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漂移:IT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

来源 :软件工程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2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5月,中电信和微软共同发布的即时通信软件天翼Live,将即时通信(IM)与网络拨号、语音、短信等通讯功能及互联网应用服务无缝融合,双方始于2008年的合作无疑可视作通信和互联网产业融合协作的鲜活案例。
  2009年9月,在IT业界稳扎稳打、呼风唤雨的英特尔,于事隔四年之后再次进行大刀阔斧的重组,英特尔的主要产品业务部门从个人电脑、服务器到移动技术,整合为一个名为“英特尔架构部”(Intel architecture group)的新部门。而发生在IT通信产业乃至整个信息技术、数字传媒产业的融合,正是导致这次结构调整的一大原因。
  2009年11月,盛大网络与湖南广电共同出资6亿元成立盛视影业,从事游戏等在线娱乐的盛大,为何放下网络娱乐梦想搞起影视产业来?事实上,正如易凯资本CEO王冉所言,这次合作可以说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一次对接,是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一次整合,是内容资源与平台资源的一次牵手……
  2009年12月,《三枪拍案惊奇》上映之前,为其特制的网络游戏《谋影世界麻子面馆》即已登陆SNS网站人人网。其实《三枪》并非始作俑者,《风云2》《大兵小将》《刺陵》等片都不约而同地投入到网络之中,利用剧情与人物创作了网络游戏。是利用网游来推广电影,还是利用电影来做大网游?用融合的眼光看问题,就会发现,网游运营商早已开始通过合作与创新,不再将目光仅仅限于网游游戏的开放和运营,更把触角延伸至玩偶、文具等相关后产品的开发,一个有着无限潜力的文化产业生产线正在逐渐延长。
  而几乎贯穿整个2009的,是新闻集团董事长兼CEO鲁珀特.默多克对Google“坚持不懈”的指责、抵制和屏蔽言论,以及亚马逊Kindle这一“融合的产物”的引爆流行,更让我们清楚看到融合潮流的势不可挡。
  
  融合开发的产品策略
  
  中国电信和微软合作推出的天翼Live,让我们看到电信运营商涉足IM领域的另一种模式:融合策略。融合出来的天翼live是不同于中移动飞信的另一种产品,随着3G时代的到来,这种融合开发的产品策略,恰恰暗合了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的融合趋势。
  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将是产业模式的大变革,还将是未来通信产业和互联网公司发展制胜的不二法门。这其中,有的变革已经上演,有的变革正在酝酿。颠覆2G时代SP模式的内容应用平台,也是融合的产物。
  如果把手机报看作手机平台和报纸内容在产品业务层面的一种融合尝试的话,那么,Kindle等电子阅读器则可以看作是贯穿IT通信和传媒出版领域的跨产业融合革命。只是,令所有运营商和传媒出版巨头都大跌眼镜的是,这场将愈演愈烈甚至将开辟一个新天地的融合革命,既不是由IT通信公司掀起,也非传媒出版业内企业使然,反倒使一个从网上卖书起家的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成了主角。
  实际上,用融合的眼光看问题,就不会对亚马逊推出Kindle感到奇怪。因为亚马逊是一家对融合极度痴迷的企业,它的过去和现在都是融合“下的蛋”。回顾亚马逊最初的创业历程,得益于抓住了当时零售业和互联网业渐趋融合发展产生的机会。其接连两次的成功,给出了企业面对融合应有态度的典范。
  其实,新闻集团默多克对待Google的态度又何尝不是一种融合的“产物”呢?最近,传媒产业巨头新闻集团与Google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升级。作为传统媒体出版产业的代表,让新闻集团默多克一次又一次公开指责以至于扬言要封杀屏蔽Google的理由,是Google“把别人的版权内容攫为己有”,进而影响到新闻集团等传媒出版集团的利益。在默多克看来,Google不过是他们这些传媒大亨的“寄生虫”。为缓解这一矛盾,Google不仅反复解释其搜索运行机制,还在重压下做出允许新闻机构限制用户每天免费阅读次数的让步。
  一边是互联网上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一边是全球最大的新闻来源之一,如果我们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这两家企业的矛盾,恰恰是在产业日趋融合趋势下利益和关系的处理问题。
  在融合的波涛汹涌面前,先前的游戏规则被打乱甚至被颠覆,那些如新闻集团般在“自己”的领域按部就班发展的公司,难免会在其被“侵略”的大产业领域中难以适应。面对融合,老眼光搞不定新问题。只有更新观念,才能在融合的趋势下赢取更大的未来。即便执拗地抵制融合,却终究还是要走向融合,这一点,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身上,演绎的是那么淋漓尽致。在融合趋势下,新闻集团的内容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在互联网上,也一定会以更便于获取的方式向受众传播信息,不管我们手里拿着的是手机,还是电子阅读器。
  
