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来源 :南方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ufei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3月24日,“《刘三姐》维权小组”成员宋德祥、包玉堂、何振强等在南宁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和公众广而告之了法院对“乔羽侵权案”的判决结果①,同时公布了《山歌好比春江水》一曲的规范署名(作词、编曲:柳州《刘三姐》创编组;改编:广西《刘三姐》会演大会)。自此,从2005年宋德祥给《人民音乐》杂志社写信一事②算起,广西人在匡正一个事实清晰、证据确凿的歌曲署名问题上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
  “乔羽侵权案”在解决《山歌好比春江水》归属问题的同时,也唤起了社会对《刘三姐》音乐原创问题的关注。如今网络平台上,既充斥着针对“乔老爷”的各种“吐槽”,也不乏就《刘三姐》音乐问题而展开的深度讨论。好奇者不禁要问:经“规范”后的《山歌好比春江水》署名,为何回到了1960年歌舞剧《刘三姐》的提法之中?该署名是否适用于其他《刘三姐》音乐作品?《著作权法》颁布以来,从未休停的《刘三姐》侵权诉讼背后有着怎样的人事迷踪?为回答好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对各版《刘三姐》舞台、影视作品之母体——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音乐的第一度创作情况做一番考察。
  一、演出概况及其音乐假说
  按照彩调剧《刘三姐》各个版本生成的先后次序,我们习惯于将20世纪50年代末由柳州曾昭文编写的《刘三姐》剧本初稿称为“第一方案”。第一方案虽是针對剧本而提出,但是它同时也指代一个经音乐一度创作并上演的“剧目”。据1959年《柳州日报》记载,该剧原是柳州市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而准备的新编剧目之一,另有粤剧《李文茂威震柳州》、桂剧《蓝山翠》、彩调剧《山区巨变》和桂剧《农家儿女》等。在1959年3月28日“自治区会演剧目第一次公演”中,第一方案以“刘三姐(彩调,民间故事)”为名在柳州市河南剧场完成首演,并于4月14日发行油印剧本。为广泛征求意见,同年4月至5月间,该剧被选为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会演的重点剧目,陆续在“全区戏曲观摩会演”“国庆献礼汇报”和“劳动节公演”中与南宁市民见面;至7月时,有记载的公演已达十余场。同年8月,第三方案登台,该剧随之退出人们的视野。
  现存的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剧本(图1左1)仅有文字并未收入乐谱。受此制约,长期以来人们对该剧音乐情况知之甚少。2010—2014年间,笔者在梳理《刘三姐》音乐文献、剧本和知情者言论的过程中,发现了《刘三姐》经典音乐原型与创作理念存在于第一方案中的证据,并由此推导出以下“五点假说”④:
  (一)在第一方案剧本中,《山歌好比春江水》《世上哪见藤缠树》和《盘歌》三曲的音乐原型(或作“音乐素材”)既已出现;
  (二)“彩调与山歌相结合”与“人物立场与特定唱腔组合”两个核心创编理念首创于第一方案,并为其后各版《刘三姐》舞台作品所采用;
  (三)《山歌好比春江水》是柳州山歌《石榴青》、《柳州有个鲤鱼岩》演变过程中的新变体。柳州宣传部干事黄友琴(1922—1982)在原民歌基础上,首创以为结束音调的“《刘三姐》主题音乐”,该曲是《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早期版本;
  (四)柳州师范专科学校音乐教师郭冠芳(1922—1959)创作了《盘歌》音乐;
  (五)《年年三月是歌节》是电影《刘三姐》中《世上哪见藤缠树》的前身,郭冠芳或为最早成就该曲雏形者。
  上述音乐假说出现于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公演前的一度创作阶段。因乐谱失存,最初的音乐细节如今已难觅踪迹。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开始便已确立的《刘三姐》音乐原型与创作理念,最终成为后来第三方案、歌舞剧和电影创编时的重要启发与借鉴。因此,我们考察与之相关的原创时间、参与者和创作过程等要素,对推进《刘三姐》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将是大有裨益的。
