。随后,他有了信心和勇气。依法操作发发命中。自此,迫炮就成了蔡利华的“军旅搭档”。
如今的蔡利华,不但可以用目测目标距离,还可以用拇指瞄准法准确无误地将炮弹射击到目标位置。蔡利华告诉记者:“炮打得准不准,校炮是关键。因为只有熟练掌握操炮的动作要领和瞄准的技术动作,并细心对迫炮反复进行校正,才能确保火炮的射击精度。”2006年6月,该基地进行迫炮地面密集度试验,蔡利华一口气发射21发迫弹,命中率达到了惊人的96%,因此也创造了中心第一高精度。2007年冬天,该基地进行某型迫榴弹快速射击试验,前5组蔡利华打出了9~10发的国军标成绩,按要求已经符合试验要求,可是蔡利华认为还没有打出自己的标准。最后一组,小蔡硬是打出了57秒发射13发炮弹的超国军标成绩。还有一次,蔡利华负责迫榴弹快速射1000米立靶试验,160发迫榴弹发发中靶。面对蔡利华取得的成绩,厂家技术人员连声叫绝。
无疑,在这些数字背后包含了蔡利华多少的惊和险。2008年4月,在某型迫炮试验中,迫弹装入炮后却没能射击出去。此时,蔡利华心里非常清楚:这种状态下的迫弹危险系数最大,随时都有可能自动击发射出,后果将不敢想像!经过两分钟的等待后,蔡利华主动请缨排 障。他先是轻轻走到迫炮的后侧方用一根2米长的铁标杆进行敲击,见无反应后,蔡利华下了“迫弹卡在身管中间”的“诊断书”。经过现场试验指挥同意后,他微微整理了一下思绪。走到迫炮右前方,一只手托住身管,一只手托住底盘,向右缓慢旋转90°,使底盘和炮尾分开形成脱落状态,然后将炮尾抬起,最后小心翼翼地取出弹,放回弹药箱。然而,此时的蔡利华的衣服全都汗湿了。
王亮:打出炮兵的精神劲
入伍前,王亮在战争片中看到这样的场景:一颗子弹最多只能打死一个敌人,而一发炮弹却能炸死敌人一大片。所以,王亮参军后强烈要求当一名炮兵。
现如今,已有7年炮龄的王亮已经成长为炮兵班班长,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参与火炮试射任务时的情景:“新兵刚下连培训合格后,有个高炮的试射任务,在10多个新兵中唯独选中了我。当时,班长对我有点不放心,反复交代注意事项,我兴奋得根本听不进去……200多发炮弹一瞬间全都打上了天空,整个天都亮了,像是布满了硕大的星星……”
王亮告诉记者:“长年累月进行火炮试射,新兵时的新鲜感很快就被繁重的工作给冲走了。然而,即使是那些把火炮射击作为家常便饭的老兵,在大口径地炮试射时,仍一次次感到震撼。”
一次,某型大口径地炮的连续射击试验中,“一炮打出,地上的杂物一干二净,震起的小石子打在掩体的厚钢板上叮当作响,炮位后面的几间机房的窗玻璃全都震碎了。为了防止炮位的水泥地被喷坏,参试人员垫了一块10余毫米厚的大钢板,打第二发弹时钢板就不见了,打完后在十米外发现钢板已被揉成了面团。”王亮的回忆颇有些惊心动魄。
2007年,一次某型炮快速射击试验,试验要求向射击角度的左右极限和正中间三个方向各打两组,每组8发弹。因为该炮是半自动输弹装置,在装弹提速时出现了挂钩故障。使炮弹不能正常发射。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大家谁都不敢轻易下结论,问题究竟在哪里。关键时刻,王亮自告奋勇带领几名炮技师进行仔细检查后,发现是输弹机间隙过大造成的挂钩现象。故障确诊后,王亮迅速开始抢修。30分钟后试验继续,测距、瞄准、击发。随着火炮的一声声巨响,炮弹呼啸而出,远处的靶心一片火光,全部命中。王亮打出了让人惊讶的1分钟发射14发炮弹的好成绩,并且创造了全军纪录。自此。王亮被誉为试验场上“黑马”称号,在官兵中间迅速传开。
