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新娘的婚礼 鹤庆六合彝族白依人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198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滇西北大理鹤庆县东部六合彝族乡,居住着一个自称是“夸萼氏”的神秘部落,他们因常年身穿自己从山上采集而来的火草编织成的白色火草衣而被称之为“白衣子”“白衣人”,现被称为“彝族白依人”,属于彝族支系。他们所居住的地区,也被称作“夸萼山”。白依人有子、绞、罗、字、龚五个姓氏,人口不到5000,分别居住在鹤庆县六合彝族乡的五星、南坡、上萼坪、河东等4个村委会。
  二胡拉得好,姑娘才开门
  作为“夸萼山”的彝族白依人,男子从小就要学习器乐演奏,一般是二胡、京胡和唢呐。在过去,男子向女子求婚是要在夜晚拉起小京胡唱本民族调子的,因此白依人从小能歌善舞也就不足为怪了。白依人不与其它民族通婚,到现在也是如此。在白依人的婚俗中,村里设有“公房”,又叫“姑娘房”。“公房”一般选在住房比较宽余的人家,离主房有一定距离的垛木平房。村里几户人家就有一间“公房”。过去成年的小姑娘都集中到“公房”夜宿,方便晚上男青年来谈对象。男子谈恋爱时“拉二胡”是“必考科目”,二胡拉得好,姑娘才开门,拉得不好就被拒之门外。
  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的密息会,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重要节日。节日期间,除了唱古戏祭祀本民族心中的英雄密息老爺,男女青年在树林间对唱“插巴儒”倾吐爱慕之情,歌声悠扬,旋律荡漾,引人入胜。
  婚礼再热闹,新娘也不出现
  白依人的婚礼要热热闹闹地举办三天。第一天男方要在太阳落山以后才到女方家娶亲,新娘则要在天黑以后方能梳妆打扮,打扮时由已婚的小姐妹或长辈帮忙,打扮的装束与平时不同,过去新娘的背上多了件羊皮褂,现在则多了一块背小孩的“背衫”。小姐妹或长辈会在“背衫”中放一些零食,那是新娘的夜宵。在送新娘时,新娘“藏”在送亲的队伍中,不知晓的人是认不出新娘的。当送亲的队伍来到新郎家,新郎家早已是宾朋满座,灯火辉煌。白依人的吹打乐队吹奏着传统喜庆的《迎亲调》,迎接新娘进门。
  第二天,婚礼在男方家举办。奇特的是婚礼上都是新郎的伴郎代替新娘拜祖、拜堂、敬酒、敬亲朋,整个婚礼新娘都不出面。白依人待客时会沿袭祖上传下来的“六人席”,既四方坐三方,另一方留给祖先。随着吹奏乐队在婚礼的各个步骤中吹奏出本民族不同的乐调,如迎亲时《迎亲调》、拜堂时《拜堂调》、敬酒时《敬酒调》、央客时《央客调》《慢慢请》调等,把整个婚礼的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白依人的乐调吹奏都以唢呐为主,据传有72调之多,现今收集整理的有53调。婚礼进行到下午,新娘家会派家里的三姑六舅到新郎家会亲,同时也是来接新娘、新郎回门。新娘家的会亲队伍当晚就在新郎家住下,为表示新郎家的热情好客,当晚要举办白依人的歌舞打跳。无论婚礼怎么热闹,新娘都不会出现,她会在小姐妹的陪伴下到村边或楼上做一些针线活。
  直到第三天,在新娘家会亲队伍的带领下,新郎、新娘回门到女方家又举办一场婚礼,新娘才正式出面。
其他文献
火锅,作为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可谓很悠久。近些年來面对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火锅却异军突起占据了整个餐饮行业销售的30%以上。究其原因不过两点,其一就是火锅的丰富和食材的选择的自由性,不管是想吃牛肉还是羊肉,亦或是蔬菜菌果,只要你想吃,就能在一顿火锅里统统吃到;其二是火锅本身具有聚会的热闹气氛,能够满足80、90后喜欢热闹的特质。  火锅作为民间流行的美食,流行于全国各地。我国的火锅花色纷呈,百锅干
期刊
曼班三队村民小组隶属于布朗山乡曼囡村,距行政村9公里,距乡政府37公里,村民18户57人,均为拉祜族。村民几乎为文盲半文盲,长期与外界隔绝,大多数村民听不懂、不会讲汉语,过着刀耕火种、自给不能自足的极度贫困生活。  2009年之前,全村人依旧居住在深谷幽箐间,以游猎为生,粮食采用轮歇地种植,衣物、盐巴生活必需品靠猎物换取。“人围着地转,茅屋跟人走,烧一片种一季,种一片收一萝,白天吃一顿,夜晚围火塘
期刊
