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学角度看《孤独的孩子》中的分歧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aoum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叙事学角度,《孤独的孩子》中体现了旧世界与新世界,美国文化与孤独,瑞秋与贝克,回去和向前之间的分歧冲突,突出了文化同化与反同化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关键词:叙事学;分歧;《孤独的孩子》
  一、《孤独的孩子》简介
  阿齐亚·叶齐尔斯卡,《孤独的孩子》的作者,生于波兰,是波兰裔美国作家、小说家和散文家。在她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犹太人和其他移民的斗争作为主旋律贯穿在她的作品中。她的小说的焦点集中在移民同化,移民妇女,尤其是那些犹太移民妇女寻求解放、试图在新的世界中为建立自己的身份而斗争这些方面。她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意第绪英语方言的详细和熟练的使用,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孤独的孩子》中探知一二。“她的很多小说作品可以标记为半自传。”作者在作品中传达给读者的是基于自身经历的真实感觉和反思,揭示犹太移民女性在追求自己的美国梦和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过程中所经历的苦难和困境。《孤独的孩子》是写于1923年的一部短篇小说。瑞秋,小说中的一个特别人物,是一个犹太移民妇女,在放弃旧社会、在新社会中追求自己梦想的挣扎中,遭受了很多艰难困苦。
  《孤独的孩子》本质上探索的是女主人公瑞秋在旧世界(犹太人的世界)和新世界(美国)之间的挣扎。瑞秋试图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融入美国的文明世界,但却发现旧世界和新世界之间充满的是移民的孤独感,尤其是对于移民妇女,没有人能帮她走到文明世界。她也不能在与来自文明世界的人的浪漫关系中找到救赎。这也是作者试图在这部小说中探讨的问题。
  二、序列和性格特征分析
  构成叙事作品的一些基本元素是:人物和事件。让我们首先探讨这部小说中的主要序列,并通过瑞秋的性格特征来分析瑞秋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作者所想体现的方面。序列是指“一个叙事单元,自身可作为叙事部分;一系列的场景和事件,在时间上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部分地重复或是第一个部分的转换。”所以一个叙事片段其实紧密联系另一个片段,有时是前者或后者事件的原因或影响。在《孤独的孩子》中,我们可以把瑞秋的离去作为一个序列来分析。我们知道这个小说叙事的顺序、它的发展和冲突。瑞秋和她父母的冲突开始时是否用叉子吃饭。随着冲突升级,瑞秋离开家独自生活。在独自生活的日子里,瑞秋發现寂寞是难以忍受的,想回去见她的父母。当陷入到是回到她的父母家还是坚持她的梦想的困境之间时,她最后决心摆脱旧的世界,根本原因是她完全对自己父母的行为失望了。抱着对新世界的希望,她遇到了弗兰克·贝克,却发现他无法理解自己,更无法帮助她征服新世界。所以因为对男朋友的幻想破灭,她决定自己的路自己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1.旧世界和新世界之间的分歧
  通过小说中每个人物的比较,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瑞秋和贝克之间的共同特征是最少的一个。他们只是因为教育而相关联,这也正是瑞秋和她父母之间的冲突的关键点。从争吵中,我们可以看到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的冲突,瑞秋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文化影响和同化。在第一章中场景一到七,从瑞文斯基先生在争吵的用词上,这种冲突或差异就显示出来。
  “我不会从我的美国女儿那学习更多的。”
  “上帝才不会管我们呢,因为我们不是从美国那得到的餐桌礼仪。”
  “呸!所有的美国院校!呸!美国道德!”
  “从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孩子身上有什么可以期望的?”
  “……,我们伟大的美国女儿从大学回家了!”
  所以从重复的“美国”和“大学”这样的词语,我们可以看到瑞秋和她的父母之间的隔阂不是单纯的女儿和父母之间的冲突,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这是同化与反同化之间的战争。我们可以看到瑞秋的左右为难,从下面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徘徊在旧世界中:
  好像内心有什么东西让她跑过去想将父母亲搂在她怀里,紧紧地拥抱他们。
  但当她父亲吃饭的声音使她想起她与旧世界的矛盾时,她下决心要追求自己在文明世界里的梦想,没有什么能阻止她。我们可以在下面的句子中看出端倪:
  “如果我要做我已经做了的事情,我必须内心坚如磐石。我必须学会承受痛苦,走过血与火,而不屈从于过程。”
  瑞秋从来没有放弃她追求的梦想,甚至当她意识到不能够再依赖弗兰克·贝克的时候。有一点要注意:尽管弗兰克·贝克只出现在第三章中,他在整篇小说中都存在于瑞秋的思想中,作为一个线索支持她奋斗下去。
  2.美国文化和孤独之间的分歧
  这种分歧不仅体现在瑞秋对新世界和旧世界之间选择的斗争,而且还体现在她对孤独和美国文化之间的选择。这种矛盾有时是不可妥协的。瑞秋在本质上不是一个完全自私的女孩。我们可以从她在抉择回家还是独自在外面生活的艰难中得出以上的结论。她也很担心她父母的未来和健康。瑞秋逐渐意识到,当她完全抛弃了旧世界,新世界没有像她预期的那样等着她。孤独是她要以自己的方式征服新世界要经历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当她抛弃了她的父母(旧世界),她对弗兰克·贝克心存希望。孤独在这里并没有形成与新世界文化的差异。但是对弗兰克·贝克希望的幻灭使她意识到尽管孤独并不是她想要的,她仍然不得不去承受和协调。当瑞秋和她的父母住在一起的时候,她唯一想要的是一个干净的房间,但是一旦得到渴望已久的清洁时,她看起并没有预期的高兴。她感到孤独,没有人分享她的感受。这样的情况下弗兰克·贝克的形象是她心中的希望,重新点燃了她积极活下去的勇气。
  3.瑞秋和贝克之间的分歧
  真正把瑞秋从父母(旧世界)分离出来的部分原因是她的白马王子弗兰克·贝克。更准确地说,美国的教育是她对父母爱和怜悯的主要凶手。
  比起四世纪的鸿沟,她在康奈尔的四年使她完全与他们脱离开。
