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周源,十年知乎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xtm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不是关于赚钱的事,而是关于对世界的看法


  2020年8月,周源创立知乎10周年。
  10年前,也就是2010年6月,周源把Meta搜索关门后,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调整自己,8月,他开始做知乎。
  此时他整整30岁,而立之年。
  为什么要创办知乎,知乎是干什么的?
  再往前10年,不满20岁的周源在火车上与人讲起自己的理想,说准备写程序写到35岁,然后去研究天文。对方摇头笑说,这不现实,程序员能挣多少钱?周源认为:这不是关于赚钱的事,而是关于对世界的看法。
  显然,周源的知乎,就是想表达对世界的看法,或者说帮助人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和一些成功的青年才俊心态差不多,周源的研究生学业刚一毕业,就急着离开校园闯荡了。先是前往上海一家加拿大公司,在研发中心做数据库接口开发。后来到北京《IT经理世界》杂志做记者。再后来又加入了一个极客俱乐部Apple4us,和一群“知识野蛮人”进行“激烈脑力碰撞”。虽然这些都不是他确实想要的工作,但这个过程一点一点地向着自己的那个“对世界的看法”靠近。
  2008年,周源开始第一次创业,做 Meta 搜索,极其努力地奋斗一年多,失败了。由于太过伤感,他去了西藏,在那个空辽的环境里沉静下来,自我调整。“
  在经历 Meta 搜索创业后,周源开始对做产品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他決定要做“自己就是用户”的产品。他开始思索如何去验证将Apple4us 扩大1000倍的想法,就是任何人都可以提出一个标题,其他有兴趣的人可以共同来完成剩下的内容。
  其实周源很早就在想,有没有一个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方法,让大家可以在交流的同时,学习到好的东西?“我们希望做出一种产品,帮助大家组织和分享知识经验。大家有问题,可以来这里提问,整个社区能帮着找到能够回答的人。同时,这些内容可以沉淀下来。大家分享,人人贡献大脑,为人人所用。”这就是知乎的想法,当然也是他周源的想法。
  周源的知乎社区做起来了,很快就成了独角兽公司。今年《财富》中文版发布“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业精英”榜单,周源排在很靠前的位置。此时,也许没有谁会再想起他20年前在火车上和一个人说的那句话:“这不是关于赚钱的事。”但事实上,他确实成为了无数年轻人渴望和羡慕的“独角兽”。

流量和规模不是知乎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高效获得可信赖的解答


  “流量和规模不是知乎的目标。”一般人可能看不懂周源“对世界的看法”,不为流量为什么?其实,这是周源不同于业内人士看问题的角度和下手的维度,通俗的解释应该是“不是为了流量而流量”,“不是为了规模而规模”。
  所以他“不为流量”、“不为规模”的论调让人很费解。招募员工和融资本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对于周源来说就更加艰难,因为他的思路一般人不太容易理解。有一位投资人找到周源,问他知乎当年会有多少用户。他告诉对方两万。“我其实很想告诉他,流量和规模不是知乎的目标。”投资人没听他解释,借故接了个电话就走了。
  周源认为知乎不仅仅是要找到一笔资金,而是要找到更合适知乎的投资人。“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找投资人上面,这不是比谁给的钱最多,而是谁更理解和相信知乎。”所以知乎招聘到前4个工程师就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有一次面试了300多人,他最后只留下了3位。
  在“得屌丝者得天下”、流量为王的时代,互联网全民灌水,走向娱乐化。在这个五彩缤纷眼花缭乱的大环境里,直觉告诉周源:这标志着高质量的信息极其匮乏,如果能够提供优质的内容和信息,一定会满足很多人的需求,省得他们在垃圾信息的世界里迷糊犯晕。知乎从2010年12月19日开始运转进行内测,40多天后正式发布上线。几个月后,知乎微博的评论区和邮箱里就塞满了索要邀请码的留言和来信。