在安宁市金方街道新村社区,似乎天天都是好日子。在社区办公楼,平日都有动听的歌声在飘扬,各种群众文艺团队在此练歌排舞,整栋楼充满了朝气。  在新村社区,有困难找志愿者,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经过无数次实践和经历时间考验的掷地有声的承诺!10个支部、14支志愿者团队,把新村社区全方位管理服务起来,组成了一张覆盖全区的爱心大网,不让任何一个有困难的居民得到不到帮助。  十年来,新村没有一起治安事件,没有
期刊
拍摄于二、三十年前的老照片,对于年长的朋友来说,透过历史的图像可以遥想当年的日常生活;对于年轻的朋友而言,可以与当下的生活形成一种微妙的对照。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具有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东西正在消失或即将消失。在竭力保护它们的同时,还需要有人去记录濒临消亡的图像。作为一个纪实摄影家,用镜头捕捉相关的人和事,为社会多留下一些值得珍藏的东西,是一种內在的职业责任。
期刊
家庭情怀  寸光伟自幼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金属器工艺,在寸光伟的记忆中爷爷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学艺先学人”这是爷爷在寸光伟初学艺的时候告诉他的第一句话,只有先把人做好才能做出好东西,这也成为寸光伟一直以来的座右铭。  寸光伟的爷爷早年是读书人,青年时家道中落,为了撑起家业,爷爷开始学习制作银器。秉承读书人的风骨,爷爷很快熟悉银器制作,从此以后寸光伟家世代相传制作银器。寸光伟仍记得当时需求量最大
期刊
最无法理解的时尚界又让一件曾经被嫌弃到不行的单品火了,这就是冲锋衣,这可以说是直男最爱,中老年出行必备的功能型服装,现在已然翻身变成潮流单品,明星们都抢着穿它!可以说,冲锋衣的春天来临了!同时,冲锋衣在时尚T台上,也迎来了它备受瞩目的“旺季”。世界顶级品牌从Balencaiqa、DKNY到混搭拼色户外夹克的AIexancler Wang、Louis Vuitton,都开始出品各式各样的冲锋衣穿法,
期刊
澜沧县拉祜族葫芦节  4月7日-4月11日  葫芦节,拉祜语称为“阿朋阿龙尼”,是澜沧县拉祜族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拉祜族把葫芦看成是祖先的化身,并把葫芦作为图腾加以崇拜,象征拉祜族从葫芦中走出,向太阳奔去的精神追求和吉祥幸福的美好心愿。  4月7日至11日,普洱澜沧县2018年阿朋阿龙尼(葫芦节)举行,尽享民族文化盛宴,道道大餐料足味醇。  4月7日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澜
期刊
昆明和大理,是云南最主要的两座城市,两地相距400公里。我自己都很难想象,第一次去大理,居然是骑自行车去的。30年前,和两个朋友,沿着320国道骑行3天,翻过了杨老哨、天子庙和红岩三个大坡,来到洱海之畔。虽然现在乘着动车两个小时就来到大理,但回顾起这条路来,总难以忘记老公路的艰难。之后的30年里,我去过很多次大理,汽车、火车、飞机,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都使用过,也经历了从老320国道到高铁的交通变迁
期刊
在中国的江湖文化中,腰挎酒葫芦,大口吃肉,快意恩仇,常常是大侠的标配:80后、90后熟悉的葫芦娃,则是从葫芦中蹦出一个个娃娃,或喷火或吐水或隐身,个个神通广大。徐孝国既有“葫芦大侠”的纯粹与大气,又有“葫芦娃”的神通本事,将葫芦工艺和文化做到了极致。  艺术家必须有性格,作品才能有生气。徐孝国首先是纯粹的。他本是一位田径运动员,后从事商业,在各项事业里都曾做得风生水起。然而因从小受到家中长辈葫芦工
期刊
地处低纬度低海拔地区的红河谷,堪称云南所有江河谷地里离昆明最近的“热区”,直线距离仅约200公里。在海拔不足400米的红河谷底,常年温暖,热量充足,芒果、荔枝、香蕉、菠萝、木瓜、甘蔗等数不胜数的热带水果常年不断;茉莉花、鳳凰花、木棉花、杜鹃花等各种鲜花追逐着季节次第绽放,从不间断的哀牢山清泉灌溉着一年两熟的水稻,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难免让人联想起“膏腴之地”迦南。而生活在此地的傣族、彝族、哈尼族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