  二、音乐一度创作的“时间”问题
  “时间”作为记录事件的第一要素,对甄别和界定事件参与者具有决定性作用。但迄今为止,人们在阐述《刘三姐》第一方案音乐一度创作的启动时间上,提法并不统一。下面,我们对三份涉及该剧音乐创作时间的文献进行综合解析,并从中整合出本文观点。
  在2015年一篇回忆彩调剧《刘三姐》编曲者黄友琴的文章中,作者写道:“黄友琴与《刘三姐》结缘是在1959年1月。”⑤然而,此说与黄友琴1977年信件中的相关表述并不一致。在这封为说明彩调剧《刘三姐》创编情况而写的信中,黄友琴提到了两个启动《刘三姐》创编的时间(见着重号),一个出自该信第二页:“十九年前,彩调剧《刘三姐》是柳州市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重点剧目……音乐方面则由我负责全面考虑设计,音乐组叶春旺等也参加了音乐设计的创编。1958年冬创作,1959年初3月演出”;另一个出自该信第十页:“第一方案音乐设计黄友琴负全责,有彩调团艺人叶春旺等参加。时间是1959年元月开始的。”⑥
  “(十九年前)1958年冬”和“1959年元月”两个时间虽相距不远,但当二者作为音乐创始的起点被同一人提及时,误读的风险便增大了。实际上,若对两个“时间”各自所指事件稍加辨别,便知二者之间并无矛盾。在黄友琴回忆中,1959年元月是他开始负责该剧“音乐设计”的时间;而十九年前的1958年冬则是其参与《刘三姐》“创作”的时间。“设计”与“创作”意思大有不同,可见两件事情对于黄友琴来说分量也不尽相同。无论如何,我们现在知道,黄友琴至少在1958年冬便与《刘三姐》“结缘”了。   距事件发生年代较近的记录,其内容通常更为真实可靠。为此,我们在1959年柳州文联对“两年来文艺创作工作”进行的总结中,找到了有关《刘三姐》初稿形成时间的描述:“在去年大办钢铁运动中,开展了大编大写大演大唱的群众运动,文艺作品达一百万件以上……文艺工作者与艺人合作,1958年就创编了各种剧目2558个,特别是‘刘三姐’放出了异彩。”⑧文中“1958年就創编了”这一“完成时态”叙述方式,清晰地指出了《刘三姐》初稿形成于1958年这一事实。换言之,在1959年柳州文联人士的记忆里,第一方案剧本与音乐文案在一年之前即已完成;到1959年12月文联大会召开时,1958年的初稿已经修订、完善和升级,在新的创作班子及其成果(第三方案)中“放出了异彩”。
  按常理推断,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而准备一个全新剧目,提前一年甚至更早开始策划、组织并形成初稿都是合理的。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的音乐一度创作始于1958年冬,止于1959年7月;其间,按工作进度和内容可分为“1958年冬音乐初稿形成”和“1959年上半年音乐设计与修改”两个阶段。因第一阶段在原创性上较后者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当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时间,加以重点关注。
  三、1958年冬的音乐始创人员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舞台上曾出现过数个以“刘三姐”为主要人物的戏剧作品。然而,无论是20世纪初海陆丰(今汕尾市)上演的正字戏《刘三妹割草》;还是1957年宜山编演的桂剧《刘三姐》,其音乐均依戏曲规律而创,与主打“山歌”音乐的《刘三姐》实无关联。直到1958年曾昭文第一方案剧本形成,大量山歌歌词加入之后,吸收民歌进行《刘三姐》剧音乐创编才得以成立。显然,曾昭文正是第一方案剧本唱词的收集、整理和编写者。而相对于歌词而言,该剧一度创作中音乐参与者的情况则要复杂许多。
  1977年,黄友琴认为自己在《刘三姐》音乐署名上受到不公正待遇,为更正柳州市彩调团“某些同志的‘健忘’”而写下了上述信件(图3)。信中,作者回顾了自己在和平彩调团⑨任《刘三姐》音乐负责人期间的工作情况,详述了其创编“《刘三姐》主题音乐”的全部过程,但未对“1958年冬”的创作细节进行介绍。为了解这个冬天所发生的故事,笔者于2009至2013年间对柳州李家辉(1924—2013)进行了多次访谈。自此,一个始建于1958年下半年的《刘三姐》“三人音乐小组”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根据李家辉的自述及由他提供的数份第三方证明材料,该组成员除黄友琴之外,另有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刘三姐》谱曲的郭冠芳和李家辉。