有一次,某新型火炮进行强度试验,要求3分钟内打21发弹。瞄准手、装填手、射手都要站在火炮旁,连装连发,连气都不敢喘一口。由于火炮连续发射,冲击波很大。10发以后,炮膛的热量直往外冲,装填手深感吃力,炮弹需两三个人才推得进去。一个“单元”刚打完,几个操炮手就头昏眼花,耳鸣腿软。时隔不久,某榴弹炮强度试验又被排上了进度表,30分钟打200发。结果,炮管都打红了,装填手的工作服、手套都熏焦了,战士们的眉毛、头发被火焰烤得参差不齐。
在长年累月的射击经验积累中,王亮还练就了听声辨炮的本领。他一脸自信地告诉记者:“你在这里采访我。阵地那边炮一响,我就知道打的是什么炮什么弹。”
天天发射炮弹不烦吗?记者问王亮。“虽然每天都有任务,但总有新的型号,所以一直都有新鲜感。”王亮告诉记者。今年王亮二级士官年限满了,面对走与留,他告诉记者:“火炮试射虽然充满了危险,但每一次都充满着挑战和激情,我还是舍不得,想继续干下去。”
韩玉杰:三发炮弹穿一孔
韩玉杰打炮有“三绝”:一是不用瞄准镜,二是夜间能打,三是雾天也能打。而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在一次地炮试验中,凭借自己过硬的射击技术,创造了三发弹穿过一个弹孔的神话。
韩玉杰从小就对枪炮有浓厚兴趣。在新兵连时他问班长:“我们下连后能不能打真枪真炮?”班长说:“咱们基地有个炮连,打的不仅是真炮,而且还是最新式的炮。如果你当了炮手,每年至少要打上千发弹。”班长的话让韩玉杰激动不已。
新兵下连时,韩玉杰如愿分到了炮连。要知道,从一名战士成为一名优秀炮手,必须经过岗前严格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考核,全部合格后才能“上岗”。为此,韩玉杰虚心把技术过硬的老班长当做了老师,一边跟着他请教火炮各部位的名称、性能和操作方法,一边充分利用时间钻研专业知识。经过两个月的奋斗,他很快掌握了几种火炮的操作方法,并在理论和实践考核中得了“双优秀”。凭着过硬的技术,韩玉杰三个月后便能单独进行试验。第二年,韩玉杰就被任命为班长。从此,韩玉杰在每次的试验中几乎都是弹无虚发。
面对记者的采访,韩玉杰给记者讲述了三发弹穿过一个弹孔的情景。一次,某型地炮在基地试验,当时入伍才一年半的韩玉杰担任瞄准手。第一发弹发射完后,靶位报告:炮弹刚好穿过立靶的中心。第二发弹发射完毕后,靶位报告:没有找到新的弹孔。这时,试验指挥皱起了眉头,问韩玉杰:“炮弹是不是脱靶了?”韩玉杰非常自信地报告,炮弹不可能脱靶。没有找到新的弹孔,又没有脱靶,难道炮弹从同一个弹孔穿过去了?有人开玩笑说。试验继续进行。第三发炮弹击发后,靶位传来同一个消息:没有找到新弹孔。试验指挥听到报告后立即宣布暂停试验。打三发弹就有两发脱靶,这在基地试验史上几乎是没有的事。这一情况很快反映到基地机关,到底是我们瞄准手没有瞄准,还是被试武器有问题。基地有关部门的领导立即赶到试验阵地,要求所有参试人员认真查找原因,尽快得出结论。
这时,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韩玉杰身上。
炮连带队的干部心里没底了,问韩玉杰:“炮弹有没有可能会脱靶?”
“不可能脱靶!”韩玉杰还是那句话。
核查工作立即展开。一方面对火炮进行复位瞄准,一方面对靶上的弹孔进行精确检测。
一时间,现场的气氛凝重起来,所有参试官兵都焦急地等待着结果。
半小时后,两边检查的情况汇总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三发弹从同一个弹孔穿过!