  产业融合:边界模糊化
  
  融合的时代尚未全面到来,还有若干领域处于走向融合的“意向”阶段。诸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媒介融合……有的是新概念,有的是由来已久但尚未走向真正融合的老概念。在品牌传播和市场营销中,企业热衷于定位和细分策略,找准定位和细分市场也确实是新产品推广中最为奏效的手段。然而,几乎所有的企业管理者、决策人员都会感觉到,如今,产业内部的细分已经越来越难,甚至有些细分纯粹是为细分而细分,偏离甚至违背了用户的需求。融合,就是一种新的市场定位和细分策略,融合的过程伴随着新定位和新市场的生成。
  电子支付领域发展迅速。而手机支付带来的,是银行、第三方机构和运营商共同协作下的金融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再融合。当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变革的需要,融合的趋势就会滚滚而来。
  手机支付正是这样一种处于意向阶段的融合的产物,它不仅意味着相对网络银行而言的手机银行的普及在即,而且标志着手机支付时代的不日到来。这已经不是一个产业的事情,融合后的新领域、大产业的发展,亦非一个领域的企业可以自说自话就决定了的。虽然我们目前尚无法确定融合的未来的具体模样,但能够且必须肯定的是,融合就是未来,只有融合才能成就更大的未来。
  物联网,是2009年中渐趋升温的概念,用融合的眼光来审视,物联网同样是处于意向阶段的融合的产物。不管它曾是一个行业的梦想,还是一个企业的梦想。如今,物联网已经变成了多个行业共同的梦想,变成了一个大产业领域共赢的目标。物联网的未来,就是融合推进产业变革、创新革命、大产业发展的最好例证。同样,物联网在融合意义上而言,也恰恰可以再次解释融合是怎么产生的。即,需求是融合最大的推动力,当一个个行业相对独立分离地满足某一需求、却为之越来越力不从心之际,融合就成了不可阻挡的趋势。不管是IT通信业、互联网业,还是对传媒出版业乃至包括游戏、娱乐在内的文化产业,更大的融合是信息的融合、媒介的融合以及媒介物即终端的融合。
  如果说媒体融合不过是传媒领域的“私有”概念,那么“三网融合”这个喊了多年的口号,就是一个IT通信、广电、传媒等多领域“共有”的概念。融合是来势汹涌的潮流,只要时机一到,就会以全面融合的势头推进。我们今天就比过去明显感觉到,融合的力量已经不仅仅出现在“网”或“线”的一端,更已发生在带有体温的手机终端和鲜活纷繁的内容之中。而且同一内容可以在不同的终端上传播,尽管传播的方式可能是听、读、观看,但信息从传者到受者的过程本质并未发生变化,传播过程实现了,传播目的比融合以前更快地达到了,传播效果更理想了。这就是融合的革命性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进步。
  当国外的比萨店在twitter上开设账户、并在店前树立起印有twitter logo的巨大广告牌时,我们可以想到,这家店主的先见之明正是草根阶层对融合的一种尝试。融合是平等的,在融合到来之前,相关产业中的所有企业拥有等同的在拥抱融合中制胜的机会,只是,看谁能在融合流露意向的阶段就以正确的步调走在了前面。
  
  融合的未来
  
  不管学者们如何认为“世界是平的”“未来是湿的”,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眼皮底下实实在在发生着的趋势是:未来是融合的。
  如今,产业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领域,跨行业的融合和行业内细分领域的再融合、融合之下的再细分,正在给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大环境以一系列的新变化。随着产业融合步伐的不断加快,企业的战略也就要择机进行全面调整和革新。
  在融合趋势下,企业如果不去摆脱旧观念,就难免会带着老眼光来看待周边的新变化,甚至会做出一些或对企业、行业不利的决策。即便是像新闻集团默多克这样的巨头,猛烈抨击产业融合中浮现出的“新对手”,却依然改变不了要融入新领域、大产业中去的事实。国外媒体不仅多次报道和预言新闻集团会与微软合作,而且2009年12月上旬,新闻集团与时代、泰纳仕、赫斯特、梅恩迪斯等美国著名传媒出版集团共同宣布成立全新的合资数字出版公司,致力于用更加丰富和灵活的方式将信息展现在互联网、手机和电子阅读设备上。
  不难看出,在融合面前,拒绝融入、拒绝改变就将失去机会。不管再怎么抵制融合,企业要发展,产业要进步,仍难免要以另一种方式融合进去。融合是创新的催化剂、变革的导火索,更是企业战略调整、产业格局变幻的推动力。
  如果说企业以前热衷的联合促销、跨界营销是一种市场层面的短期战术,那么融合制胜就将是企业未来发展中的长远战略。面对融合,企业要做的只有抓紧“革命”,否则就只能等着“被革命”。深谙产业融合之道的亚马逊的两次成功表明,只有大胆变革,才能在融合的未来,接二连三地抢占大产业、新领域的制高点。
  不过,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并非融合的就是有利的、必被市场认可的。那些需求催生的、“天然”的融合,多半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有些“人工”撮合、“生拉硬拽”的融合,则往往因偏离了用户需求或违背市场规律而成为鸡肋。对此,回看2009年IT通信领域的新产品上市史,就能找出答案。其实,面对这种情况,出问题的往往是策略的选择、时机的把握以及企业和决策者对待融合趋势的心态问题。融合是平等的,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但也容不得任何投机取巧或急功近利的“伪融合”,需求始终是催生融合的根本,也是公平公正的裁判。
其他文献
阿里巴巴也好,阿里软件也罢,投进去十个亿,肯定不会让这钱打水漂的,那可不是十块八块这么简单。棉裤套皮裤,必定有缘故。不是棉裤薄,就是皮裤没有毛。阿里软件作为一个管理软件行业的小字辈,如此“生猛”、如此“野蛮”,市场能否认可,同业能否接受?阿里软件不按照常理出牌,是一种突破,还是一种继承?“免费”之举,是新一轮“圈地运动”,还是又一轮“烧钱”?把商家的逐利本性放到一边,是已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