  郭冠芳和李家辉是南宁地区人。1944年,二人考入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广西艺术学院前身)高级音乐班,四年后以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成立)第二届毕业生身份毕业。解放后,郭冠芳先后在柳州高中、柳州师范专科学校担任音乐老师;李家辉在柳州市委宣传部教育科主管教育工作。据李家辉回忆,“1958年下半年,我从宣传部调至柳州第二高中任校长不久,我之前的同事,宣传部负责抽调《刘三姐》音乐工作者的组织干部科科长张惠文便找到了我。她让我与时任柳州师范专科学校音乐老师的郭冠芳,市委宣传部黄友琴三人组成《刘三姐》音乐设计创编组。因我与郭冠芳均有要务在身,经组织协商,同意我二人不脱产,利用业余时间参与该剧音乐创编。”⑩
  谈到黄、郭、李三人的工作情况,张惠文在其证明材料中写道:音乐组的工作地点,在柳州师范专科学校礼堂旁边的一间小房屋里,音乐组不与剧本创作组及剧团发生直接联系。剧本写好一幕,就交到宣传部,再由黄友琴同志拿到音乐组去谱曲。谱好后交回宣传部,再交剧本创作组和剧团排练。全剧写好后,再从头到尾校对修改,有时经过多次反复修改才定稿。我记得他们三人经常工作到深夜。12
  因特殊的人事安排与工作流程(上文着重号),当时知晓郭、李二人参与《刘三姐》音乐创编的人并不多,如今健在的知情者恐已所剩无几。造成二人不为人知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方案音乐初稿失存一事应首当其冲;而公演前一个月(1959年2月19日)年仅三十七岁的郭冠芳因病辞世一事,也是众多因素中最为关键的一个。1959年12月,《刘三姐》第三方案剧本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剧本将第一方案音乐成果收入其中,却在有意无意中忽略了黄、郭、李三人的音乐贡献。今天,当人们在该剧本“曲三”(见图6)处看到由郭冠芳编曲的《盘歌》乐谱时,能说清楚“郭冠芳是谁”的人已经不多了。
  小结
  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是首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由其引发的“蝴蝶效应”如“大跃进”时代的热情一般,远远超出了初创者们的心理预期。可惜的是,作为涉及《刘三姐》“原创”问题的关键剧目,第一方案音乐的一度创作情况多年来未能引起足够的社会关注。论其缘由,除上述客观原因外,与特殊时代中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亦不无关系。本文从第一方案演出概况与音乐假说入手,在所涉报纸、信件、采访录音及证明材料等基础上,对与音乐“原创”相关的时间、人员进行了解析与推理。现在,我们按事件记录五要素(5W)原则作如下梳理:
  为突出第一方案音乐素材和创编思路的智力劳动者,下表1创编者一栏仅列出了曾昭文、黄友琴、郭冠芳、李家辉、叶春旺五位音乐原创人。
  第一方案初稿完成后,愈来愈多的创编工作者陆续增援到该剧创编工作中。他(她)们的名字多与升级后的彩调剧《刘三姐》版本(第三、第五方案等)相关联,其劳动应得到尊重与认可。碍于篇幅和影响力,本文对此不作赘述。在黄友琴辞世三十周年(2012年)之际,1960年版歌舞剧《刘三姐》创编者宋德祥、江波(二人并未参与彩调剧《刘三姐》创编)合理使用其法律资本,诉乔羽、雷振邦之女雷蕾(后经协商撤销对雷蕾的起诉)侵权《山歌好比春江水》,并最终促成该曲署名权回归“集体”之中。这一举措,应视为对曾昭文、黄友琴两位原创者最好的告慰。   后话
  2013年10月22日,李家辉先生在柳州因车祸辞世,时年八十九岁。
  1946年,魏清励先生就读广西艺术专科学校,成为郭冠芳、李家辉二人的同学。20世纪50年代末,魏清励曾任广西《刘三姐》会演大会秘书处秘书长,负责《刘三姐》音乐稿件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他是众亲历者中最早向笔者讲述郭冠芳参与《刘三姐》音乐创作的人,其口述材料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线索。2017年1月6日,魏清励在桂林因病辞世,时年九十一岁。
  李家辉遗孀陈小美女士现已八十八岁高龄,家住柳州市跃进路。1958年《刘三姐》音乐设计创编组工作期间,她与郭冠芳爱人肖钟莲(2011年病故)负责三人小组的后勤工作,有关李家辉参与《刘三姐》音乐的情况可以向她求证。■
  【注释】