  正规的教育使她更加文明化,因此她鄙视那些野蛮和可耻的,甚至她自己父母的饮食习惯。她曾经想要改变父母但失败了。她摆脱了旧世界,想在新世界找到安慰和救赎。第一和唯一进入她脑海的人是弗兰克·贝克。他们在同一所大学,接受同样的教育。按照瑞秋的逻辑,他们应该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分享很多感受。他们属于同一个世界,这也是她为之努力的世界。但现实是残酷的。作为瑞秋唯一的希望,弗兰克贝克却只是一个好奇的学生,对她的文化感兴趣,把她只是当作一种社会类型。瑞秋不可能从他那里得到渴望的怜悯和爱。所以在最后时刻,瑞秋意识到了贝克和她之间的分歧,并决定自己独自向前走。
  4.回去和向前之间的分歧
  回去还是向前存在于旧世界和新世界之间,但它们之间有细微的差别。瑞秋自己也承认,她内心的软弱使她有回去和她的父母在一起的愿望,享受人类的温情与家庭生活的可爱。她不想再自己忍受孤独了。
  “……但因为懦弱,因为对自己的怀疑和不信任。”
  瑞秋一开始就决心完全放弃旧世界。即使母亲做的菜也不再吸引她。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看到瑞秋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决心。但出于孤独、她对父母的爱和怜悯,她想退却却发现无路可退,她已经永远回不来了。下面的段落也是瑞秋对于选择的斗争的体现。
  夜晚融化如雾;透过敞开的窗户,黎明之光出现。瑞秋觉得阳光突然触摸到她的面庞,此时的她已泪流满面。她难过,她颤抖着把手放在眼睛上,仿佛要摆脱不受欢迎的接触。但光线仍然通过她的手指。
  “夜”在这里是指旧世界,而“光”是新世界的代表。在某种程度上,瑞秋想抵制“不受欢迎的接触”,因为她要独自与孤独做斗争。然而,直到现在,瑞秋再也回不去了,无法抵制新世界的光的欢迎。她唯一的选择就是继续向前。因此,她重新振作精神,“不能指望来自外界的帮助”。最后,她的内心中点燃了一个新的希望。
  “我是数百万移民儿童之一,孤独的孩子,在既太老又太新的世界中徘徊”
  她发现她在征服新世界的路上是与许多移民儿童在一起的。她不再是孤独的。我们可以看到在追求自己梦想的路上她内心的变化。
  三、结语
  从叙事技巧的角度分析《孤独的孩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作者想要探索的主题,并且帮助我们欣赏文学作品的美。叙事学不仅是分析工具,也是鉴赏文学作品的方式。
  参考文献:
  [1]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Aldershot: Scolar Press,1987.
  [2]乔国强.叙事学与文学批评—申丹教授访谈录[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3]乔国强.中国叙事学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10(6).
  [4]申丹.对叙事视角分类的再认识[J].国外文学,1994(5).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模式。PDCA循环适用于中职日语教学管理,是提高日语教学质量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能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地反应日语教学的思路方法和教学步骤。  关键词:PDCA循环;中职;日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139-01  一、PDCA循环基本理论  
决策支持系统是决策者有力的辅助决策工具,构建决策支持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广东核电信息建设为背景,介绍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过程。基本方法是,以关系数据库为基础进行
作者简介:徐皓伦(1984.01-),男,江苏徐州,本科,硕士,助教,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体育。  摘要:体育精神是开展体育行为的一种动力源泉,它发自于人的内心,是人的一种能动性的意识。体育精神作为一种体育意识,对体育教学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独立健全的人格是每一个进行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主要探讨了体育精神和人格教育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間的关系,并探讨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与人格
摘 要:心理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面临困境,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心理教育,促进其教学实效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究通过遵循受教育者心理发展规律,提升教育者素质,优化教学内容与途径,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等途径以推动心理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渗透,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心理教育;渗透途径  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
为了实现对蒸汽发生器(SG)水位的有效控制,从现代控制论中观测器理论着手,提出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假水位检测方法。卡尔曼滤波器是对包含噪声的测定值来估计状态量的有效工具
鉴于流体在小尺度流道内流动换热时所表现出的特殊性,对水在竖直环隙内受迫流动时的单相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两组实验件的环隙宽度分别为0.9 mm和2.4 mm.实验结果表
摘要: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必经之路,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大背景下,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少数民族边区,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明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客观分析其教育现实,是众多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民族地区;原因  中图分类号: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