此时,所有的目光再次聚集到韩玉杰身上。
这时。刚赶到阵地的基地领导得知情况后,拍着韩玉杰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可真是神炮手啊!”也由此,“神炮手”韩玉杰的称呼就传开了。
记者问韩玉杰打炮有没有诀窍。他腼腆地一笑,说:“没什么诀窍,全靠自己琢磨。”
韩玉杰给记者介绍道,为了让全军官兵能够使用安全、稳定的武器。射手们经常要与被试品一同经受高温、低温、扬尘、淋雨等恶劣环境条件下的考验。这既是对射手体能的考验,更是对他们意志的考验。在武器气候环境模拟试验室,记者看到这样一个场面:炮手们在各种最苛刻的气候条件下,对某新型航炮进行连续发射试验,忽而是零上50多摄氏度,忽而是零下40几摄氏度,忽而沙尘弥漫。然后,炮手们又将打得滚烫的航炮进行雨淋试验,在疾风暴雨之后航炮照样打得响、打得准。
[资料链接]常规武器的弹丸小,飞行速度高,内外弹道难以测量是常规武器的特性。为获得真实、可靠的测试数据,参试人员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以外弹道测试系统为例,他们使用我国目前最先进的大功率全弹道测量雷达、精密跟踪测量系统、数字式电影经纬仪、测距雷达等。为测量火炮弹丸的飞行速度。国内最先进的天幕靶也已投入使用。为现场及时测量弹丸空中炸点坐标及相对地面的高度,某型处理炸点坐标的测量系统投入运行,并在首次使用中获得成功。为实时测量弹丸内部的各种数据,还使用了某新型遥测系统……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件令人称奇的小巧仪器——天幕靶。它呈银灰色,在使用中可射出一道扇形光束,然后在天空中形成光幕,当炮弹穿过时,便可自动测下弹丸的飞行速度,既准确又快捷。有了它,昔日沉重的线圈靶架就只能“告老还乡”了。近些年,试验中心投入了先进的测试、测控设备,已具备了可光测、电测、雷测和遥测的完整试验测试体系。
编辑 李海峰
赵高:立靶射击弹无虚发
12月中旬,寒气袭人。总装某基地试验场。某型航炮专业技术考核正在进行。记者看到,在威武的航炮边,几名考官正在对试射兵们进行操作考核。只见其中一名老兵熟练地拉开把手,提起弹夹。装入弹机,又迅速地将把手放回前档。“哇,才3秒钟!”现场考核人员由衷地发出一声声惊叹,而后又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出场的主人公赵高,让记者亲眼目睹了试射兵的风采。
新兵分配时,赵高得知自己被分配到炮连,忍不住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在他眼里,炮手是最神气、最牛的岗位。当晚,他就打电话告诉家人说:“我当炮兵了!”
殊不知,由一名战士练成一名炮手,要历经多重的艰难险阻。其中,一路的苦旅就从训练开始。练体能,每天要跑5000米,还要做俯卧撑、仰卧起坐、下蹲各100个:练推弹。每天要来回在规定的时间和距离内搬运80多斤重的沙弹上百次:练瞄准,中午太阳正毒时透过紫色玻璃盯着太阳,晚上睁大眼睛盯着灯泡:此外,还要练心理、练适应性等。
“在基础训练期间,小赵就表现出了很好的悟性,而且还有股肯钻研的劲头。”连长苏磊这样评价。赵高不仅仅满足于各项合格,他“暗自”瞄准的是第一。实际操作中,别人练一遍,他就练十遍八遍:理论学习时,别人做好笔记,而他却把学习重点资料倒背如流。功夫不负有心人。学习结束考核时,赵高荣获理论、实作双“第一”,被评为连里唯一的“尖子学兵”。
当记者问起他第一次参加试验的经历时,赵高显得有些激动:“太深刻了,像放电影一样清晰!”那是2001年春季,还是列兵的赵高第一次参加了某型炮射导弹试验。在试验现场,当瞄准手进行最后校射时,他发现负责瞄准射击的是厂方代表。“为什么不是部队人员呢?”他当时感到非常疑惑。试验结束后,有人告诉他说:“该型导弹很昂贵,厂家怕咱瞄不准浪费呀!”“别人不信任,那只能说明咱技术不过硬!”此后,赵高便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瞄准手。而现如今,他的梦想逐一变为了现实,不仅炮射导弹瞄得准,而且榴弹炮瞄得准,车载火炮瞄得准。
