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缓解期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

来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tv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肺心病缓解期患者在常规临床治疗的同时,配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5年8月—2016年7 月在本科住院的老年肺心病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康复组,出院后进行对症和康复治疗。结果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肺功能的改变明显改变,潮气量(VT),肺活量(VC),及1秒率(FEV1.0)康复前后对比均有极显著增加(P<0.01);膈肌活动度有极大改善(P<0.01)。结论 通过康复护理指导,提高了慢性肺心病的治疗效果、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R54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2-0101-02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简称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所致右心扩张、肥大、或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1]。治疗原则以控制感染、改善通气、合理氧疗为主,必要时可应用利尿、扩血管药或慎用小剂量强心剂。缓解期以康复治疗为主,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去除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急性加重期。笔者对2015年8月—2016年7 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肺心病患者出院后进行了对症和康复治疗。现选择资料完整者30例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34例患者入组,按就诊顺序分组,单数为康复组,双数为对照组,观察结束时康复组17例均完成观察,对照组17例中有1例脑溢血死亡,3例失访脱落,观察结束时有3例。缓解期慢性肺心病患者共17例,为康复组,年龄60~78岁,平均62.7岁,男15例,女2例。另选同期13例缓解期慢性肺心病患者为对照组,年龄60~79岁,平均63.7岁,男12例,女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内科学》中关于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2]。
  1.齐全 方法 2组患者出院后的临床治疗,由我科医生进行常规的对症治疗。连续观察6个月,患者每周到我科门诊接受康复治疗。
  1.2.1 中药治疗 以中药补益肺脾之气,提高免疫能力,配合活血化瘀,改善肺部微循环,止咳平喘,改善呼吸道通气为主,以黄芪30 g,党参20 g,茯苓30 g,白术10 g,陈皮10 g,法夏10 g。厚朴20 g,川芎15 g,灯盏细辛20 g,芦根20 g,冬瓜仁20 g,甘草10 g。
  1.2.2 康复治疗 康复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行如下的康复治疗,由护士完成:(1)心理康复及有关肺心病的基础知识教育,增强患者治疗信心。(2)呼吸方式训练,包括监督训练缩唇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使之逐渐成为习惯性的呼吸方式,增强膈肌的运动幅度,促进肺内残气量的排出和增加每分钟的肺泡通气量。(3)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每1~2个月做1个疗程,每天一次,每次10 min,10 d为1疗程。(4)耐力训练,在患者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分别进行步行、上坡、慢跑等项训练。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病情分级和疗效判定标准,制定如下标准。有效:(1)咳嗽消失或偶咳,痰量每日小于30 mL,为白色泡沫样,易咳出。(2)胸闷,气短明显改善,心肺功能改善达二级;好转:(1)咳嗽明显减轻,痰量每日小于50 mL,为黏液或黏液脓性。(2)胸闷,气短部分改善,心肺功能改善达一级;无效:上述各项指标无改善或恶化。有效病例包括显效和好转病例。
  2 结果
  2.1 呼吸系统症状的改变 见表1。
  2.2 肺功能的改变 康复组的潮气量(VT),肺活量(VC),及1秒率(FEV1.0)康复前后对比均有显著增加(P<0.01),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见表2。
  2.3 康复治疗对膈肌活动度的影响 康复组患者膈肌活动度有较大改善,从康复前的(3.35±0.97)增至(4.25±1.07),P<0.01。对照组变化不明显。
  3 讨论
  呼吸康复治疗是通过准确的诊断,提出因人而异的综合性方案,用以稳定、逆转疾病的病理生理和病理心理改变,争取患者在具体肺病理或生理功能损害和全身情况条件下,能发挥最大的呼吸功能潜力。也就是说,肺康复治疗必须尽可能地恢复可逆性损伤,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康复治疗可以认为是临床治疗的延续,是临床医学整体的一部分。
  稳定期康复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急性发作,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尽可能恢复受损的心肺功能,防止或减缓心肺功能的继续减退,预防或减轻慢性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引起的各种并发症[3]。
  肺心病患者的呼吸训练应包括呼吸方式和呼吸肌两方面的训练内容,呼吸方式的训练目的在于纠正不正确的呼吸方式,恢复和重建对于增加肺活量更有效的低耗高效的呼吸方式,即腹式呼吸,同时也进行呼吸肌,特别是膈肌训练。
  呼吸肌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非特异性呼吸肌锻炼可通过行走、慢跑、游泳、登梯等运动来实现,特异性呼吸肌锻炼可通过增加呼吸负荷的方法来达到。最简单的方法有吹气球、吹蜡烛、缩唇呼吸(pursed lip breathing)以及全身体操等。一些可定量的锻炼方法如等二氧化碳过度通气法(isocapnic hyperventilation)、阻力呼吸法、经皮膈神经电刺激等也逐渐被采用。对肺心病患者来说,主要是吸气性疲劳,因此呼吸肌锻炼主要是吸气肌锻炼(IMT)。
  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可使潮气量明显增加,膈肌移动度明显加大,同时使耐力低的膈肌纤维转变为具有抗疲劳作用的纤维,这样就可使患者用较小作功,达到较大的通气效果。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9.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63.
  [3]林江涛.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的康复治疗[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3 ,5(3):20-23.
其他文献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孙西庆教授对失眠颇有见解,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理论,他认为失眠总属阴阳失调,并分析指出心火炽盛,不能向下温肾,肾水亏虚,不能向上养心,而心肾不交则是导
循环结构是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之一,它既是程序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问题驱动的渗透式渐进案例驱动引导教学法,帮助学员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循
依据 《工程材料》 课程特点, 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4个方面对本课程进行改革探索,以期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转变.
2015年1月,云南省被列为"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的地区,与中日友好医院合作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的探索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研究。文章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联合中药贴敷在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中的效果。方法 将13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护理干预和中药贴敷,比较2组的总有效率,治疗患儿因哮喘发作普通门诊就诊、急诊就诊及住院治疗次数,比较护理满意度。结果 (1)治疗组总有效率(931%)显著高于对照组(550%)。(2)3年内,治疗组哮喘发作门诊次数、急诊次数和住院次
理论力学与电动力学、统计力学、量子力学并称为四大力学。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对象为速度远小于光速的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是古典力学的一个
幼儿教学方法的设定,应当立足于幼儿特性,现时我国大部分幼儿园均采用活动教学的幼儿教育方式。就如何更好地利用趣味建构游戏教学,以完善幼儿教育工作,进行有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