  知乎的使命,是让每个人高效获得可信赖的解答。去年,为了庆祝新中国的70岁生日,知乎发起了“你好中国·问答70年”系列活动,邀请了张艺谋、刘国梁、屠呦呦、胡歌来知乎进行提问。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既获得了大流量,也传播了正能量,还提升了知乎的品牌形象,实现了共赢。如今,知乎已经成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社区平台,拥有两亿多用户,积累了1.4亿个回答。
  显然,周源不是不要规模,也不是不要流量,关键是怎么个要法。后来有一次他在解读知乎成长路径时说了四个要素,第一就是规模,规模大才会有更多的不同。换句话说,他要的是有质量的流量,比起“内容至上”来,流量是从属地位的。当然,内容是有质量的内容,有“质”才有“量”,有“质”必有“量”。他的坚持取得了预期的成果。“知乎做的是连接人和其背后的知识,最终是一个有内容沉淀的社区。这种产品形态是我最看好的。”
  第二、第三、第四个要素分别是成本、清晰度、文化。成本指的是沟通交流的成本要足够低,实际上就是要非常方便,非常容易,方便、容易才会有更多的求知者到社区中来。清晰度说的是每个用户都明确在社区里可以干什么、获得什么。这也是周源观察总结众多互联网平台信息乱象而得出的结论,这就是机会和方向,知乎要解决的就是“高质量的信息如此匮乏”的问题。至于文化,周源看得很重,为了表达和帮助人们表达“对世界的看法”,他坚定不移,坚守不怠,这应该就是知乎的文化。“第一,我们一直都反对灌水,反对网络暴力,反对人员八卦,这些内容是很带流量的,但我们的核心原则是非常坚定的。第二,产品体系和运营体系完全面向有质量的信息,并朝这个方向去演化,这一点我们也没有变过。第三, 到了今天这个规模,我们需要很大的技术力量去规模化解决问题。它包含了内容生产系统,也包含了分发信息流,还包含了社区治理。”   “这不是关于赚钱的事。”如果说得“俗”一点,这就是知乎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知乎的文化。

“共治型”社区治理体制,保护社区生态


  周源第一次创业时,全身的家当只有16000元。而且既没有投资人也没有创业伙伴。后来他说他当时“情况很惨”。其实这是他的自嘲和自谦。因為他是一个始终思考的人,没有点儿“谱”怎么敢“裸辞创业”?当年他考研,考完后感到结果会不太好,所以“信心很差”。这时父亲给他发了一个短信,说:人最重要的是不要失去昂扬之气,你要是没有那种昂扬向上的状态,即使你取得一个很好的结果,可能也不一定真的很好。周源说“这句话对我影响至今”。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后来的创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感到很惨,因为,他一直有一股“昂扬之气”,他一直“昂扬”着。
  这股“昂扬之气”当然不只是一种精神状态,还包括着方向、目标、理想、原则、节奏和章法。所以他在思想和预期中前行。
  他看到,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他看到,当今及往后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需要随时地、及时地学习,掌握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他看到,极度泛监的垃圾信息海洋把无数的“学习人”吸了进去,晕头呛水,难以自拔;他看到;方便的互联网让“学习”变得极其容易,而学到有价值的东西、真的东西变得极其不容易;他看到,拨开海洋中漂浮的垃圾、渣滓、废沫,让人们很容易地找到所需要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自己要做的事。
  “知乎提供了一个产生、分享和传播知识的工具,我们鼓励每个人都来分享知识,将每个人的知识都聚集起来,并为人人所用。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知乎要做的其实是提升人们交换知识的效率,方式就是通过问答连接人,让每个个体贡献自己的大脑。”
  但是,这样,一个开放的、便捷的,鼓励每一个人都来参与、分享的知识社区,必然,或者说迟早还会成为一摊垃圾、废沫、污气飘荡着的“知识海洋”。
  “共治”,就是周源为避免成为“垃圾海洋”而早已准备好了的“社区治理”制度。

  知乎的社区治理制度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共治”,就是社区内所有人共同治理,人人都可负起责任,共同维护社区安全、卫生。二是“众裁”,即众人裁判,针对一些争议性内容,用户参与裁判,借助用户的主流意识和社区价值理念认知实现校准。三是“政府与群众相结合”,“政府”指的是社区管理者、社区治理团队,相当于社区政府或社区监管部门,群众就是用户,也可以说是社区“人大代表”,“志愿者”。这种结合,一方面提升了用户在社区事务中的参与感,同时解决了治理团队能力无法覆盖的专业领域纠纷。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知乎的社区治理制度,不是停留在文件规定、书面制度和强制实施层面,而是研发、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包括测试技术、维护设施、裁判工具,有效地保证了“共治”机制、规则的实行,保护具有知乎特色的社区生态。

