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手中求知的火把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wing_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过程,是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找到“火种”,并点燃学生手中的“火把”。这是一个启发、引导、循序渐进的过程,师生在课堂45分钟的互动过程中,共同体会解答问题、碰撞出火花的愉悦。地理课堂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方法的传递、思维的跳跃、技能的提高。初中地理知识看似简单,但是将学生调动起来、让学生兴奋起来是十分困难的,让学生对地理学习充满探求的欲望,是每位地理教师所渴求的。
  “学海无涯苦作舟”,怎样让辛苦的求知过程变得轻松愉快。首先,课堂应该是充满乐趣的地方,是学习的乐园。教师的满腔热情是一根“导火索”,幽默风趣的语言将会一触即发;地理知识生动丰富的呈现,对学生而言课堂将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强烈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课堂应成为开拓探索的宝库,教师带领学生逃离课本的束缚,基于课本且高于课本,主动的探求比被动的接受,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并将产生源源不断的思考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改变目前单一的师生关系,使之走向多元化,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制造乐趣并不断求知探索的福地。
  擦亮火花,需要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终于下课了!”这句话充满了郁闷和压抑,作为地理教师的我,感到了深深的挫败。
  学习时间:上午第4节课
  课堂内容:“河流和湖泊”开篇
  学生状态:困顿、麻木,等待吃饭时间的到来
  反思:和每位辛勤工作的教师一样,自己总是在不断努力,试图将地理课堂营造得再活跃些、再灵动些。可是,却总有些时候不那么尽如人意。当课堂成为师生双方的煎熬时,师生间的相处变得紧张而压抑。
  本节课在教学时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方法,逐一介绍中国的内流区、外流区,内流河、外流河等专业知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很强。教师自以为逻辑感强,一环扣一环之时,整个课堂却渐渐走入沉默压抑的怪圈。没有了师生间的互动,更多的学生趴在了桌上,课堂上只剩下教师聒噪的讲解和学生无尽的等待……这时的下课铃声无疑是一种释放。
  静下心来反思整节课,发现虽然备课很完整,但是却没有认真“备学生”,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地理知识对初中生而言是枯燥乏味的,学生的被动接受使其思维长时间处于停顿状态,他们的思想无法与课堂内容产生共鸣,当然也就没有收获的惊喜。
  当课堂沉默得可怕,令师生都抓狂时,最需要的是在这样一个压抑的气氛中,依靠教师的力量擦出一点“火花”。因此,自己开始力图寻找每一节课的“火花”,它可能是“备”出来的,也可能是在课堂上及时“捕获”的,小心呵护着这精心培育出来的火种,在不同的班级反复尝试,学生不断摩擦出星星之火,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上留下耀眼的光芒。
  本节课中的“火花”——讲内流河塔里木河时,补充介绍顽强的胡杨林,让去过新疆的同学带大家身临其境;讲罗布泊时,引发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和思考,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对中国的大湖进行排序,再提太湖,及时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点燃火把,创设主动探究的课堂情境
  “我觉得长江的功大于过。长江天堑,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偶发的洪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C组同学陈述节选
  活动内容:评价长江和黄河
  学生状态:欲言又止,欲说还休
  教师反应:突发事件,惊喜连连
  反思:学生是需要激励的,教给学生“点燃火把”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自己寻找课堂的乐趣,可以促使学生成为学习和总结知识的主人,从而主动积极地学习。
  长期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实践时发现,学生是乐于并善于合作的。开学初,将学生按照前后左右自然排列,分成5~6组,每组6~7人左右,并在课堂教学需要时进行机动的合作,便于在课堂内外养成合作的习惯和素养。
  初二地理学习“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后,让学生简单概括或评价两条河流作为复习,以结束整个章节的学习。本以为学生只会几句话带过,没想到评价两条河流的活动持续了一节课时间,课堂有2/3的时间是学生在讲,并且评述得头头是道。每组学生在5分钟的讨论准备后,自由选择要评价的河流(5/6的组选择了长江)。在分组总结陈述时,不仅仅融合了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知识,还结合了自己和小组成员的看法。其中一组的男同学还主动要求课后收集资料,并整理出了一篇1 000多字的搞笑版“水煮长江”,语言幽默风趣,内容旁征博引,同学们听后无不捧腹。
  可见,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擦亮课堂中思考探索的火花,点燃学生手中求知的火把,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点燃火把的办法,让师生成为生动有趣、轻松愉悦课堂的共同主人。通过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可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迎接问题、应对问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天这节课,我们组将给大家带来神秘的印度之行(音乐和舞蹈展示)……”——印度组开场白
  活动内容:国家和地区的讲解
  时间跨度:3周,共6节课
  学生状态:忙于应付—积极应对—越战越勇
  反思:学习科学知识是需要有探索精神的,重视学生能力发掘和培育的课堂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现在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高,善于动手动脑,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基于此,让学生自主学习国家地理。
  教师将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的“国家和地区”中的“地区”先行选择出来进行讲解,剩余的“国家”部分,在学生分组的基础上,抽签决定每个组将要介绍的国家(包括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巴西)。给每个组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按照课本上的顺序轮流讲解。其它组在教师制定的打分原则基础上,根据组内讨论,为该组打分。在整个活动结束时,教师帮助学生将每个国家的重要知识点梳理一遍。