  ①2015年8月3日,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定乔羽侵犯《山歌好比春江水》作者署名权,判令乔羽立即停止在《山歌好比春江水》作品上署名,赔偿作者有关损失,并将乔羽的声明视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见谢洋、陈卓琼:《〈山歌好比春江水〉署名权之争》,载《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30日。
  ②2005年10月,1960版歌舞剧《刘三姐》创编者宋德祥(时年81岁)给人民音樂杂志社写信,指出《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是乔羽、雷振邦的作品,希望《人民音乐》告知读者,匡正错误。
  ③由左到右依次为:1.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油印剧本(柳州专区代表团,1959年4月14日,现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2.歌剧《刘三姐》油印剧本(编剧:蓝鸿恩、古笛、李叔源、莫右,1959年5月12日,现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3.彩调剧《刘三姐》第二方案手抄剧本(1959年7月,未出版,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4.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执笔:邓凡平、牛秀、黄勇刹、曾昭文、龚邦榕,广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12月出版)。
  ④详见拙著《三首〈刘三姐〉歌曲的历史原貌》(载《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3期)、《〈山歌好比春江水〉早期音乐版本研究》(载《人民音乐》2014年5月号)和《好人唱山歌,坏人唱彩调》(载《中国文化报》2010年5月13日)。
  ⑤罗劲松、何振强:《熟悉的旋律 陌生的名字——〈山歌好比春江水〉编曲人黄友琴的创作故事》,载《广西日报》2015年8月21日。
  ⑥出自黄友琴1977年11月20日写给“市文化局况光位局长、龙小寿、杨化、赵择忠副局长”的一封信,2009年1月18日,笔者从柳州李家辉处获得该信复印件。
  ⑦图片来源:http://gx.people.com.cn/BIG5/n/2015/0821/c179477-26072788.html.
  ⑧《本市召开文艺先进工作者文联会员大会》,载《柳州日报》1959年12月14日。
  ⑨柳州民营彩调团,1959年5月15日时转为国营,更名为“柳州彩调团”。
  ⑩根据李家辉录音整理。
  11由郭冠芳长子郭悦提供。
  12节选自张惠文:《关于抽调人员组建柳州市彩调剧《刘三姐》音乐设计创编组的情况简介》,原文收于《李家辉全宗(一)》,4页,现藏于柳州市图书馆。
  13由郭冠芳长子郭悦提供。
  (李林,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莫亚,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非遗部)
其他文献
带着一种缅怀的情绪追忆青春岁月,于漫长的历史跨度中全景扫描乡村与城市,在文学潮流的季节轮换中“以旧为新”,思考中国乡村向何处去,并以此清理和反省我们的知识以及所谓的知识界,为在历史大势之中重建一个世界的愿景作准备,这是刘继明的长篇小说《人境》的题中之义。在此,小说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创业史》等社会主义文学传统的当代再现。这也就像评论者所指出的,“《人境》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它
期刊
在年近不惑的中国青年文学批评家中,王鹏程教授的批评风格雅正而亲切,端肃而活泼,锋芒中蕴蓄着卓见,坦率里包含着温厚,穆然有若清风,矫然自成一家。放在全国文学批评的视野来看,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对文学批评素来不十分发达的西北地区来讲,他的存在显得尤其重要。假如没有他,陕西当下文学批评的话语空间,会缩小很多。最近十多年来,陕西还不曾出现过像他这样一个成绩不俗、堪寄厚望的批评家。  王鹏程的文学批评,
期刊
一  夏商最新长篇小说《标本师》(载《十月·长篇小说》2016年第2期,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单行本),是一部充满形而上意味的作品,就阅读的历程和体验效果而言,独特的故事和人物独特的命运给人留下挥之不去的萦绕与纠结。某种意义上,《标本师》是夏商艺术积累淬炼而得的又一个凝聚着高度的思想探索的精心之作,具有丰沛的阅读趣味和很高的美学品质。  《标本师》的故事和故事里的人生始终在路上,几乎