让记者感受颇深的是,试射兵们在每一次试验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一次,赵高参加某型榴弹炮射击试验。按照操作要求,打第一发炮弹人工开闩后本应自动开闩,可是当打到第四发弹时,突然抽筒子断裂。抽筒子主要作用就是起到发射出一发弹后将空药筒自动退出。试验因此立即被停止。
按照试验大纲要求,此项试验主要是检测弹引信作用时间,要求在一个小时内打完30发。面对突如其来的难题,厂家技术人员束手无策,并一口咬定装备没有问题。是操作手出现误操作造成的。担任炮技师的赵高不慌不忙地走到榴弹炮前,有条不紊地拆开“问题”部件,一一进行仔细检查和分析后给出了故障“根结”。原来是固定闩体的位置高出了一点,造成了在击发过程中惯性过大出现错位断裂,是装备部件本身的问题。随后在他的指导下,新部件被钢锉经过简单加工安装后,榴弹炮“复活”了。厂家人员、试验指挥和参试人员连声称赞:“没想到,没想到
2001年冬天,某型航炮200米立靶试验在该基地某炮位进行。由于该型航炮射击试验尚属首次,大家心里不禁有些紧张。试验开始后,赵高冷静走到航炮前瞄准、测量、复瞄,动作亦如往常,同样的轻松和娴熟。“5、4、3、2、1,射击!”试验指挥一声令下,100发航弹如一条火龙“扑”向目标。射击结束了,赵高的心依然怦怦直跳,而他此时此刻想的是“命中率是多少”。5分钟后,对讲机里负责高速摄影和观测仪器的技术人员发来报告:“100发航弹全部命中立靶中心位置,符合试验要求,可以继续射击!”声音还未落,试验现场就响起一片掌声。
类似的故事还很多。而在成绩面前,赵高却依然“不满足”。最近战友们发现,赵高又买回了一大摞有关火炮的书籍,正对各种航炮进行对比研究。用小赵的话说就是:“不研究炮。就不可能打好炮。”
蔡利华:打出超国军标标准
2009年11月,西北某试验场,炮声隆隆,硝烟滚滚。一名佩戴有炮手标志的土官,穿过硝烟。率先进入记者的视线。目测、瞄准、击发,炮响靶落,观礼台上响起了阵阵掌声……他就是被官兵誉为“迫炮王子”的蔡利华。
让记者出乎意料的是,试验场上神气十足的蔡利华得知要采访他时,一下子却满脸通红,紧张得双手不知该往哪里放。连长告诉记者:“别看小蔡说不出啥,他可是中心出了名的技术尖子,带出的技术能手有20多名呢!如果说打炮,他还是我师傅呢!”
蔡利华与迫炮结缘,还要从2003年第一次参加试验说起。第一次参加迫炮试验,蔡利华不敢打也不敢瞄,生怕自己打偏了。带队干部郭健兵鼓励他说:“我告诉你一个诀窍,射击角450时,你把支架往下放,高于45°时,把支架往上放,这样就能轻松掌握迫炮的操作要领。”蔡利华抱着试试的念头,第一次操作果然奏效,首发就在目标区爆炸。随后,他有了信心和勇气。依法操作发发命中。自此,迫炮就成了蔡利华的“军旅搭档”。
如今的蔡利华,不但可以用目测目标距离,还可以用拇指瞄准法准确无误地将炮弹射击到目标位置。蔡利华告诉记者:“炮打得准不准,校炮是关键。因为只有熟练掌握操炮的动作要领和瞄准的技术动作,并细心对迫炮反复进行校正,才能确保火炮的射击精度。”2006年6月,该基地进行迫炮地面密集度试验,蔡利华一口气发射21发迫弹,命中率达到了惊人的96%,因此也创造了中心第一高精度。2007年冬天,该基地进行某型迫榴弹快速射击试验,前5组蔡利华打出了9~10发的国军标成绩,按要求已经符合试验要求,可是蔡利华认为还没有打出自己的标准。最后一组,小蔡硬是打出了57秒发射13发炮弹的超国军标成绩。还有一次,蔡利华负责迫榴弹快速射1000米立靶试验,160发迫榴弹发发中靶。面对蔡利华取得的成绩,厂家技术人员连声叫绝。