  活动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很好地借鉴了老师讲“地区”的讲解模式;整个活动进程中,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合作紧密;网络资源丰富,学生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排在后面讲解的小组受到前面小组的启发,合作质量明显提高,更有小组根据国家特点设计问题,还准备了小礼物,达到了预期的高潮。
  当学生之间的激励和影响已经在课堂内延续时,这个求知的火把,已经可以依靠学生的力量传递下去。燃烧的火把,通过学生合作产生的影响,越烧越旺,师生共同投入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虽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教师的引导仍然非常重要。适时地启发引导、鼓励激励、批评表扬,都将决定学生手中火把的明亮程度,并保证和维持地理课堂的旺盛生命力。让师生行动起来,地理课堂将更加生动有趣!▲
其他文献
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VCWF)日本分部公布了各国百姓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报告。报告分析了近年全球各国“生态足迹”指数数据,计算了全球各国百姓满足日常生活必须的水、木材等资源的消费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将其换算成所需要森林和海洋的面积。  就日本而言,每个日本人的平均生态足迹面积为4.1公顷,对自然环境的负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与国土可供应量相比,日本人消费了近7倍的自然资源。日本不仅需要进
日前,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中国国家旅游线路初步方案》,并公开征求意见。按照典型性强、知名度大、交通通达、跨越多省等条件,共有12条线路入选首批中国国家旅游线路的备选名单。  丝绸之路:以丝路文化为核心,跨越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六省区,是一条典型的国际旅游线路,在海内外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影响。  香格里拉:以川滇藏民族文化和特色景观为内涵,形成了从昆明经大理、丽江至迪庆的核心旅游线路,并辐
新课程必修教材人教版的“问题研究”主要围绕相应章节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设计专题,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侧重主要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研究结果具有开放性。    一、“问题研究”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和学习活动,且“问题研究”可为学
一、选择题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踏上“奔月”旅程。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在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成功落在月球的丰富海区域。至此,在经历了长达494天的飞行后,静谧、遥远的月球土地终于成为这位中国首个“月球使者”的生命最后归宿。据此回答1~4题。  1.“嫦娥一号”从成功发射到完美撞月,这一期间太阳直射赤道的次数有:  A.2次 B.3次
一、选择题  图1示意某国乡村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1990年该国城市人口大约是:  A.2亿B.2.9亿  C.3.8亿D.4.7亿  2.有关该国人口和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61年到1976年乡村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减少  B.1976年以前乡村人口增长速度比1976年以后更快  C.1961年到1990年乡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相当  D.1
甘肃省天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姚芳兰教师回答:  众所周知,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与创造者。同样,家长也是影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课程建设的重要力量。因为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每时每刻都在塑造孩子的心灵,它提供着“给人的生命打上烙印”的起步教养。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先进的父母教育子女,是缔造我国未
大气探测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探测大气变化规律,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在大气科学萌芽时期,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天气现象的演变,凭感觉器官感知冷暖干湿变化;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相继发明了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风速计等,使大气探测从定性估计发展到定量记录;为了解高空大气的状况,人们开始利用风筝携带简单仪器、乘坐气球吊篮升入高空,测量高空气象要素;20世纪30年代末,人们发明了无线电探空仪
江西省新余一中胡岸峰教师回答: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辉灿烂、源远流长,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祖国优秀儿女,至今仍蕴含着勃勃生机,焕发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近几年来,新余一中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是如今耳熟能详的话语,其实践则需要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毋庸置疑,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虽然摒弃了对学生一味进行知识的灌输,实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及技巧的指导,但究其本质,多是教师直接“教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师仍然是学习的“主导”。信息时代的到来,呼唤教师以创新理念、创新品质和创新行动去影响和激励学生,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营
一、新中国第一部地理教学大纲的颁布    ——第一阶段:1949—1956年的兴旺时期  长期以来,地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这种三分法在1956年的大纲中已有雏形。  知识方面,1956年大纲中沿用的是1948年提出的“地理知识”的概念,表述为:“把一定范围的地理知识教给学生”。能力方面,大纲“说明”部分中首次提出“使他们获得一些实际的技能和熟练的技巧”以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