期刊
庞华坚是当下诗坛一位实力派诗人,也是散文视阈一位灵悟妙觉、淡定圆融并且知道如何与心灵对话、“把一些东西放好”的作家。诗人的散文,往往充满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诗意,这种诗意未必有赖于华丽的藻饰或浮华的装点,即使是朴素而平白的叙述,也可以在文中表达心灵的宗教,赋有诗的内核,淡而有至味,浅能致深远。  华坚长期生活在广西北海,他写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慈航”。自水星街出发,他走到波诡浪涌的海边,让自己建造
期刊
《我在霞村的时候》①(以下简称《霞村》)写于1940年底。小说与作者丁玲本人均历经曲折,两者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错综复杂关系。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会发现该文本呈现出多重文本交混、悖反的交响曲样态;在表层文本中,“我”与贞贞的叙述声音展现出具有启蒙话语理念的女性主义叙述声音与革命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悖离。  一、话语突围:内忧外困下的女性叙述声音  《霞村》采用了第一人称次要人物叙事的叙述方式,通过
期刊
一直以来,张恨水以新章回体小说的创作著称于中国现当代文坛。但张恨水的笔墨涉及其实颇为广泛,除却小说,还有大量的旧体诗词存世。张恨水早在少年求学时期,便开始写作旧体诗词。1965年张恨水于病体孱弱之时,还写下了悼念亡妻的绝笔《浣沙溪(三阕)》。张恨水创作的旧体诗词横跨现代与当代两个时空场域,是诗人终其一生用以排忧抒怀的重要存在方式。张恨水并非纯粹的复古主义者,他的旧体诗词既承续了古典诗词的艺术传统,
期刊
如果说生活是一片海洋的话,那么,有一类小说,它的好不在于描绘出海洋的广阔,而在于就某一点深深沉潜下去,探测出海底世界的瑰丽与斑斓。换句话说,有一类小说,可以通过一滴水映现出一个世界,让我们看到存在的种种可能,人性的缕缕真迹。《雨衣》①正是如此。小说中的“雨衣”,好比一盏深海探照灯,透视出夫妻情爱生活这个海域存在着怎样致命的暗礁,以及婚姻航船触礁时强烈的晃动及最终的倾覆。  作为情爱生活的工具,“雨
期刊
本刊编辑部  时间:2017年01月13日下午  地点: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办公楼204  主办:广西作家协会、《南方文坛》杂志、新蕾出版社  焦娅楠(新蕾出版社原创文学中心主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作家、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相聚在美丽的首都。今天,由广西作家协会、《南方文坛》杂志、新蕾出版社主办的《独特的乡土童年——青年作家王勇英作品研讨会》在各位师长的关
期刊
2016年10月26日,在中华文化促进会和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主办的第七届“两岸人文对话”期间,由白先勇小说《花桥荣记》改编的话剧《花桥荣记》在桂林大剧院首演,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出现多次掌声,许多观众随着剧情多次流泪。演出结束后,好评如潮,有观众表示:“话剧《花桥荣记》虽然没有什么矛盾冲突,但很感人,抒情性强,像一首散文诗。”在话剧已经多年边缘化的今天,在远离文化中心的广西桂林,出现这样一部触动
期刊
李松睿当年从复旦大学读完本科,选择负笈北上,回到故乡京城,到燕园读中国现代文学硕士,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他博士毕业也已经有六年多的时光。我有幸作为他的硕士和博士导师,从某些方面见证了他的成长,欣喜地看到他在学术道路上开始走向成熟,尤其欣慰于他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治学风格与学术自觉,也多少预见到了其未来的研究历程所蕴含着的可能性。  能否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自为的学者,一个内在的衡量标准是对学科规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