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QPSK Optimal Band Transmission System Based on Software Programming

来源 :电脑和通信(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01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e manuscript developed an optimal frequency band transmission system structure of QPSK. The software programming experiment of this complete QPSK optimal band transmission system is designed and realized based on Matlab. The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used
其他文献
突破渗透率是评价页岩气开发和CO2地质封存的重要指标,但是,突破渗透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协同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为此,基于部分饱和多孔介质突破压力“S”形曲线模型和滑脱效应理论,建立了部分饱和多孔介质突破渗透率衰减模型,并分别通过较高渗透率玻璃平面孔隙网络可视化空气突破渗流实验,结合前人低渗透率砂岩和页岩岩样CO2、CO2—CH4突破渗流实验成果,验证了衰减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突破渗透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协同影响机理。研究结
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页岩气外输干线宁纳线管道全长约110 km,因管线先后翻越多处短距离垂直落差较大的地段,给清管作业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为了确保后期清管作业的安全,并为清管方案制订、清管器选型以及清管过程监控等提供依据,首先研究了清管速度、管道内压、敷设坡度、摩擦系数、清管质量和土壤类型对大落差管段清管冲击应力与位移的影响规律;其次针对宁纳线某大落差管段清管过程,采用OLGA软件计算了清管器运行速度;进而通过综合考虑不同影响因素,利用ANSYS/LS-DYNA软件模块建立了清管动力学有限元模型,对
当前,国内业界对天然气产业链中储气调峰成本的疏导研究主要集中于地下储气库→供气企业环节,对供气企业→燃气公司→终端用户这两个环节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导致上一级主体储气调峰成本难以顺利疏导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储气能力建设的良性循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美国为例,对其储气调峰成本在天然气产业链中疏导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并选取天然气调峰特性和我国京津冀地区相似的科罗拉多州为研究样本,结合具体项目和实际操作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美国储气调峰成本通过产生、流转和分配3个环节完成疏导
按:此画于1910年十三回展览,编号47。同年6月被收入《庚戌白马会画集》。本次展览共展出作品657件。据1994年《明治期美术展览会出品目录》,《朝》标价50元。1910年6月15日《都新报》载三角子《白马会を觀る》一文,评价曰:“47号李岸的《朝》,用笔用色都很大胆,原非清国人所擅长的笔法,好像是刚刚学来的,然而作为新时代的一个清国人,如此新奇独特的画法倒是很有意思的。”
油气体制改革、天然气市场形势变化、数字技术飞速发展重塑了中国天然气行业格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变数,针对天然气市场营销业务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成为重要的课题。为此,从商业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天然气营销业务的内在运行逻辑,分析了天然气行业生态系统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油气企业主导的竞争格局转变为以三类平台型企业为代表的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竞合格局的发展趋势,并论证了其可行性和必然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天然气行业生态将从同质竞争转变到生态链竞争,企业战略将从资产型企业转变成平台型企业,营
在对地热资源供暖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现有的评价方法仅对确定的方案设计进行经济指标测算,而忽略了热泵调峰占比对建设投资、生产成本、经济指标的影响,不能通过经济指标的约束进行方案设计优化。为此,以某中深层水热型地热供暖项目为例,基于地热供暖项目的全过程分析,研究了不同热泵调峰占比对采灌井数、项目投资、运行成本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而建立了在预期收益率约束下的热泵调峰占比优化方法:①建立调峰热能与采灌井数、板式换热器面积的关系模型;②建立调峰热能与变动成本的关系模型;③建立工程建设投资与生产运营成本测算模型;④
古罗马著名医学家盖伦曾感慨:“医学既是一门博深的科学,又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医学与艺术自古以来就有着多重维度的关联和交叉。在古希腊语境中,“技艺”(techne)概念涵盖今天所说的医学知识与技术和各种艺术,都表现为“灵魂的一种品质”;而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也暗含着技术和艺术最终在上升到“道”的过程中汇合。
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袁鼎生教授的《美生学——生态美学元理论》一书,这是他从2002年以来研究生态美学理论与方法的第7部独著,原创性追求更为自觉。袁鼎生教授认为原创是学术创新的最高理想。在《范式整生论》(与袁开源合著,科学出版社2021年6月版)一书中,作者标划了一条学者创新之路,即从“学着说”与“跟着说”的协同创新开始,走向“接着说”与“重新说”的自主创新,抵达“最先说”与“从头说”的自立创新。
近年来,伴随着哲学话语的介入与艺术史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哲学与艺术融通的新视野,视觉问题的研究已渐成显学,也成为当下哲学与艺术研究的一个整体趋向。《观·物:哲学与艺术中的视觉问题》缘起于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组织的“观·物:哲学与艺术学术研讨会”,书中收录倪梁康、张祥龙、朱良志、肖鹰、刘成纪等哲学、美学名家的最新成果,不仅拓展了哲学与艺术通融的学术视野,在方法论层面上也带来跨学科的启示。
自1915年赵元任创作《和平进行曲》至今一百多年来,我国作曲家们不断尝试、探索解决西方大小调和声与中国风格的冲突和本土化融合问题。音乐理论界也协同跟进,从原理、方法、思维等层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音乐理论本土化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有黎英海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1959)和樊祖荫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和方法》(2003)等。