无疑,在这些数字背后包含了蔡利华多少的惊和险。2008年4月,在某型迫炮试验中,迫弹装入炮后却没能射击出去。此时,蔡利华心里非常清楚:这种状态下的迫弹危险系数最大,随时都有可能自动击发射出,后果将不敢想像!经过两分钟的等待后,蔡利华主动请缨排 障。他先是轻轻走到迫炮的后侧方用一根2米长的铁标杆进行敲击,见无反应后,蔡利华下了“迫弹卡在身管中间”的“诊断书”。经过现场试验指挥同意后,他微微整理了一下思绪。走到迫炮右前方,一只手托住身管,一只手托住底盘,向右缓慢旋转90°,使底盘和炮尾分开形成脱落状态,然后将炮尾抬起,最后小心翼翼地取出弹,放回弹药箱。然而,此时的蔡利华的衣服全都汗湿了。
王亮:打出炮兵的精神劲
入伍前,王亮在战争片中看到这样的场景:一颗子弹最多只能打死一个敌人,而一发炮弹却能炸死敌人一大片。所以,王亮参军后强烈要求当一名炮兵。
现如今,已有7年炮龄的王亮已经成长为炮兵班班长,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参与火炮试射任务时的情景:“新兵刚下连培训合格后,有个高炮的试射任务,在10多个新兵中唯独选中了我。当时,班长对我有点不放心,反复交代注意事项,我兴奋得根本听不进去……200多发炮弹一瞬间全都打上了天空,整个天都亮了,像是布满了硕大的星星……”
王亮告诉记者:“长年累月进行火炮试射,新兵时的新鲜感很快就被繁重的工作给冲走了。然而,即使是那些把火炮射击作为家常便饭的老兵,在大口径地炮试射时,仍一次次感到震撼。”
一次,某型大口径地炮的连续射击试验中,“一炮打出,地上的杂物一干二净,震起的小石子打在掩体的厚钢板上叮当作响,炮位后面的几间机房的窗玻璃全都震碎了。为了防止炮位的水泥地被喷坏,参试人员垫了一块10余毫米厚的大钢板,打第二发弹时钢板就不见了,打完后在十米外发现钢板已被揉成了面团。”王亮的回忆颇有些惊心动魄。
2007年,一次某型炮快速射击试验,试验要求向射击角度的左右极限和正中间三个方向各打两组,每组8发弹。因为该炮是半自动输弹装置,在装弹提速时出现了挂钩故障。使炮弹不能正常发射。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大家谁都不敢轻易下结论,问题究竟在哪里。关键时刻,王亮自告奋勇带领几名炮技师进行仔细检查后,发现是输弹机间隙过大造成的挂钩现象。故障确诊后,王亮迅速开始抢修。30分钟后试验继续,测距、瞄准、击发。随着火炮的一声声巨响,炮弹呼啸而出,远处的靶心一片火光,全部命中。王亮打出了让人惊讶的1分钟发射14发炮弹的好成绩,并且创造了全军纪录。自此。王亮被誉为试验场上“黑马”称号,在官兵中间迅速传开。
有一次,某新型火炮进行强度试验,要求3分钟内打21发弹。瞄准手、装填手、射手都要站在火炮旁,连装连发,连气都不敢喘一口。由于火炮连续发射,冲击波很大。10发以后,炮膛的热量直往外冲,装填手深感吃力,炮弹需两三个人才推得进去。一个“单元”刚打完,几个操炮手就头昏眼花,耳鸣腿软。时隔不久,某榴弹炮强度试验又被排上了进度表,30分钟打200发。结果,炮管都打红了,装填手的工作服、手套都熏焦了,战士们的眉毛、头发被火焰烤得参差不齐。
在长年累月的射击经验积累中,王亮还练就了听声辨炮的本领。他一脸自信地告诉记者:“你在这里采访我。阵地那边炮一响,我就知道打的是什么炮什么弹。”
天天发射炮弹不烦吗?记者问王亮。“虽然每天都有任务,但总有新的型号,所以一直都有新鲜感。”王亮告诉记者。今年王亮二级士官年限满了,面对走与留,他告诉记者:“火炮试射虽然充满了危险,但每一次都充满着挑战和激情,我还是舍不得,想继续干下去。”
韩玉杰:三发炮弹穿一孔
韩玉杰打炮有“三绝”:一是不用瞄准镜,二是夜间能打,三是雾天也能打。而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在一次地炮试验中,凭借自己过硬的射击技术,创造了三发弹穿过一个弹孔的神话。
韩玉杰从小就对枪炮有浓厚兴趣。在新兵连时他问班长:“我们下连后能不能打真枪真炮?”班长说:“咱们基地有个炮连,打的不仅是真炮,而且还是最新式的炮。如果你当了炮手,每年至少要打上千发弹。”班长的话让韩玉杰激动不已。
