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宿舍水房的墙壁上,是几块细长的镜子。横向拼接,像一幅长卷画,画里的人影总在变动。自从艺术系的女生搬入这层楼,镜子的眼里就几乎只有她们了。
那些学唱歌跳舞的女孩子经常上台演出,当然更注重自己的形象,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这里。就算冒着迟到的风险,出门前也必须飞奔过来看一眼自己,好像不跟镜子告别就走不了似的。
洗衣服的时候,我注意到身边站着一个照镜子的女生。她一定是学跳舞的,纤细的身材,贴身的黑色练舞服,魅力四射。在我洗衣服的半小时里,她自始至终与镜子相对而视,几次似乎打算离开,却恋恋不舍,又开始新的一轮欣赏。
其实,无非就那几个动作——微微抬起下巴,骄傲地甚至带点轻蔑地投一个眼神;左右扭头,瞟一眼自己侧脸;捋捋披肩发,潇洒娇媚地往后甩,又伸手轻轻按压在颈旁;拨弄几下刘海,凑近镜子眨眨眼睛;后退两步,整整衣领,审查全身的搭配……
就这样,乐此不疲。直到我抱着衣服和脸盆离开,她依然站在那里流连忘返。我猜,她照镜子大概就像我读心爱的书,非要细细品味揣摩不可,舍不得遗漏一个字,更害怕忘记那种无与伦比的美。
我不能说她搔首弄姿—一一个20岁的女孩,怎样欣赏自己都不算太过分。但我可以说她自恋,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词。
中学阶段,我遇到过非常自恋的同学:动不动就夸自己长得帅的人,举止投足毫不掩饰娇媚的人,五音不全却洋洋得意自称音乐天才的人,会几个花样动作就号称球王的人,脸不红心不跳地幻想自己被全班异性暗恋的人……
现在想起,不过淡淡一笑。然而当时我的观念还很狭隘阎执,打心底里讨厌他们那种品行,觉得他们自以为是、自作多情、自吹自擂。不得不承认,身边有个自恋的人会让我觉得不舒服,有时简直忍无可忍。毕竟,自然万物是习惯内敛的,再美的花,无论吸引多少目光多少蜂蝶,都是安静的。一朵吵闹的花绝对不会引起我的爱怜,我相信无论是内存还是外在的美,总有一天会自然而然地显露,为众人所知。只是,在这个拼命向前奔跑的时代,几乎没人能耐下心来静待被人发觉。也许,急功近利已成为一种必备素养,缩在角落默默无闻的花当然无法与灯光下灿烂夺目的花相提并论。
从某种程度上说,自恋的人也是可爱的,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他们先于别人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并满心欢悦地把优点展示给别人。他们善于肯定自己,欣赏自己,鼓励自己,宠爱自己,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一个人如果爱上自己,一定会非常快乐,因为他可以时时刻刻陪在自己身边,绝无时空的阻隔。
几年前,在怀念张国荣的演唱会上,有人回忆起张国荣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拍电影时,工作人员检查刚刚录下的情景—一“张国荣走上楼梯,然后回眸一笑”的时候,张国荣站在一旁陶醉地看,未了幽幽地问:“是不是很美呀?”他欣赏自己的美,带着一种醉酒的恍惚,又不失从容与高贵。被自己陶醉,而且不夸张,不过分,自恋得恰到好处,也是一种境界。
每个人都会发光,但很多人不知道。人若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就已非常幸运;能在短暂生命中激发潜质,昂然发出自己的光芒,让世人为之赞叹痴迷,便是值得庆祝的大事。
老师在讲蒲松龄的《聂小倩》时说,聂小倩做鬼的生活其实相当滋润,几乎要什么有什么,她进入人间困难重重,遭到妖和人的双重阻碍,可她却隐忍执着,非做人不可,为什么呢?因为做人可以一展生命之风华。她知道自己拥有那种风华,那种生机勃勃的美,就像知道自己是一朵高傲的花,她非开不可。当她终于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慨然华妆出”的时候,那种对生命华光的自信和展示自身美好的强烈愿望,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被她照亮。倘若聂小倩内心胆怯谦卑,自甘堕落为鬼魅,垂首含胸黯淡而来,即使她天资貌美,也无法生出撼动人心的强大力量。细读至此,我不禁感慨连连:自恋是一种气质、修养和态度,是人的一种信念和支撑,是需要修炼和珍惜的宝藏。
如果人是蜡烛,自恋就是点燃蜡烛的火柴,助其发光。一个打心底里不相信自己能做成大事的人一定做不成大事,因为就算机会摆在眼前,他也不会伸手去接——他以为自己不配。