不确定大时代里确定性偏强的案例


  曾经有人说知乎是一家文火炖汤的慢公司,融资慢,节奏慢,转型也慢,两年半之后才决定对外开放。当年有人就是因为感到知乎的节奏慢而没有加入。周源解释说:知乎在早期的节奏是主动选择的结果。知乎有自己坚定的原因,这个原因不是为了慢,而是为了构建整个社区的氛围和机制。还有一点,知乎的产品形态是一个积累型的产品。它是一种沉淀性的内容,而不是特别实效性的内容。知乎有大量的内容可能是三年前产生的,但是今天你还是会觉得它对你很有帮助,所以知乎本身是积累性的,这是一个跟时间做朋友的赛道。第三是因为坚守,“始终坚持不以低质内容换流量,不以牺牲社区氛围换收入,不以蹭热点、博眼球而破坏网络生态。直到现在还依然是这样。当赚取收入与我们的基本价值观相冲撞的时候,我们选择放弃收入,捍卫价值观。”事实上,知乎的步子慢不慢呢?六年,知乎就成为了独角兽。
  前几年,就有做后期投资的人士说:“知乎这轮融资太顺利,份额想抢都抢不到了。”
  为什么呢,资深人士看得明白:知乎是一个确定性偏强的案例。
  此话令人深思,因为我们处在极其不确定、普遍不确定、空前不确定的大时代啊!
  (本文选自即将出版的大型励志丛书《奋斗的翅膀》,庞毅主编,闵正道、季昌仁执行主编)
其他文献
二、创新商业文明是中国千年变局的重要目标  (一)中国现代建设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的演化  1.中国现代化建设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求强求富、民主革命的自然延续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正在进行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自然延续,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从封
期刊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五个类别的内容。目前微信公众平台支持PC端网页、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登录,并可以绑定私人帐号进行群发信息。  微信公众号的优势: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也正由于手机的普及,QQ、微信等软件有着很大的一个使用群
期刊
关于任正非──  《时代周刊》说他“是一个为了观念而战斗的硬汉”。  法国知名周刊《观点》说“这个人将改变历史”。  《福布斯》说“任正非是一个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人物,却是国际上最受人尊敬的中国企业家”。  宁高宁说“在中国,真正用研发引领持续发展的企业家,可能就任正非一人”。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说“在中国的悠久历史上,算得上是科学天才的有一个杨振宁,算得上是商业天才的有一个任正非。其他的天
期刊
张原,艺名非木,男,1975年6月生,籍贯山东,现居北京。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白羽平工作室研修,非木之遇艺术沙龙创始人,中国写意油画画派、北京同道画会会员。  作品多次参展、获奖,并被多家单位收藏。  创作感受:  人有性格,画也有性格。做大自然的聆聽者,把生活、阳光、大地的所有客观的定格在画面中,尽可能地去表现她们的灵魂……泥土的芳香、树木的葱郁、水流的欢快,用她们的声音表达心的方向
期刊
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是面向航空运输业输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综合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本文根据实践中的教学观察和探索,剖析赛证融通课程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课程培育建设的优化路径。空乘专业赛证融通课程设置背景  自2019年全国航空职业院校空中乘务技能大赛连续开办两年以来,大赛为院校搭建了展示各自办学水平及校企交流合作的平台,这既是对空中
期刊
胡 艺  胡艺,1957年6月22日出生于北京通州的艺术世家。  父亲是一名画家,胡艺受家庭影响自幼酷爱艺术和书画。  参加工作后,胡艺走南闯北,历经坎坷,现有藏品一万多件,价值超200亿元人民币。其中较多的是各类高古瓷。  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究,胡艺历练了眼力,特别对钧瓷、哥窑、磁州窑有独特见解。  十多年前,胡艺建立了自己的古陶瓷研究室和高古瓷会所,在高古瓷和石雕收藏界有较大影响。  2016
期刊
王卫非常低调,业内人士几乎都这么说。而业外人士,包括亿万中国老百姓对王卫也大都不知王卫何许人也。但是说起“顺丰”来,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说王卫低调,确实应该定义一下什么是“低调”。至少在王卫身上,人们需要重新解理一下“低调”的含义。暂且不说在各地大街小巷奔跑、在各大机关门口收件送件的“顺丰”车,就看那各大高铁车站一列列“顺丰”专列,那各大机场那一架架“顺丰”飞机,“顺丰”都开到了外国,飞到了
期刊
鄭安荣,女,1961年5月生人,退伍军人。现为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群体书画家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研究会高级会员、副秘书长。擅楷书、隶书、篆书、草书。
期刊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新颖文化传播模式兴起,短视频App自2011年陆续上线,2016-2017年迎来井喷期,人才、资本大规模涌入该行业,因此对于短视频商业模式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对抖音的研究,运用商业模式画布这一工具,从九个方面对抖音进行描述,总结其商业价值所在,为其他APP发展提供参考,也为抖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2019年抖音亮出了最新的成绩单:截至2020年1月5日,
期刊
(二)商业主体如何建设美丽商业  如果说事物具有促进和谐发展的属性与功能是自然美,加工事物使它形成促进和谐发展的属性与功能则是创造美。显然,商业之美是由参与交易的各方在活动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其中也包括了作为最终购買者的消费者。根据商业活动的要素和过程特点,可以总体上将商业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商人、商品、商德、经营管理、科技、服务环境、观念七个方面。因此,所谓美丽商业,也就是商业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共同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