新兵下连时,韩玉杰如愿分到了炮连。要知道,从一名战士成为一名优秀炮手,必须经过岗前严格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考核,全部合格后才能“上岗”。为此,韩玉杰虚心把技术过硬的老班长当做了老师,一边跟着他请教火炮各部位的名称、性能和操作方法,一边充分利用时间钻研专业知识。经过两个月的奋斗,他很快掌握了几种火炮的操作方法,并在理论和实践考核中得了“双优秀”。凭着过硬的技术,韩玉杰三个月后便能单独进行试验。第二年,韩玉杰就被任命为班长。从此,韩玉杰在每次的试验中几乎都是弹无虚发。
面对记者的采访,韩玉杰给记者讲述了三发弹穿过一个弹孔的情景。一次,某型地炮在基地试验,当时入伍才一年半的韩玉杰担任瞄准手。第一发弹发射完后,靶位报告:炮弹刚好穿过立靶的中心。第二发弹发射完毕后,靶位报告:没有找到新的弹孔。这时,试验指挥皱起了眉头,问韩玉杰:“炮弹是不是脱靶了?”韩玉杰非常自信地报告,炮弹不可能脱靶。没有找到新的弹孔,又没有脱靶,难道炮弹从同一个弹孔穿过去了?有人开玩笑说。试验继续进行。第三发炮弹击发后,靶位传来同一个消息:没有找到新弹孔。试验指挥听到报告后立即宣布暂停试验。打三发弹就有两发脱靶,这在基地试验史上几乎是没有的事。这一情况很快反映到基地机关,到底是我们瞄准手没有瞄准,还是被试武器有问题。基地有关部门的领导立即赶到试验阵地,要求所有参试人员认真查找原因,尽快得出结论。
这时,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韩玉杰身上。
炮连带队的干部心里没底了,问韩玉杰:“炮弹有没有可能会脱靶?”
“不可能脱靶!”韩玉杰还是那句话。
核查工作立即展开。一方面对火炮进行复位瞄准,一方面对靶上的弹孔进行精确检测。
一时间,现场的气氛凝重起来,所有参试官兵都焦急地等待着结果。
半小时后,两边检查的情况汇总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三发弹从同一个弹孔穿过!
此时,所有的目光再次聚集到韩玉杰身上。
这时。刚赶到阵地的基地领导得知情况后,拍着韩玉杰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可真是神炮手啊!”也由此,“神炮手”韩玉杰的称呼就传开了。
记者问韩玉杰打炮有没有诀窍。他腼腆地一笑,说:“没什么诀窍,全靠自己琢磨。”
韩玉杰给记者介绍道,为了让全军官兵能够使用安全、稳定的武器。射手们经常要与被试品一同经受高温、低温、扬尘、淋雨等恶劣环境条件下的考验。这既是对射手体能的考验,更是对他们意志的考验。在武器气候环境模拟试验室,记者看到这样一个场面:炮手们在各种最苛刻的气候条件下,对某新型航炮进行连续发射试验,忽而是零上50多摄氏度,忽而是零下40几摄氏度,忽而沙尘弥漫。然后,炮手们又将打得滚烫的航炮进行雨淋试验,在疾风暴雨之后航炮照样打得响、打得准。
[资料链接]常规武器的弹丸小,飞行速度高,内外弹道难以测量是常规武器的特性。为获得真实、可靠的测试数据,参试人员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以外弹道测试系统为例,他们使用我国目前最先进的大功率全弹道测量雷达、精密跟踪测量系统、数字式电影经纬仪、测距雷达等。为测量火炮弹丸的飞行速度。国内最先进的天幕靶也已投入使用。为现场及时测量弹丸空中炸点坐标及相对地面的高度,某型处理炸点坐标的测量系统投入运行,并在首次使用中获得成功。为实时测量弹丸内部的各种数据,还使用了某新型遥测系统……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件令人称奇的小巧仪器——天幕靶。它呈银灰色,在使用中可射出一道扇形光束,然后在天空中形成光幕,当炮弹穿过时,便可自动测下弹丸的飞行速度,既准确又快捷。有了它,昔日沉重的线圈靶架就只能“告老还乡”了。近些年,试验中心投入了先进的测试、测控设备,已具备了可光测、电测、雷测和遥测的完整试验测试体系。
编辑 李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