那些学唱歌跳舞的女孩子经常上台演出,当然更注重自己的形象,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这里。就算冒着迟到的风险,出门前也必须飞奔过来看一眼自己,好像不跟镜子告别就走不了似的。
洗衣服的时候,我注意到身边站着一个照镜子的女生。她一定是学跳舞的,纤细的身材,贴身的黑色练舞服,魅力四射。在我洗衣服的半小时里,她自始至终与镜子相对而视,几次似乎打算离开,却恋恋不舍,又开始新的一轮欣赏。
其实,无非就那几个动作——微微抬起下巴,骄傲地甚至带点轻蔑地投一个眼神;左右扭头,瞟一眼自己侧脸;捋捋披肩发,潇洒娇媚地往后甩,又伸手轻轻按压在颈旁;拨弄几下刘海,凑近镜子眨眨眼睛;后退两步,整整衣领,审查全身的搭配……
就这样,乐此不疲。直到我抱着衣服和脸盆离开,她依然站在那里流连忘返。我猜,她照镜子大概就像我读心爱的书,非要细细品味揣摩不可,舍不得遗漏一个字,更害怕忘记那种无与伦比的美。
我不能说她搔首弄姿—一一个20岁的女孩,怎样欣赏自己都不算太过分。但我可以说她自恋,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词。
中学阶段,我遇到过非常自恋的同学:动不动就夸自己长得帅的人,举止投足毫不掩饰娇媚的人,五音不全却洋洋得意自称音乐天才的人,会几个花样动作就号称球王的人,脸不红心不跳地幻想自己被全班异性暗恋的人……
现在想起,不过淡淡一笑。然而当时我的观念还很狭隘阎执,打心底里讨厌他们那种品行,觉得他们自以为是、自作多情、自吹自擂。不得不承认,身边有个自恋的人会让我觉得不舒服,有时简直忍无可忍。毕竟,自然万物是习惯内敛的,再美的花,无论吸引多少目光多少蜂蝶,都是安静的。一朵吵闹的花绝对不会引起我的爱怜,我相信无论是内存还是外在的美,总有一天会自然而然地显露,为众人所知。只是,在这个拼命向前奔跑的时代,几乎没人能耐下心来静待被人发觉。也许,急功近利已成为一种必备素养,缩在角落默默无闻的花当然无法与灯光下灿烂夺目的花相提并论。
从某种程度上说,自恋的人也是可爱的,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他们先于别人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并满心欢悦地把优点展示给别人。他们善于肯定自己,欣赏自己,鼓励自己,宠爱自己,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一个人如果爱上自己,一定会非常快乐,因为他可以时时刻刻陪在自己身边,绝无时空的阻隔。
几年前,在怀念张国荣的演唱会上,有人回忆起张国荣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拍电影时,工作人员检查刚刚录下的情景—一“张国荣走上楼梯,然后回眸一笑”的时候,张国荣站在一旁陶醉地看,未了幽幽地问:“是不是很美呀?”他欣赏自己的美,带着一种醉酒的恍惚,又不失从容与高贵。被自己陶醉,而且不夸张,不过分,自恋得恰到好处,也是一种境界。
每个人都会发光,但很多人不知道。人若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就已非常幸运;能在短暂生命中激发潜质,昂然发出自己的光芒,让世人为之赞叹痴迷,便是值得庆祝的大事。
老师在讲蒲松龄的《聂小倩》时说,聂小倩做鬼的生活其实相当滋润,几乎要什么有什么,她进入人间困难重重,遭到妖和人的双重阻碍,可她却隐忍执着,非做人不可,为什么呢?因为做人可以一展生命之风华。她知道自己拥有那种风华,那种生机勃勃的美,就像知道自己是一朵高傲的花,她非开不可。当她终于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慨然华妆出”的时候,那种对生命华光的自信和展示自身美好的强烈愿望,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被她照亮。倘若聂小倩内心胆怯谦卑,自甘堕落为鬼魅,垂首含胸黯淡而来,即使她天资貌美,也无法生出撼动人心的强大力量。细读至此,我不禁感慨连连:自恋是一种气质、修养和态度,是人的一种信念和支撑,是需要修炼和珍惜的宝藏。
如果人是蜡烛,自恋就是点燃蜡烛的火柴,助其发光。一个打心底里不相信自己能做成大事的人一定做不成大事,因为就算机会摆在眼前,他也不会伸手去接——他以为自己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